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6 21: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知道:唐朝的建立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表现。
2、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知道: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出现的原因。
学习目标: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4)统一:
618年
李渊
长安(陕西西安)
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隋末各地农民爆发大起义。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贞观之治”
626年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
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有 哪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魏征
(1)原因:
1)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
2)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太宗自省图
虚心纳谏









广纳贤才
左膀右臂:房玄龄与杜如晦(房谋杜断)
干犯龙颜直谏:魏征
用人方面:任用贤能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政治方面:(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措施:
(3)表现:
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中央官制)
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隋:确立三省六部制
审核政令
执行政令
起草政令
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三 省 六 部 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人死了不能再活,
执法务必宽大简约。
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完善科举制度,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唐太宗?
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1)唐太宗都有哪些贤明的治国思想?
(2)他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思考探究:
材料一:唐太宗教戒太子诸王:…(隋炀帝)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舟比人君,水比庶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
材料二: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tián )猎,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唐太宗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充,魏征等是也。”
治国思想:

①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④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纪》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思考探究: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重视生产、轻徭薄赋
完善制度、减轻刑罚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归纳总结: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武则天,名曌,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权近半个世纪,杀唐宗室,任用酷吏,但她多权略,能用人,所以贤才辈出,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文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武则天简介:
曌:拼音zhào,同“照”,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
二、女皇帝武则天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2、措施: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结果:
姚崇(650—721年),为人豪爽,崇尚义气。20 岁开始,发奋图强,秉烛夜读,才干日增。后因受武则天赏识得到重用。睿宗即位后,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平公主结党营私,干扰朝政,姚崇建议将她迁出东都。结果事泄,姚崇被贬任外官。唐玄宗即位后,姚崇得到重用。姚崇任宰相期间,进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选用贤才,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威,发展农业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宋璟(663—737年),少时博学多才,擅长文学。武则天统治期间受到重用。睿宗即位后,宋璟升任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提出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坚决抑制太平公主的势力,因此被贬为楚州刺史。唐玄宗即位后,宋璟再度为相,任人唯才,不徇私情,使得开元初期政治清明。
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所刻一字。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的好。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宋庆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毛泽东:武则天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就是了不起。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对唐朝稳定持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对武则天的统治应予以肯定。
评价女皇帝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周。
——郭沫若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685—762年)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1、唐玄宗简介: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注重文教,编纂经籍。
2、措施: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社会安定,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结果:
诗歌鉴赏
忆 昔
唐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
说一说: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全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人口增长、粮食充足、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小结: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的原因
(1)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了基础;
(2)唐玄宗的个人才能;
(3)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唐朝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改革内政、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等。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
(3)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等。
思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