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读、理解、背诵、领悟意境,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读。读的时候语调要富于变化,
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其次是想,即激发想像,感悟意境。第三是思,在理解的基础上,
展开联想,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自身的经历,挖掘文章的意境美。
一、课前准备
1、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⑴陶渊明:东晋诗人,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田园派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⑵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苏轼赞王维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⑶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荒秽( )草木长( )燕( )然 逢侯骑( )荷( )锄属( )国
汉塞( )无违( )荆( )门 仍怜( )故乡水 帘旌( )徙( )倚
二、预习导学
1、学习《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王维的《使至塞上》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3、《渡荆门送别》李白
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4、《登岳阳楼(其一)》
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悲”在何处?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学习研讨:
1、《归园田居》(其三)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使至塞上》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3、《渡荆门送别》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4、《登岳阳楼(其一)》中,你是怎样理解尾联这两句诗的
四、巩固提高
(一)、默写这四首诗
(二)A、《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用生动语言描绘一下《使至塞上》的画面。
B、《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为什么为后世文人所称道,说说你的见解。
2.“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指什么?
3.陶渊明辞官不做,归隐田园,你认为他的做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4、把《归园田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不少于300字,写在下面。
自我检测:
一. 基础题:
1. 下列诗句带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秽:荒芜,指杂草很多。) B、带月荷锄归(荷:长在莲上的花,荷花。)
C、江入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D、大漠孤烟直(烟:风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2. 下面诗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 按要求把下列诗句填写完整。
⑴《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消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诗句与原诗有出入的是( )
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 下面对作者作品的简单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抒情,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B. 陶渊明,晋朝诗人,他是我国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当时士族社会的憎恶和探索生活道路的理想。《归园田居》就描绘了诗人隐居躬耕田园的乐趣,赞美农村淳朴的生活。
C.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游山西村》是陆游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山西乡间的景色和习俗,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真挚的热爱和赞美。
D. 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二. 综合题:比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过故人庄
陆游 孟浩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 这两首诗都属于律诗,《游山西村》是____律;《过故人庄》是___律;韵律也工整,前诗的韵脚____、____、____、____;后诗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
7. 这两首诗行文构思基本相同,“留客、邀我”反映了“农(田)家”_____、_____的民风,山西村的景是____,故人庄的景是静中有动,以动来衬静;都写了人的活动,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_;也都写了人们重访的愿望,这种愿望前诗较强烈,如“_____________”这句诗就可以看出。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很接近,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______之情。
8. 对《游山西村》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后若有闲适的岁月,我随时拄着拐杖,时时来轻扣柴门。
B. 但愿今后能拄着拐杖,趁着明月之夜时时扣开柴门,与老农交谈。
C. 但愿今后有空闲趁着月色,拄着拐杖不时夜扣柴扉,与老农亲切交谈
D. 但愿今后能拄着拐杖,趁着月色之夜闲游,随时扣开柴门,与老农亲切絮语。
9. “ , ”为千古绝句,在诗中它不但写出了景色的美,而这种美是在“疑无路”的时候才出现,使人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现在人们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在困难之中的新境界。
10. 对《游山西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家之所以“腊酒浑”和“足鸡豚”,足见农家“丰年”后的奢侈豪华。
B. 古风存的“衣冠”足见山西村的闭塞,农家虽是“丰年”,但时代气息一点也吹不进来。
C. “拄杖无时夜叩门”,拄着拐杖来,而且又是夜晚,足见诗人的贪杯好饮。
D.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了丰年后农家追春闹春的情景,流露出诗人的喜愉之情。
11. 请你根据下面的语境,填上两句话,使其上下连贯,又构成一个排比句。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
12. 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其上下连贯,又构成一个对偶句。
⑴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___ _ 旧照人。 ⑵一窗佳景王维画,____座青山杜甫诗。
⑶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酬____。 ⑷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____ ____ ____。
⑸__ ___ ___ ___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⑹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__ ____ ____。
⑺鸿是江边鸟,蚕为____ ____ ____。
二、创新题:
木天封塔记
余友某君言其里人王叔明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形罔不肖。
尝刻木天封塔一。塔高约三寸许,周八分有奇,形六角七级。塔外刻唐砖宋石,色灰,如数百年前物。顶覆铁瓮,作锈色。旁缀野花秋树,树虬(1)而花若发幽香。铁之侵蚀纹,石之剥脱纹,砖之腐坏纹,花之吐艳、木之落叶纹,疑真疑假。塔内轩敞,凡十四层,间以木板,各层具梯,可旋绕而上。户口坐一头陀(2),旁置一桌,左肘依桌,右手执扇,袒胸而多髯,如畏残暑未消者。桌旁墙上绘山水人物。塔顶有三人,各倚一窗。一老者俯首攀栏,一幼年有惊骇状,隐身塔中,半露其面。一则神情与二人不同,椎髻仰面,斜倚栏杆;右足向外,若啸呼状;左臂挂衣,衣势斜,如清风吹来,衣飘忽而靡定。嘻嘻,巧矣!(选自《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
注释:(1)虬(qiú):蜷,曲。 (2)头陀(tuó):音译词。指行脚吃食的僧人。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凡十四层,间以木板( ) ⑵一幼年有惊骇状( ) ⑶衣飘忽而靡定( )
1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句中“之”的用法是_______。
16. 作者对木天封塔的总的评价是_____。
17.你认为王叔明雕的唐砖宋石的特点是______,塔顶三人的特点是_____。
(选用以下一个:A. 细腻 B. 生动 C. 雄伟 D. 逼真 E. 具体
F. 精巧 G. 美观)
18.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19. 本文中有没有比喻句,若有,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略。2、huì zhǎng yān jì hè shǔ sài wěi jīng lián jīn xǐ
二、1、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2、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3、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4、a围绕一个“悲”字展开。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b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三、1、a略。B略。2、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3、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4、“风霜”:明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四、(一)、略。(二)、A、1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燕然。3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4略。
B、1、略2.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3略。4略。
自我检测:
一、1、B.2、C.3、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⑷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4、C。5、A。
二、6、 七律 五律 豚 村 存 门;家 斜 麻 花。7、 好客 淳朴 柳暗花明 箫鼓追随春社近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喜爱。8、D。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0、D。11、略。12、(1)无心 (2)四 (3)云 (4)风满楼 (5)无锡锡山 (6)仰面花 (7)天下虫。
三、13、(1)间隔,隔开 (2)……的样子 (3)不。14、塔高大约有三寸左右,塔的周长八分多一点,六角形的形状,共有七层。15、排比;取消句子独立性。16、 巧矣 。17、 D B 。18、 先外后里,由下而上。19、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