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7 09: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通过抓住关键性词语,梳理思路。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从意象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怀和慷慨激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
点拨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的这句诗描述了传统文人对于秋的态度,所谓怨女怀春,处士悲秋。在古典诗文里,“秋”常常用来传达:离别的孤寂,凋零的落寞,宦愁羁旅的愁苦,年华易逝的感伤。写秋而写得色彩绚丽,朝气蓬勃的,古往今来寥寥可数。今天我们所学的就是毛泽东关于描写秋的词。他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他的描写却毫无悲秋之意。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秋的。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朗读,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字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遒 遏
学生朗读,要求有感情字音准确。教师点评。
赏析,深入研究。
上阕: 
1、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哪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词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2、提问:“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有独坐敬亭山的闲适,柳宗元有独钓寒江雪的隐逸,晏殊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超脱。 
 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3、提问:(1)“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看”字领起内容: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由远及近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鹰击长空(仰视)由高到低鱼翔浅底(俯视)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4、现在同学们来讨论一下,“看”的这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等,又有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帆船,翱翔的雄鹰,水中的游鱼,即景状物下笔阔绰,气度非凡。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上阙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下阕:
6、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明确:两句词顺序应该倒过来,一个“忆”字引起读往昔生活的回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用了什么手法?怎么理解?
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革命青年激情奔放、敢作敢为的豪迈气概。
7、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如果有,在哪里得到回答?答案是什么?
参考:1,文章给出了回答。设问启下,抒情结尾,含蓄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既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敢作敢为的革命青年。
2,没有给出回答。学生:1.是暗示作者自己。2.是我们青年学生。
老师总结引导:无论哪种观点,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人,你们是祖国建设的有新鲜血液,是祖国发展和繁荣的有生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们应该向革命先辈学习,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发愤图强。
7、提问:最后3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下阕小结: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八、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作者的其他词作如《沁园春雪》,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