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学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挖荠菜》学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7 07:3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挖荠菜》学案设计
初三语文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学常识及生字生词,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2.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3、 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要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的写法。
(2)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方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
散文定义
散文是啊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散文的表现手法:
象征 联想 衬托 对比
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背景简介
《挖荠菜》作于1978年。当时,国内拨乱反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走上了正轨,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高等学校恢复了招生考试。旧社会的痛苦,新社会的伤痕,永远铭刻在父母一辈的心里。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苦难,要珍惜现在,要开创未来,有一个他们未曾生活过的新的生活。
走进文本
课题导入
同学们可能没有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抱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日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2、走进作者
张洁,生于1931年,当代女作家。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 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读一读
1、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浏览课文,标加文中的自己认为难读、难理解、难识记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的意思。
自学检测
1、《挖荠菜》的作者是 , 代女作家,1981年他创作的《 》
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2、根据拼音写汉字
(bāi)( )手 哆suō( ) 马齿xiàn( ) 雪hāo( )
和xù ( ) qiāng( )水 寻mì( )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绽( )码( ) 荠菜( )蔷薇( )
琥珀( )癖好( )惩罚( )
4、解释下列词语。
(l)广阔无垠:
(2)迁就:
(3)漫不经心:
(4)五味瓶:
(5)出土文物:
(6)凶神恶煞:
理一理
1.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本文按 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根据结构的安排,试将文章划分两部分,并归纳内容。
第一部分:从“ 到 ”
内容:
第二部分:从“ 到 ”
内容:
(2).根据结构的安排,分析文章的线索是 。
品一品
(1)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小组讨论)
(3).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
(4).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5).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6)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7) “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8)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
四、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精彩段落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觅、发灰莱、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然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版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癣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芥菜达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使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
1选出书写完全规范的一组()
A殷勤 心照不宣 气馁 疑聚 荣华富贵
B.大病新愈 素味平生 广阔无垠 厌烦
C凶种恶煞 昼夜 隔膜 微乎其微 怪僻
D.漫不经心 风和日丽 和煦 恭顺
2.“我”童年时候挖荠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3.孩子们挖芥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
4.“我”童年时吃荠菜觉得,孩子们吃荠菜的时候是____
5.“我”对荠菜有着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_____。这说明了______.
6“我”带孩子们挖荠莱、吃荠菜的目的是什么?
拓一拓
《榆钱饭 》
作者:刘绍棠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五尺多高的汉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饱饭;然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比大人还能吃,口粮定量却比大人少。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给孩子大人画饼充饥;她们就像胡同捉驴两头堵,围、追、堵、截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手提着口袋借粮。支部书记和大队长被逼得走投无路,恨不能钻进灶膛里,从烟囱里爬出去,逃到九霄云外。
吃粮靠集体,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吧!
丫姑已经年过半百,上树登高爬不动了,却有个女儿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这个已经人到40天过午的人,又给她跑龙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混个树饱。
我把这些亲历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写进了我的小说里。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见亏粮了,1981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不知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想打一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顿榆钱饭。丫姑上树爬不动了,二妹子爬得动也不愿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却不能打动二妹子。1981年回乡,正是榆钱成熟的时候,可是丫姑又盖新房,又给二妹子招了个女婿,双喜临门,我怎么能吵着要吃榆钱饭,给人家杀风景?忍一忍,等待来年吧!
1982年春,我赶早来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砖、红瓦、高墙、花门楼的大宅院里,花草树木满庭芳;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刚出满月。一连几天,鸡、鸭、鱼、肉,我又烧肚膛了。忽然,抬头看见院后的老榆树挂满了一串串粉个囊囊的榆钱儿,不禁又口馋起来,堆起笑脸怯生生地说:“二妹子,给我做一顿……”二妹子脸上挂霜,狠狠剜了我两眼,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为荣,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钱饭待客,被街坊邻居看见,不骂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抠儿。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给她脸上抹黑?
但是,鱼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开口,谁知道二妹子有没有看在眼里?
一天吃过午饭,我正在床上打盹,忽听二妹子大声吆喝:“小坏嘎嘎儿,我打折你们的腿!”我从睡梦中惊醒,走出去一看,只见几个顽童爬到老榆树上掏鸟儿,二妹子手持一条棍棒站在树下,虎着脸。
几个小顽童,有的嬉皮笑脸,有的抹着眼泪,向二妹子告饶。我看着心软,忙替这几个小坏嘎嘎儿求情。
罚你们每人捋一兜榆钱儿!”二妹子噗哧笑了,刚才不过是假戏真唱。
我欢呼起来:“今天能吃上榆钱饭啦!”
“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面!”
是的,二妹子的囤里,不是麦子就是稻子;缸里,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二妹子的男人承包30亩大田,种的是稻麦两茬,不种粗粮。
有了榆钱儿又没有玉米面,我只能生吃。
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二妹子的女儿长大,不会再像她的姥姥和母亲,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钱儿充饥。
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