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要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彦深,自云南阳宛人。彦深幼孤贫,事母甚孝。年十岁,曾候司徒崔光。光谓宾客曰:“古人观眸子以知人,此人当必远至。”性聪敏,善书计,安闲乐道,不杂交游,为雅论所归服。昧爽【注】,辄自扫门外,不使人见,率以为常。
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神武在晋阳,索二史,子如举彦深。征补大丞相功曹参军,专掌机密,文翰多出其手,称为敏给。神武每谓司徒孙腾曰:“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
及神武崩,秘丧事。文襄虑河南有变,仍自巡抚,乃委彦深后事,转大行台都官郎中。临发,握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得此心。”既而内外宁静,彦深之力。及还发丧,深加褒美,乃披郡县簿为选,封安国县伯。从征颍川,时引水灌城,城雉将没,西魏将王思政犹欲死战。文襄令彦深单身入城告喻,即日降之,便手牵思政出城。
文宣嗣位,仍典机密,进爵为侯。天保初,累迁秘书监。以为忠谨,每郊庙,必令兼太仆卿,执御陪乘。转大司农。帝或巡幸,即辅赞太子,知后事。文宣玺书劳勉,征为侍中,仍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安乐公,累迁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迁尚书令,为特进,封宜阳王。武平二年拜司空,为祖珽所间,出为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司徒。七年六月暴疾薨,时年七十。
彦深历事累朝,常参机近,温柔谨慎,喜怒不形于色。自皇建以还,礼遇稍重,每有引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孝昭既执朝权,群臣密多劝进,彦深独不致言。孝昭尝谓王晞云:“若言众心皆谓天下有归,何不见彦深有语?”晞以告,彦深不获已,陈请,其为时重如此。常逊言恭己,未尝以骄矜待物,所以或出或处,去而复还。
齐朝宰相,善始令终唯彦深一人。
(《北齐书·赵彦深传》有删节)
【注】昧爽:黎明,拂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候司徒崔光 候:探望
B.乃披郡县簿为选 披:拿来
C.城雉将没 城雉:城墙
D.善始令终唯彦深一人 令:好的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出赵彦深忠诚、恭谨的一组是 ( )
①昧爽,辄自扫门外,不使人见
②以母弟相托,幸得此心
③即日降之,便手牵思政出城
④每郊庙,必令兼太仆卿,执御陪乘
⑤每有引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
⑥群臣密多劝进,彦深独不致言
A.①④⑤ B. ③⑤⑥ C. ①②③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彦深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十岁时就很受司徒崔光的赏识。
B.文襄帝攻打颍川时,赵彦深请缨与西魏大将王思政和谈,并最终劝降成功。
C.文宣帝每次到郊外祭庙,赵彦深都骑马陪着,当文宣帝外出巡游时,也常让他辅佐太子。
D.赵彦深侍奉高氏几代帝王,大多被委以重任,掌管国家机密,经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5分)
(2)常逊言恭己,未尝以骄矜待物,所以或出或处,去而复还。(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8.“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5)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公 理 [苏]库尔良茨基 ·海特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
“现在请大家作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
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
“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
“我在想。”
“想什么呢?”
“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呢?”
“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呀。”
“那末,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也不会相交吗?”
“当然啦。”
“要是延长到两公里呢?”
“也不会相交的。”
“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
“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
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
“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
“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吧?”
“这我懂得,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就因为这是一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呀。”
“那么,不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以证明了 ”
“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
“那为什么这一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理呢?”
“咳,你多固执啊……喂,西多罗夫,听我说,你今年多大了?”
“十一岁,”
“明年是多少岁?”
“十二岁。”
“再过一年呢?”
“十三岁。”
“你瞧,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这也是一条公理。”
“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
“那又怎么样?”
“一年后他不就长不了一岁了吗?”
“这是例外情况。你别从我的话中找岔子了,我还可以给你举出别的例子,甚至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说明;不过,这没必要,因为公理是不用证明的。”
“那要不是公理呢?”
“那是什么?”
“要是定理,就需要证明了吧?”
“那是需要的。可我们现在说的是公理。”
“为什么是公理呢?”
“因为这是欧几里德说的。”
“要是他说错了呢?”
“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德比你还要蠢吧?”
“不,我并不这样认为。”
“那为什么你还要强辩呢?”
“我没有强辩,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直线不能相交。”
“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了?”
“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
“暂时没有。”
“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
“没有。”
“你还要怎样呢?”
“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背面去呢?”
“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
“可我确实不懂嘛。”
“嗯,好吧,你不相信欧几里德,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我,你总该知道,总该相信吧?我对你说,它们是不会相交的……喂,你怎么不说话了呢?”
“我在想。”
“西多罗夫,那就这么办吧: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怎么样?”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起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
老师疲惫地坐到椅子上,大家默默地坐了几秒,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
“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老师提醒学生记笔记,是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条不需要证明的公理。
B、西多罗夫不记笔记,是因为他对公理可不需证明表示怀疑。
C、老师用“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的例子是想说明,凡公理都是不需要证明且无可怀疑的。
D、西多罗夫用“要是这个人突然一下子死掉了呢”的例外情况,说明“每个人每年都要长一岁”并非公理。
E、这篇小说几乎通篇都由人物对话构成,借此表现了对前人论断应该具有的怀疑精神和探索意识,表现了两种知识观的冲突。
(2)小说由老师讲述的一条“公理”开始,又由老师讲述另一条“公理”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西多罗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描写了西多罗夫和老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的故事。小说中的老师,竭力捍卫“公理”的权威地位,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无可非议,有人认为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说中的西多罗夫,有人认为他死心眼,有人认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某研究机构在调查报告中称: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 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纷争经常发生。
D.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C.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塌方,工段长俞康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伤。
D.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以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的。这种方式就是民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是固定的,严格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删改与添加。
①虽然在民俗的传衍中也会发生变异 ②否则,很难成为民俗的内容 ③是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与仪式 ④民俗不是政令法律 ⑤但这种变异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接受过程而最终被共同认可 ⑥但它是经过一代代认同、接受和传承下来的
A.①⑤②④⑥③ B.①⑤④⑥③② C.④③①②⑥⑤ D.④⑥③①⑤②
15.下面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8字。(4分)
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严重旱情。但是,这些国家迁怒于中国,认为中国在湄公河(我国境内为澜沧江)上游修建水坝导致其旱情加重。
这一说法遭到我国的驳斥。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政务参赞陈德海23日表示,整个湄公河流域普遍遭遇旱情,中国也是受灾国。陈德海介绍说,澜沧江出境处年均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湄公河水量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中国与中南半岛几个国家都是好邻居、好伙伴,在今年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旱情中同为受害者,只是所处位置不同,受灾程度不同。
16.好的标语让人过目难忘,如“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是一则警示司机开车别喝酒的标语,请你说说这条标语好在哪里。(6分)
五、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科试卷答案
5.D。
6.B。请缨不符合原文。
7. (1)凡是各种选举,他总要先加铨选,然后确定,提拔和奖励人物,都是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为先,行为轻薄的人,根本就不提及。
译出大意给2分:“铨”、“提奖”、“行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他常常说话谦逊,内心恭敬,接人待物从没有骄傲过,因而有时在京或外调,离开后又返回。
译出大意给2分:“逊言”、“骄矜”、“物”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赵彦深,自称是南阳宛人。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对母亲十分孝顺。十岁时,曾经探望司徒崔光,崔光对宾客们说:“古代人看眼睛就能知晓一个人,这个孩子将来前程一定远大。”赵彦深天性聪明敏捷,善于书写和计算,安闲乐道,不乱交朋友,向来为人们所叹服。每天拂晓时,他就起来打扫门外,不让别人看见,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刚开始时,赵彦深是尚书令司马子如的一个地位低微的宾客,替他干些书写之事。神武帝高欢在晋阳时,索求二史之职,司马子如推举赵彦深。赵彦深就被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门掌管国家机密大事。文章词句大多出自他的笔下,人们常称他聪明伶俐。高欢每次对司徒孙腾说:“赵彦深小心恭敬、谨慎,万古之人很难和他相比。
等到高欢死时,秘不发丧。高澄担心河南有变,要自己亲自去巡抚,于是就把宫中的事委托给赵彦深,转迁为大行台都宫郎中。临出发时,高澄握着赵彦深的手,哭泣着说:“母弟族的事情都托付给你,很幸运有像你这样的人。”后来,宫廷内外一片宁静,靠的全是赵彦深的力量。等到高澄从河南返回发丧,对赵彦深大加褒扬和赞美,于是,翻开郡县簿籍,选封赵彦深为安国县伯。出征颖川,引水攻城,城墙即将被水淹没,而西魏大将王思政仍想死战。高澄命令赵彦深一人入城劝降王思政,当天颖川城就投降,赵彦深拉着王思政的手走出城门。
文宣帝高洋即位,赵彦深仍掌管国家机密,并进爵为侯。天保初年, 升至秘书监。因为忠诚和谨慎,文宣帝每次到郊外祭庙时,都令赵彦深兼任太仆卿,骑马陪着皇帝。转升大司农。文宣帝有时外出巡游,赵彦深就辅佐太子,对后宫之事了解很深。——文宣帝下诏慰劳和劝勉他,征他为 中,仍典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为安乐公, 次升迁至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又升尚书令,作为特殊的升迁,被封为宣阳王。武平二年,拜为司空,因被祖珽离间,出任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升司徒。——武平七年六月,因暴病而死,享年七十岁。
赵彦深经历几个帝王,经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他温柔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从皇建以来,帝王对他的礼节日益隆重,每次召见,就坐在皇帝的床上,皇帝常称他的宫号而不直叫其名。凡是各种选举,他总要先加铨选,然后确定,提拔和奖励人物,都是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为先,行为轻薄的人,根本就不提及。孝昭帝高演已经执掌朝政,群臣多次劝他即位,而只有赵彦深不进言。孝昭帝曾经对王唏说:“如果说许多人都称天下有归,为什么不见赵彦深有话。”王唏把这话告诉了赵彦深,他迫不得已,向高演陈请了自己的意见。赵彦深在当时就是如此地被看重。他常常说话谦逊,内心恭敬,接人待物从没有骄傲过,因而有时在京或外调,离开后又返回。
北齐的宰相能善始善终的,只有赵彦深一个人。
9.这首词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但言语深处,又隐然有伤感之情。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表达了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的由衷的赞叹。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同时也隐含者作者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和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迭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迭”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10.思而不学则殆/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玉盘珍羞直万钱/寤寐求之/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1. (1)B(怀疑的是这条定理本身,而非公理。)D(西多罗夫举例外情况是想说明,如果这个说法不能成立,那么老师前面讲的那个“公理”也可能不成立,需要证明。)
(2)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②第一次,用以引出全文,掀起波澜,揭出矛盾;第二次,用以收束全文,表现老师僵化的教学思想并未因此而有改变,发人深省。
(3)①求知欲旺盛,喜欢寻根究底。②爱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③固执倔强,有点钻牛角尖。
(4)老师迷信权威,固守公理,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态度简单粗暴,最后甚至将学生撵出教室,缺乏民主平等探讨问题的精神,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肯动脑筋,喜欢寻根究底,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性思维,并不因老师、权威之说而改变自己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值得赞赏。
14.D
15. 湄公河(东南亚)干旱(2分)与中国修建水坝无关(3分)。
16.①用亲情来打动人心,感情真挚,令人警醒。②运用对比手法,形成一种极强的视觉效果。③对联形式(对偶),语言简洁,读来琅琅上口。(每点2分,共6分)
17.[可供选择的角度]
A、严格要求出精品
B、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上两个是本质意义)
C、要敢于"推倒重来"(这是从A、B项生发出来,从另一角度赞扬果戈里)
D、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E、何必付之一炬(这两个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的态度。)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