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7 08: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无相生
2020/11/17
预习检测
斯恶已
自矜者不长?
其脆易泮
起于累土??
音声相和
三十辐,共一毂
注音
è
jīn
zhǎng
pàn
léi

fú gǔ
埏埴黏土
凿户牖
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
余食赘形
有道者不处
shān zhí
yǒu
qiáng
qiǎng
zhuì
chǔ
2020/11/17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在东周王朝任守藏室史官(管理藏书)。
与孔子同时代而稍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隐,著《老子》。
一、作者简介
2020/11/17
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相传生活于春秋时期。著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地位相似。
道教兴起以后,老子又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
2020/11/17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2020/11/17
茅山神像
2020/11/17
泉州石像
2020/11/17
无锡铜像
2020/11/17
老子出关图
2020/11/17
作品简介:《老子》,历来有多种版本,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两种,道教以河上公本为准。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差异。 《道德经》十六世纪传到西方,成为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 。
2020/11/17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2020/11/17




2020/11/17
唐写本(甲),1900出敦煌莫高窟。
敦煌写卷
2020/11/17
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名家书法
2020/11/17
整体感知
朗读第1、2、3、4、5、6、7则
梳理内容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
2020/11/17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视互相补充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2020/11/17
美丑、

有无、
难易、
长短、
高下、
音声、
前后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启发: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2020/11/17
第2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2020/11/17
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 (即谈“无”的功用)的道理。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
2020/11/17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2020/11/17
第3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不行的人走步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的境地。
2020/11/17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2020/11/17
第4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自己合适位置的人能长久,死得不荒唐(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
通“妄”,荒谬
2020/11/17
知人
胜人
不知足
不强行
不失其所者
死而不亡者
自知
自胜
知足
强行
不丧失本性就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的才使长寿。
清醒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1
2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
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
2020/11/17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 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 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2020/11/17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易 难
小 大
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
2020/11/17
第6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使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慎重对待,就不会败坏事情。

2020/11/17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总之,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
2020/11/17
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即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2020/11/17
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合作探究
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
2020/11/17
分小组讨论:
问题: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的“国父”之称。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立场。
2020/11/17
参考答案一: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老子出于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服务的需要。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身处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人须柔弱”不争。
2020/11/17
参考答案二:赞同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激励了中国多少古仁人君子去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以一己之躯去肩负拯救和安顿天下苍生的使命。这种勇气和激情让我辈为之奋发向上,为之勤勤恳恳,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2020/11/17
2020/11/17
事物的对立统一
你能举出例子吗?
2020/11/17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与 “一鸟不鸣山更幽”谁的观点更正确?
2020/11/17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错误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
吃一堑,长一智
2020/11/17
他敢剪吗?(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