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一) (二) (三)
得 分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隔阂(hé) 积淀(dìng) 颤巍(chàn) 即物起兴(xìng)
B.忌讳(huì) 蛮横(hèng) 发蔫(yān) 合辙押韵(zhé)
C.苋菜(xiàn) 擅长(shàn) 露馅(lù) 囊萤映雪(náng)
D.荸荠(bí) 糯米(nuò) 腌蛋(yān) 和着琴音(hè)
2、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橄榄 含糊 规矩 苍海一粟
B.城厢 酬谢 藉贯 悠游自在
C.淳朴 倘若 凄厉 若无其事
D.避邪 喧嚣 展销 清脆优扬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 。
②有的书可供一读,有的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_________消化。
③若在农村过新年,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_________。
A. 应和 咀嚼 拘束 B. 应答 品尝 拘束
C. 应和 咀嚼 约束 D. 应答 品尝 约束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就应该全神贯注地把它做好。
B.厌倦了纷争与计较,想重新获得心灵的宁静,梭罗决定与世长辞,去瓦尔登湖隐居。
C.尽管推销员把她的产品说的天衣无缝,但我还是坚持要试用一下再买。
D.如果“法轮功”分子非法干扰卫星通信而逍遥法外,恐怖分子很可能会如法炮制。
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秋天,树叶黄了,枯了,快要脱落了。枯黄的叶子离开了枝头,在风中飞舞着,__________。假如我是落叶,我愿意很快地落在地上,又很快被水溶化,然后钻进又黑又香的泥土里,___________。
A.怀着对金秋季节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去 让黑土地把我重新孕育,催我茁壮成长
B.它曾经有过的婆娑身影依然那么动人 拥抱这些又大又小、又粗又细的树根
C.怀着对金秋季节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去 拥抱这些又大又小、又粗又细的树根
D.它曾经有过的婆娑身影依然那么动人 让黑土地把我重新孕育,催我茁壮成长
6、下面文段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修改。(3分)
①连日来,省市各大医院由于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出色地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完成了任务。②共产党员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更是经受住了考验,也感染和带动了许多年轻的医务人员,激增了他们对党的热爱和追求。③到昨天为止,就大约有20名左右的团员青年向“非典”病区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
7、名句积累(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2)最喜小儿无赖,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村居》
8、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当今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信誉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誉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桥梁, ,
。
二、阅读理解(75分)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26分)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4分)
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4分)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6分)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6分)
5、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6分)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 )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26分)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4分)
第①段:
第②段: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4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6分)
A处:
B处:
C处: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5、袁枚是清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4分)
6、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23分)
百衲衣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6分)
A、正面描写有:____________ 。
B、侧面渲染有:____________ 。
2、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4分)
3、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4、概括本文的中心。(4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5分)
三、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认真地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涵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都会使你获得享受或启迪……
请你以“品味”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
1、D 2、C 3、A 4、B 5、C
6、 (1)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2)溪头卧剥莲蓬
7、 ①将“出色地”放到“完成”前;②将“激增”改为“激发”;③ “大约”“左右”去其一。
8、如:信誉就是你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石,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
二、阅读
(一)
1、描绘了山野对歌的场面。
2、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3、“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题;互嘲互赞。
4、肖像描写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5、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的方式。
②“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的方式。
(二)
1、①家乡鸭蛋的名声。②家乡鸭蛋的特色。
2、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3、A处:浓厚的口语色彩。B处:淡淡的幽默。
C处: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4、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
5、清代 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
6、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三)
1、A、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
B、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2、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3、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4、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5、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
口
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