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2.3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
课后练习(含解析)
1.在冬季,剩有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觉得很紧,不易拔出来,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软木塞受潮膨胀
B.瓶口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
C.白天气温升高,大气压强变大
D.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压强减小
解析冬季气温较低,瓶中的气体在V不变时,因温度T减小而使压强p减小,这样瓶外的大气压力将瓶塞往下推,使瓶塞盖得紧紧的,所以拔起来就感到很吃力,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2.(2020上海宝山区二模)一个密闭容器中装有气体,当温度变化时气体压强减小了(不考虑容器热胀冷缩),则气体的( )
A.密度增大
B.密度减小
C.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D.分子平均动能减小
解析一个密闭容器,又不考虑容器热胀冷缩,所以体积不变,质量不变,根据ρ=可知密度不变,故A、B错误;气体的体积不变,压强减小,根据查理定律=C可知温度降低,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减小,故C错误,D正确。
答案D
3.
(2020山东淄博二模)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沿平行于T轴的直线变化到状态B,然后沿过原点的直线由状态B变化到状态C,p-T图像如图所示。关于该理想气体在状态A、状态B和状态C时的体积VA、VB、VC的关系正确的是( )
A.VA=VB=VC
B.VAC.VA>VB>VC
D.VA解析从A到B为等压变化,根据=C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增大,故VA答案B
4.
(2020上海金山区二模)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沿直线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其温度( )
A.保持不变
B.逐渐升高
C.逐渐降低
D.先升高后降低
解析根据理想气体方程知=C,即p=,p-图像上的点到原点连线的斜率反映温度的高低,如图知A点温度大于B点的温度,由A到B温度降低,故C正确,A、B、D错误。
答案C
5.
(2020上海宝山区一模)如图,上端开口的光滑圆柱形汽缸竖直放置,活塞将气体封闭在汽缸内。设有a、b两卡环,使活塞只能向上滑动。开始时活塞搁在a、b上,现缓慢加热缸内气体,直到活塞刚要离开卡环。能正确反映缸内气体体积压强变化的V-图像是( )
解析由题可知,气体做等容变化,由查理定律:=C可知,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压强增大,则减小。由此可知,图像A、B、D都错误,C正确。
答案C
6.
(2020上海奉贤区一模)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初始状态M经过M→1、M→2、M→3变化过程到达状态1、2、3,则气体( )
A.M→1过程不可能实现
B.M→2过程体积保持不变
C.M→3过程不可能实现
D.M→3过程体积逐渐增大
解析
由图示图像可知,M→2过程p-T图像的反向延长线过原点,即p与T成正比,该过程为等容过程,气体体积不变,故B正确。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可知:p=T,p-T图像的斜率:k=,p-T图像斜率越大,表明气体体积V越小,斜率越小气体体积V越大,由图示图线可知,M→1过程图线的斜率小于M→2过程图线的斜率,M→3过程图线斜率大于M→2过程图线的斜率,由于M→2过程气体体积不变,故M→1过程气体体积变大,M→3过程气体体积变小,即状态1的体积大于状态2的体积,状态3的体积小于状态2的体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若气体体积变化,M→1、M→3过程都是可能实现的,故A、C、D错误。
答案B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2.2气体的等温变化
课后练习(含解析)
1.
如图所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汽缸和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汽缸内,活塞与汽缸壁之间无摩擦,活塞上方存有少量液体。将一细管插入液体,由于虹吸现象,活塞上方液体缓慢流出,在此过程中,大气压强与外界的温度保持不变。下列各个描述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中与上述过程相符合的是( )
解析封闭气体做的是等温变化,只有D图线是等温线,故D正确。
答案D
2.
如图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
A.体积不变,压强变小
B.体积变小,压强变大
C.体积不变,压强变大
D.体积变小,压强变小
解析以细管中封闭气体为研究对象,当洗衣缸内水位升高时,细管中封闭气体压强变大,而气体温度不变,则由玻意耳定律知,气体体积变小,故B项正确。
答案B
3.(2020上海宝山区二模)如图所示,上端封闭的玻璃管插在水银槽中,管内封闭着一段气柱。现使玻璃管缓慢地绕其最下端的水平轴偏离竖直方向一定角度,能描述管内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是(箭头表示状态的变化方向)( )
解析设大气压为p0,封闭气体压强p=p0-ρgh,玻璃管绕其最下端的水平轴偏离竖直方向一定角度,水银柱的有效高度h变小,封闭气体压强变大;气体温度不变,压强变大,由玻意耳定律pV=C可知,气体体积将变小;pV为常数,由数学知识知p-V图线为双曲线,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4.如图甲所示,做“用DIS装置研究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时,缓慢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逐渐减小,多次测量得到如图乙所示的p-V图线(其中实线是实验所得图线,虚线为双曲线的一支,实验过程中环境温度保持不变)。
(1)在此实验操作过程中注射器内的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如何变化? ,因为 (请简述理由)。?
(2)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该图线与玻意耳定律不能吻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3)把图像改为p-图像,则p-图像应是 。?
解析(1)缓慢推动活塞,气体温度保持不变,而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不变,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2)原因可能是实验时注射器内的空气外泄。
(3)由题图乙可知,pV的值应该减小,p-图像的斜率应该减小,故选A。
答案(1)不变 缓慢推动活塞,气体温度保持不变,而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不变,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2)实验时注射器内的空气外泄
(3)A
5.如图所示为中学物理课上一种有趣的仪器——哈勃瓶,它是一个底部开有圆孔、瓶颈很短、导热性良好的平底大烧瓶。在一次实验中,体积为V=1
L的瓶内塞有一气球,气球的吹气口反扣在瓶口上,瓶底的圆孔上配有一个截面积为S=2
cm2的轻质橡皮塞,橡皮塞与玻璃瓶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60
N。瓶内由气球和轻质橡皮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不计实验开始前气球中的少量气体和气球膜厚度,向气球中缓慢打气,假设气球缓慢膨胀过程中球内外气压近似相等。已知:实验室环境温度T=290
K恒定,环境空气密度ρ=1.20
kg/m3,压强为标准大气压p0=1×105
Pa,求:
(1)橡皮塞被弹出时瓶内气体的压强;
(2)为了使橡皮塞被弹出,需要向气球内打入空气的质量。
解析(1)橡皮塞即将弹出时对橡皮塞受力分析得pS=p0S+fm,
解得p=p0+=4×105Pa
(2)瓶内气体等温变化:p0V=pV1,则V1=0.25L
对气球内气体:体积V2=V-V1=0.75L
气球内气体压强也为p
等温变化:p0V0=pV2,可得V0=3L
打入空气质量m=ρV0=3.6×10-3kg。
答案(1)4×105
Pa (2)3.6×10-3
kg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2.5液体
课后练习(含解析)
1.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液体的表面张力造成的( )
A.船浮于水面上
B.硬币或钢针浮于水面上
C.绸布伞有缝隙但不漏雨水
D.锋利的玻璃片,用酒精灯烧一定时间后变钝了
解析A项中船浮于水面上是浮力造成的,B、C、D项是由于表面张力,故选A。
答案A
2.(多选)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利用了毛细现象( )
A.用粉笔吸干纸上的墨汁
B.建房时,在砌砖的地基上铺一层油毡或涂过沥青的厚纸
C.用棉线作酒精灯的灯芯
D.想保存地下的水分,把地面的土壤锄松
解析粉笔和棉线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所以选项A、C正确;砖的内部也有许多细小的孔道,会起到毛细管的作用,在砌砖的地基上铺一层油毡或涂过沥青的厚纸,可以防止地下水分沿着夯实的地基以及砖墙的毛细管上升,以保持房屋干燥,故选项B错误;土壤里面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可沿着它们上升到地面,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要把地面的土壤锄松,破坏这些土壤里的毛细管,故选项D错误。
答案AC
3.(多选)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因为水银滴在玻璃上呈椭球状,所以说水银是一种不浸润固体的液体
B.由于大气压作用,液体在细管中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C.在人造卫星中,由于一切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一个固定着的容器中装有浸润其器壁的液体时,必须用盖子盖紧,否则容器中的液体一定会沿器壁流散
D.当A液体和B固体接触时,发生浸润现象还是发生不浸润现象,关键取决于B固体分子对A液体附着层分子的吸引力比液体内的分子对附着层分子吸引力大些还是小些
解析水银不浸润玻璃,但可能浸润其他固体,所以A错;毛细现象是由于液体浸润固体(细管)引起液体上升及不浸润固体引起液体下降的现象,不是大气压作用,B错;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人造卫星上,如果液体浸润其器壁,液体和器壁的附着层就会扩张,沿着器壁流散,故必须盖紧,C对;D选项正确说明了发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微观原理,D对。
答案CD
4.
如图所示,金属框架的A、B间系一个棉线圈,先使框架布满肥皂膜,然后将P和Q两部分的肥皂膜刺破,线的形状将变成下列选项图中的( )
解析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故C正确。
答案C
5.
如图所示,在培养皿内注入清水,让两根细木杆相互平行地浮在水面上,再在细木杆之间轻轻地滴入几滴酒精,细木杆会“自动”散开。请你解释这一现象。
解析漂浮在水面上的细木杆,原来两边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表面张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滴入酒精后,细木杆之间液体的表面张力减小,使得内侧的表面张力比外侧的小,细木杆就散开了。
答案见解析
6.(2020山东临沂高二月考)在密闭的容器内,放置一定量的液体,如图(a)所示,若将此容器置于在轨道上正常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则容器内液体的分布情况应是( )
A.仍然如图(a)所示
B.只能如图(b)中甲所示
C.可能如图(b)中丙或丁所示
D.可能如图(b)中甲或乙所示
解析容器与液体所受重力均提供容器与液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液体仅受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其自由表面收缩到最小状态,所以两者的自由表面都呈球形。如果液体对于容器是浸润的,那么将出现题图乙的情况。如果液体对于固体是不浸润的,那么就表现为题图甲的情况,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D
7.(多选)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为浸润现象,图乙为不浸润现象
B.图甲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C.图乙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D.图甲中表面层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而图乙中表面层分子比液体内部密集
解析由题图可知,图甲为浸润现象,图乙为不浸润现象,选项A正确;图甲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密集,选项B错误;图乙中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选项C正确;图甲和图乙中表面
层的液体分子都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选项D错误。
答案AC
8.(2020内蒙古高三模拟)
用金属丝制成一个U形架,一段细长棉线两端系在U形架两臂上A、B两点,细线中点O处有一扣。将U形架浸入肥皂液中再取出,U形架上形成的肥皂液膜如图所示,细线被绷紧是因为液体表面层存在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使得液面有 (选填“扩张到最大”或“收缩到最小”)的趋势;用力拉动细线中点的扣至图中虚线位置(肥皂液膜未发生破损,忽略肥皂液膜的蒸发影响且温度不变),肥皂液膜的内能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细线被绷紧是因为液体表面层存在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使得液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用力拉动细线中点的扣至图中虚线位置的过程中,拉力F对肥皂液膜做正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所以肥皂液膜的内能将增大。
答案收缩到最小 增大
9.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用怎样的毛巾才能更好地吸汗?
解析若要保存地下水分,应及时切断地表的毛细管,例如锄地;用在水中能浸润的毛巾能更好地吸汗。
答案见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2.4固体
课后练习(含解析)
1.(多选)有关晶体的微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同种元素的原子按不同结构排列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B.同种元素的原子按不同结构排列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C.同种元素形成晶体只能有一种排列规律
D.同种元素形成晶体可能有不同的排列规律
解析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按不同结构排列,形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例如: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的密度、机械强度、导热性能、导电性能和光学性质等都有很大差别,所以B、D正确,A、C错误。
答案BD
2.(多选)(2020陕西西安高二期末)下列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石英是晶体,所以由石英制成的玻璃也是晶体
B.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食盐是晶体
C.蔗糖受潮后粘在一起,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所以它是非晶体
D.用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是晶体
解析因石英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且各向异性,是晶体,而玻璃没有确定的熔点,为非晶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晶体的特点是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食盐是晶体,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蔗糖受潮后粘在一起,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但它是晶体中的多晶体,故C错误,符合题意;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云母片是晶体,故D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ACD
3.
如图所示,ACBD是一块厚度均匀的由同一种微粒构成的圆板,AB和CD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板从图示位置转90°后电流表示数发生了变化(两种情况下都接触良好),关于圆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板是非晶体
B.圆板是多晶体
C.圆板是单晶体
D.不知有无固定熔点,无法判定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解析电流表示数发生变化,说明圆板沿AB和CD两个方向的导电性能不同,即各向异性,所以圆板是单晶体,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
答案C
4.(多选)(2020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期末)如果某个固体在某一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同性,那么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它不一定是多晶体
B.它一定是多晶体
C.它一定是非晶体
D.它不一定是非晶体
解析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显示各向同性的是多晶体或者非晶体,故A、D正确。
答案AD
5.(2020广东湛江高二月考)如图所示,曲线M、N分别表示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压强下的熔化过程,图中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温度T。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均存在固定的熔点T0
B.曲线M的bc段表示固液共存状态
C.曲线M的ab段、曲线N的ef段均表示固态
D.曲线M的cd段、曲线N的fg段均表示液态
解析晶体具有比较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故A错误。晶体是在固定的温度下熔化为液体,而非晶体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成液体,则bc段表示晶体的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曲线M的ab段表示固态。由于非晶体没有一定熔点逐步熔化,曲线N是非晶体在一定压强下的熔化过程,所以曲线N的ef段不表示固态,故C错误。曲线M的cd段表示液态,曲线N的fg段不表示液态,故D错误。
答案B
6.
(多选)(2020山东临沂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一块密度和厚度都均匀分布的矩形被测样品,长AB是宽AC的2倍,如图所示。若用多用电表沿两对称轴O1O1'和O2O2'测其电阻,阻值关系为R1=2R2,则这块样品( )
A.一定是非晶体
B.可能是多晶体
C.可能是非晶体
D.以上说法全错
解析非晶体和多晶体都是各向同性,由题意可知,长度AB为宽度AC的2倍,用多用电表沿两对称轴O1O1'和O2O2'测其电阻,阻值关系为R1=2R2,表现各向同性,故可能是多晶体,也可能是非晶体,故B、C正确,A、D错误。
答案BC
7.(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在甲、乙、丙三种固体薄片上涂上蜡,用烧热的针接触固体背面上一点,蜡熔化的范围如图(b)所示,而甲、乙、丙三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所示,则( )
A.甲、乙是非晶体,丙是晶体
B.甲、丙是非晶体,乙是晶体
C.甲、丙是多晶体,乙是晶体
D.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丙是单晶体
解析甲、丙有固定的熔点,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甲和丙为晶体,乙为非晶体,丙在导热性方面具有各向异性,所以丙是单晶体,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8.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晶体,它们的空间点阵不同。已知碳的摩尔质量M=12.0
g/mol,石墨的密度ρ1=2.25
g/cm3,金刚石的密度ρ2=3.52
g/cm3,NA=6.02×1023
mol-1,试分别求出石墨和金刚石中相邻原子间的平均距离。
答案2.57×10-10
m 2.21×10-10
m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2.1温度和温标
课后练习(含解析)
1.小明自定一种新温标p,他将冰熔点与水沸点之间的温度等分为200格,且将冰熔点的温度定为50p(上述皆为标准大气压下),今小明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为150p时,则该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时应为( )
A.30
℃
B.40
℃
C.50
℃
D.60
℃
解析每格表示的摄氏度为=0.5℃,比冰熔点高出的温度为(150-50)×0.5℃=50℃,C对,A、B、D错。
答案C
2.(多选)两个原来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分开后,由于受外界的影响,其中一个系统的温度升高了5
K,另一个系统的温度升高了5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系统不再是热平衡状态
B.两个系统此时仍是热平衡状态
C.两个系统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D.两个系统的状态都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由于两个系统原来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相同,当分别升高5℃和5K后,温度仍相同,两个系统仍为热平衡状态,故A错误,B正确;由于温度发生了变化,系统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D错误。
答案BC
3.
(多选)如图所示,一个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槽中,细管中的液面清晰可见,如果不考虑外界大气压的变化,就能根据液面的变化测出球形瓶周围温度的变化,则( )
A.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槽中的液体
B.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细管中的红色液体
C.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的空气
D.该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制造的
解析细管中的红色液体是用来显示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封闭的空气,该温度计是利用它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故A、B错误,C、D正确。
答案CD
4.(多选)实际应用中,常用到一种双金属温度计。它是利用铜片与铁片铆合在一起的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已知甲图中双金属片被加热时,其弯曲程度会增大,则下列各种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 )
A.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铜、铁两种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
B.双金属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性质来工作的
C.由甲图可知,铜的热膨胀系数大于铁的热膨胀系数
D.由乙图可知,其双金属片的内层一定为铜,外层一定为铁
解析铜的热膨胀系数比铁的热膨胀系数大,温度升高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在增大,指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双金属温度计是利用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铜、铁两种金属制成的双金属片,其弯曲程度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来工作的,A、B正确;如题图甲所示,加热时,双金属片弯曲程度增大,即进一步向上弯曲,说明双金属片下层热膨胀系数较大,即铜的热膨胀系数较大,C正确;如题图乙所示,温度计示数是顺时针方向增大,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指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在增大,故可以推知双金属片的内层一定是铁,外层一定是铜,D错误。
答案ABC
5.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明同学在室外拿铁棒和木头时,感觉到铁棒明显比木头凉,由于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是温度,于是小明得出当时“铁棒比木头温度低”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对吗?
解析不对。由于铁棒和木头都与周围的环境达到热平衡,故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感觉到铁棒特别凉,是因为人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给铁棒的热量比传递给木头的热量多,所以他的结论不对。
6.小丽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将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很少一部分,然后像图中那样去测量和读数,她这样做被小宁发现了,小宁指出她的错误如下。小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应倒入另一个烧杯中,这会使温度降低
B.水倒的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
C.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线相平,而不应斜视
D.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该放在水里读
解析题中将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测量有两处错误:其一,少量水不能完全浸没温度计玻璃泡,达热平衡时测量的不是水的温度;其二,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这少量水与另一烧杯又达到一个热平衡,温度已改变,再用温度计测量时,测出的是这个热平衡状态的温度,而不是待测水的温度了。所以A、B对。题中C项读数说法对,但D选项中要把温度计取出来读数就不对了,当把温度计取出时,在空气中它与空气间存在温度差,有热交换,示数会变化。
答案D
7.严冬,水桶里结了厚厚的冰,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徐强同学在冰上打了一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水温,正确的做法是( )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里,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
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的温度
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提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取出,然后读出示数
解析要测量冰下水的温度,必须使温度计与冰下的水达到热平衡时,再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可隔着冰又没法直接读数,把温度计取出来,显示的又不是原热平衡下的温度,所以A的做法不正确,C的做法正确,D的做法不正确,B的做法也失去了原来的热平衡,水瓶提出后,再用温度计测,这时,周围空气也参与了热交换,测出的温度不再是冰下水的温度了。
答案C
8.实验室有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
℃;在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
℃。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
℃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
℃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41
℃,60
℃
B.21
℃,40
℃
C.35
℃,56
℃
D.35
℃,36
℃
答案C
9.
小明在家制作了简易温度计,一根装有一小段有色水柱的细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烧瓶内,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外界温度变化时,水柱位置将上下移动。当有色水柱下端与D和A对齐时,温度分别为20
℃和80
℃。A、D间刻度均匀分布。由图可知,图中有色水柱下端所示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答案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