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9 08: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 二 历 史 2021.1
注意事项:
1.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
2. 答卷前学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调研序列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请把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是
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有助于协调本治所内的事务。这一变化
A.强化了刺史监察职能 B.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了中央行政权力 D.便于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3.读唐朝至宋朝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简表(部分)。该表反映了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武则天 73 11 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 34 7
唐肃宗 16 4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 63 48
A.选官程序逐渐规范化 B.进士出身始终占主体
C.入仕途径渐趋多样化 D.中央集权的大大加强
4.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成员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括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同时,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材料说明宋代
A.四民平等已成共识 B.经商意识成为主流
C.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5.明清时期,以苏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在江南地区,朱家角、南浔、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材料反映了
A.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工商业市镇经济开始发展
C.手工业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
6.下表所示为清末至民国时期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认 识
清末 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
民国成立后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年前后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A.历史评价标准因时而变 B.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
C.文献史料带有主观因素 D.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7.三民主义和“三民”主张分别是孙中山和严复设计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张,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两种救国方案的主要分歧是
A.前者主张用革命手段,后者主张用和平手段
B.前者主张建立新社会,后者主张建立新道德
C.前者主张须暴力先行,后者主张须教育为主
D.前者侧重政治现代化,后者侧重人的现代化
8.陈独秀说,五四运动是其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发出的;此后,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主流
C.工人阶级显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D.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9.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革命先驱们远不会料想到20年以后,北京与上海的文学活动中心会被武汉所取代,更不会想到重庆的文学学术氛围也会发展的如此迅速。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D.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开展
10.与下图相关的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11.下图反映了国企改革的五个历史阶段,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1978—1983:放权让利,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权 1984—1991: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1997: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8—2002:以三年脱困为目标,实施国企战略性改组
2003年以后:以产权改革为重点,完善国企出资人制度
A.第一阶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C.第二阶段体现中共十四大的会议精神 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12.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A.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B.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
C.促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在实践中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13.钱乘旦指出,对于德意志来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但是对于英荷等国来说,宗教改革却成了团结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强大中央政府的思想工具。他认为宗教改革
A.动摇了宗教神学信仰 B.阻碍了德意志社会进步
C.激发了民族国家意识 D.提升了世俗权力的地位
14.《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人所取得的全部科学成果,对各个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做了一次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它以科学为旗帜,向上层建筑全面进攻,横扫一切与封建制度共生的旧传统、旧观念、旧文化。这表明
A.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B.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兴起
C.科学成为启蒙思想核心 D.工业革命激化阶级矛盾
15.有学者认为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而是千方百计去减轻灾难,顺时而变。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胡佛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B.罗斯福“顺时而变”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
C.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修正
D.罗斯福新政触动了西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16.1945年9月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二战胜利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B.苏联挑战了美国全球称霸战略
C.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
D.两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不同
17.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
A.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B.推动雅尔塔体系开始瓦解
C.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受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
18.阅读下表,从中可以得出亚太经合组织(APEC)各成员国?
2008—2011年APEC全体成员关税状况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全部产品简单平均最惠国实际关税(HS6位%) 6.6 6.1 5.8 5.7
农产品简单平均最惠国实际关税(HS6位%) 13.1 12.1 11.8 12.3
非农产品简单平均最惠国实际关税(HS6位%) 5.7 5.3 4.9 4.7
零关税税目所占比重(%) 42.4 43.1 45.5 45.3
零关税进口产品所占比重(%) 53.7 58.0 58.3 ——
A.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B.降低了区域内的平均关税水平
C.持续提升零关税税目所占比重
D.实现了该区域内贸易的自由化
19.下图为2009—2017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与保护主义措施数量统计图(单位:项)
基于此进行的推断,表述准确的是
A.发达国家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B.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大贸易保护的力度
C.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促进贸易自由方面更为主动
D.急需建立世界性经济组织以规范协调国际贸易
20.当我们从近处观察某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它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以下作品符合上述描述的是
A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7分,第23小题17分,共计50分。
21.(16分)中国古代理学的发展演变可以诠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阶级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为什么说朱熹让中国回到了孔孟之道,他的《家礼》就是使儒学民间化的载体。《家礼》是朱熹之后中国人礼节有章可依的来源所在。朱熹大大简化了“礼”,并且重新整理了“礼”的环节,使“礼”得以下沉。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祠堂”制度。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佛教有寺庙,道教有道观,朱熹使儒家也有了“圣地”,人们在祖先的注视下行使家族之事,巩固了宗族的凝聚力。
——王林、余浩男《央视纪录片<朱熹> 聚焦“当下意义”》
材料三 朱熹的思想支配中国的思想界达六七百年之久,而影响朝鲜、日本思想界亦数百载。南宋后期庆历党禁解除之后,朱熹的地位即不断上升。宁宗嘉定二年赐谥文公。理宗宝庆三年追封信国公。淳祐元年从祀孔庙。由此可见,朱熹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已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元代因许衡等人的努力,科举考试皆自朱熹所定四书内出题,而诠释亦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准。此后数百年的文官考试皆不出朱学的范围。
——张国刚、杨树森《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列举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复兴儒学的具体举措,并概括其特点。(5分)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理学在南宋以后的地位及具体表现,并概括其影响。(7分)
22.(17分)1978年以来,中国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渐进式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村改革并非来自领导层的“事先”设计,它发端于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自救”,普及于领导层的“允许”和合法性“追认”。大规模的改革是在1982年“1号文件”下发之后展开的,1980年底到1983年初,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所占比重由14.9%提高到了93%。农村的改革,无论就其改进生产效率,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变化,冲击了传统体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探索再全面推开,先引入市场机制、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再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震动小、成本低、成效大的改革之路。
——以上均摘编自杨启先、石小敏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及其具体作用。(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的进程为例,就“中国改革道路”的特色写一篇小论文。(11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7分)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君主与“人民”签订契约,然后根据契约的条件登上王位并行使职权。国王不仅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而且还保证要执行议会的法律。在这以后,经过一系列的缓慢变化,国王的实权逐步丧失,最终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虚君”。
——钱乘旦《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
材料二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费城会议相对于独立战争高潮是政治上的倒退。它反映了有产阶级对“民主”口号的实际理解。在独立战争高潮中,他们虽然接受了“自由、民主”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反英斗争的武器,但与下层民众对这些口号的理解有很大差别。他们始终力图把民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去实现所谓“共和制”。后来,由于民主派和下层人民的斗争,才在宪法中补充了人权法案的内容。
——张少华《论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保守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契约”文献是指什么?国家权力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从中概括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保守性”的表现,并指出推动美国“在宪法中补充了人权法案”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你如何看待各国政治制度的演变?(5分)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202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A B D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A C D A B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7分,第23小题17分,共计50分。
21.(16分)
(1)条件:挽救社会危机的需要;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渗透;科学技术(印刷术)的进步;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4分)
(2)举措:制定《家礼》;建立“祠堂”制度。(2分)
特点:儒学民间化、生活化、世俗化。(3分)
(3)地位:朱熹思想成为长期居于统治(支配)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表现:朱熹地位不断上升(赐谥、追封,从祀孔庙);《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分)
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儒家文化在朝鲜、日本的传播。(2分)
22.(17分)
(1)因素:农村的极度贫困;农民的“自救”;中央的肯定与推广。(3分)
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3分)
(2)
论点(1分) 论据(史实)(9分) 论证(1分)
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从地域来看,先农村,后城市。先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分)
从方式来看,先局部探索,后全面推广。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由安徽四川农民自发探索,再到中央向全国推广。(3分)
从内容来看,渐进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引入市场机制,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不断完善。(3分) 紧扣主题,观点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3.(17分)
(1)文献:《权利法案》(1分)
转移:由国王到议会(议会主权)。(2分)
特点:和平、妥协、渐进。(3分)
(2)保守性:把民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或没有真正践行“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
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4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派和下层人民的斗争。(2分)
(3)不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2分)
看待: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建立的政治制度具有差异性;
政治制度建设需要立足国情;政治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任答三点给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