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
《庄子》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多种对比方法的运用。
2、探讨故事的寓意和现实意义
3、通过学习本文和课后阅读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
名周,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 子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一、复述故事
河伯与北海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二、思考、探究
.
1、探讨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而提升自我认识的人,当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时,以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3、选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这是《庄子·秋水》的开篇文字,这段文字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才得以辨别。现将该文使用的多组对比总结如下:
(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
河伯两次所见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
第二次所见,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
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
第一次所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
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3)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
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里既有河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这是由“不自知”到“自知”的升华;也有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即由“始吾弗信”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此时的河伯已认识到了大海的无穷性,即世界的无穷性,从而对他物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做法不同,结局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们的是失误。
百川灌河
不辨牛马
至于北海
不见水端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望洋向若
见笑大方
雄
壮
开
阔
无
边
无
际
于是焉
秋
水
河
伯
自
喜
自
责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主题探究
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 人要有自知之明。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你同意以上的说法吗?为什么?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提示 本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
庄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齐物论
相对主义思想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顺应自然 “逍遥游”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海与天地—小石小木与大山
四海与天地—礨空与大泽
中国与海内—稊米与大仓
人与万物—毫末与马体
老子曾说过“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
对我们有什么积极意义?(为学、做人)
大与小永远只是相对的
这篇文章的寓意还有什么?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三、思维 拓展
探究 比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题 探究 比较
一、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牢笼。 (受苏俄理论影响)
一、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牢笼。 (苏俄)
二、百草园属于传奇志怪的自由空间的小传统,三味书屋属于四书五经的禁锢人性的大传统。 (欧美)
思维模式:二元对立
总之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认为百草园中的童年鲁迅是如何“幸福”,进了封建教育的学塾后,每日面对晦涩的“之乎者也”,是如何昏暗、枯燥、森严、无味,如何“痛苦”;少年鲁迅实在值得同情,他无可奈何地承受着“失乐园”的悲哀了。
文本细读 知人论世
百草园是鲁迅家的一个普通的菜园。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如此乐园,当然值得处在离乡飘泊的过客生涯中的鲁迅对它怀着深深的眷恋。鲁迅推重“野草”,姑以百草名其童年乐园,野趣大于雅趣,异于文人雅士给自家花园所起的雅号。以百草之园来容纳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对于展示自然人性的天真烂漫,是再合适不过了。
文本细读 知人论世
三味书屋在鲁迅故家迤东一箭之路, 是寿怀鉴设帐授徒的地方。鲁迅于1892年11岁时进入三味书屋,在那里求学6年。所谓“三味”,周作人说“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那么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范围,“三味”的“三”,意味着多,经、史与诸子百家并列,不止于四书五经。“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对课又超出了经、史、诸子的范围,指向诗词训练。
文本细读 知人论世
实际上,进入鲁迅的本真生命过程就可以发现,只有百草园而没有三味书屋的鲁迅,是难以想象的,根本无法铸造成思想和文学巨匠的鲁迅。从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迅哥儿长大了,从他的童年迈出了走向成人的第一步。
给人的启示是:人要成为“成人”,是不能只有百草园的, 他也应该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鲁迅与庄子相似,都是在离乡飘泊的途中写心灵的文章。
思考:
为什么是“秋水”,而不是“春水”?
为什么是“秋水”,而不是“春水”?
秋水,指人成年之后的后天道物,水比道,秋比年长成人之后。因年长后视听言动大增,又加酒色财气欲念思虑,巨细皆来烦扰,后天道物需求甚多,故用浩浩秋水比之。
秋水阴寒,为肃杀之水,利少害多,非比春夏之水,如在童幼青少,道物外耗有限,且身内道物之化尚未成水,无非氤氲之气而已,故言秋水而不言春水。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冰山理论
史记笔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请欣赏图片
百川灌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湍急的水流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奔腾的黄河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平静的黄河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宽广的大海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波澜壮阔的大海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