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7 11: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时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连除解决问题是在前面笔算乘法和解决一步除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会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新知识点增加了一步计算,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两步除法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53页例4和“做一做”,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连除问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黑板上先写好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讲讲自己获得哪些信息:阅读与理解。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不要看到题目就动笔写,要先分析理解后再做。
5、学生自主做题,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综合算式:60÷2÷3
=30÷3
=10(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3=6(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60÷6=10(人)。
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怎么思考的?
60÷(2×3)
=60÷6
=10(人)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答:每组有10人。
6.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汇报、归纳。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基础性练习。(利用学生平板电脑进行练习)
三年级同学去春游,学校把参加春游的144名学生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组。
3×6表示( )
A、一共有多少个组 B、一共有多少个队
144÷6÷3表示( )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C、6个队一共多少人
144÷6表示( )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3、拓展练习:
下面是一种药品说明书的一部分,你知道这瓶药够患者服用10天吗?
【规格】每粒0.34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包装】固体药用塑料瓶装,48粒/ 瓶。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①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②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教材第55页第6、7题。
课后作业:教材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8~9题。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 60÷6=10(人)
60÷2÷3 60÷(2×3)
=30÷3 =60÷6
=10(人) =10(人)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2×3)=6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2、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的,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教学思考。
3、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找出中间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