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7140011099800蚌埠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提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在所有的儒家经典中,《论语》是最通俗、最温馨的一部。由于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因此儒家思想及其倡导的理念弥漫在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往而不遇,即使在孔子受到批判的运动中,最常用的一句大批判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来自《论语》,可见这部书对我们思想的渗透程度。至于工作、学习、生活中,《论语》中的话语出现得简直太频繁了,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类例子可以举出许多,它们平时就流行在我们之间,一旦接触到《论语》时,人们突然发现似曾相识的东西太多了,就好像拥抱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欢迎他。
②《论语》与儒家其他经典相比是通俗的,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可以读。宋代的开国元勋赵普,史书说他“寡学术”,太祖赵匡胤“常劝以读书”。他常读的书也就是《论语》,人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有些大言欺人,但《论语》对赵普处理政事还是有点用处的。现在人们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大大降低了,儒家用以教人的“五经”肯定是看不懂的,就是《大学》《中庸》这些带有点“理论”色彩的儒家读物,在大多数人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孟子》也多是长篇大论,很难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唯有《论语》是由短小精悍的格言式的句子组成的,既通俗又引人入胜,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等,明白易懂,读者便于掌握,含义丰富,许多是现实生活中稀缺的。社会现实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越来越少,《论语》的通俗性正适合当前的接受水平,特别是大量白领人员的接受水平,因而,有关《论语》的著作一面世,骤然火爆,是不奇怪的。
③儒家是讲中庸的,可是儒家思想家能够做到中庸的却不多,就是号称“亚圣”的孟子也不免偏激。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就比较中庸,特别是他的人生态度,尤其能让经历了几十年反反复复的斗争、并对此感到厌倦的人们着迷。中庸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审美的,所谓“审美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脱功利的。他真诚又尊重礼数,本色又不缺少文饰,严肃认真又富于情趣,执着又豁达。孔子在政治上的追求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育人与学术上,他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种生活态度是具有感染力的。汉族是缺少宗教意识的民族,审美的人生态度恰恰能够填补这个空白。
④《论语》的文学性也是它能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论语》风格冲淡,但文字之中还是流动着对孔子的怀念和尊敬的情感的,这种感情平实而质朴,很有感染力。弟子们笔下的老师亲切和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弟子,在批评他们时考虑到弟子的个性和接受能力,自己有错误,公开在学生面前认错,做自我批评。这令每一个做过学生的读者感动,谁不希望有这样一位老师呢?确立孔子万世师表的地位,不仅因为他传播了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的态度。有了这样的老师,人们对“师”的崇高地位才能在感情上接受。《论语》的召唤力与孔子形象的感召力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王学泰《为什么热在<论语>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千多年来,人们深受儒家学说及其理念的影响,因而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B.和《大学》《中庸》《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相比较,《论语》通俗易懂,利于掌握。
C.虽然儒家提倡中庸,但唯有孔子才能做到中庸,即使是“亚圣”孟子也没有做到。
D.孔子被确立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他亲切和蔼,尊重学生,敢于公开认错并自我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通俗、中庸、文学三个方面阐释了“热在《论语》上”的原因,令人信服。
B.文章引用《论语》中的一些名句,既使文章内容翔实,又起到了举例论证的作用。
C.第②段分析《论语》深受欢迎时,从古及今,古今对比,突出了《论语》的通俗性。
D.第③段把《论语》的中庸思想上升到“审美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赵匡胤认识到了《论语》对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规劝赵普常读《论语》。
B.真诚又尊重礼数、本色又不缺少文饰、执着又豁达等方面是孔子中庸形象的写照。
C.对于缺少宗教意识的汉民族而言,孔子中庸的生活态度可以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
D.《论语》文学性强,在冲淡的风格中塑造了被读者认同的、富有感召力的孔子形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
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删节)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摘编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
材料四: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自几十年前烧炭业凋敝之后,就成了一无所有的荒山沟,几十年来,村民种过树、搞过养殖业,都效果甚微。近年来,炭厂村转变思路,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措施,加上产业精准政策,短短几年的功夫,打造出了山水相依、美景如画的人气景区“神泉峡”。村民拿股份、开民宿,炭厂村终于找到了产业振兴的正确道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炭厂村是北京市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典范,未来两年,像这样的乡村将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在京郊大地。根据《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北京将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推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努力培育形成一批突出首善标准、代表首都水平、展现北京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规划引领,典型示范,打造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摘自《农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虽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到2035年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缓解。
B.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2017年已达到了58.52%;2050可能超过70%,以城镇为主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城镇化迈入转型提升阶段。
C.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品类更加丰富多元。
D.北京市提出的乡村振兴规划,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培育乡村振兴样板,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广泛深厚,潜力和后劲巨大,但任务繁重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一便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农村表现最突出。
B.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在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需要重视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的乡村衰退问题。
C.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致力于解决城乡矛盾,建设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工业化与城镇化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
D.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国的农业模式传统、产业形式单一的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变。
6.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
[匈牙利]米克沙特
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
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
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是老爷。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四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
“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四桶酒来。”
“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
“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
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忙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是无所谓的。
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
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
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定庆祝一番: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
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楚的了。这是一部真
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
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
请帖发出去了。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他吩咐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
呵!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啦!
“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
“我么?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三排纯银纽扣。
“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
“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
管家睁大了眼睛。
“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说道。
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地、惊讶地注视着;但是,他还是这样说:“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命令。这里是沙龙,只有穿礼服的人才配进去。”
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
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茬,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漫到菜汤里去。
“你干吗?巴基先生!我的上帝,你到底要干吗?!”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
“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
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大褂的巴基先生了。
[注]①匈牙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惯称1849-1867年为巴勒时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普赛人抬上
四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
B.“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
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入场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揭示形象性
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此可以窥见
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风。
8.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6分)
9.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整屋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
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B.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
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C.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
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D.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
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冠,不满二十岁,还未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体格未壮,
故称弱冠。
B.制策,皇帝有事情写在竹简上以询问臣子,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
之
C.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一君之下
仅设一人。
D.薄葬,古代丧葬文化之一,指人去世后埋葬时使用的葬具和随葬品节俭,丧葬仪式简
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白居易极富才华,受到人们称赞。顾况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但见到白居易的
文章却大加称赞,白居易的数千篇诗歌在当时被士人争相传诵。
B.白居易见解深远,维护皇帝声誉。白居易反对李师道进献私钱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
宅,主张大臣不当掠君之美,应当由皇上做这件事,受到皇帝认可。
C.白居易心系百姓,上奏赦免囚犯。有囚犯拘禁在狱中,经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
易上奏说父死子囚妻改嫁,债务无偿还日,请求赦免该囚犯。
D.白居易刚正耿直,获得同僚支持。白居易在殿中辩论时刚正鲠直,触怒皇帝;大臣李绛
认为这有利于开启言路,此劝谏稍稍缓和了紧张的君臣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
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1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比拟、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
态的两句是:“ , ”
(2)苏轼的《定风波》中“ ”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平静与冲淡。
(3)《登岳阳楼》中 “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利用 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20.某中学准备举行高中2019级学生立志成才活动,特邀请家长们参加。以下是某班班委会
代表同学们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正文部分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
正。(5分)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20年12月27日早8时,在学校操场,举行2019级学生“立志成才”活动
启动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立志,意味着责任、义务,意
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届时我们还将惠
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某班班委会
21.读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作者关于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不超过50个字。
(6分)
学校是教育圣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不被允许的,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学校要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一旦“欺凌”事件出现,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依照卫国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受断足之刑。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假称君主之命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得知后,非但未惩罚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
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
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也逐渐疏远了。后来弥子瑕
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假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上述故事记载于《韩非子·说难》,同学们对这则故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给弥子瑕或卫君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并提出规劝或建议。
(2)写一篇读后感,参与学校语文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览。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蚌埠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
2.(3分)C
3.(3分)A
4.(3分)A
5.(3分)C
6.(6分)①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乡村和城市共生共荣。
②坚持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③走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体化道路。(每点2分)
7.(3分)A
8.(6分)①(从情节组织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
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
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②(从人物塑造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巴基先生与管家
对话时的言辞与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特点。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6分)①运用细节特写。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有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
饰细节的勾勒,以及在筵席上故意做出滑稽动作而引人注目的行为,诙谐幽默中充满了揶
揄和嘲讽。②以叙述者议论介入。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做了简洁
的议论,充满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产数量与行事做派的点
评,满含揶揄之意。③独特的遣词造句。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大词小用等修辞技巧,彰显幽
默诙谐之意。如“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
作'啊”“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等等,都极尽冷嘲热讽。(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共6分。从其他角度或内容切入,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3分)B
11.(3分)C
12.(3分)D
13.(10分)
(1)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以救助逃荒的饥
民,并多放出一些宫里人。(“详”“建言”“赋”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
高尚品德的做法。(“黜”“箝”“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14.(3分)D
15.(6分)①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②品
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③乐观豁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
一次奇妙的远游。(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16.(6分)(1)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2)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每空1分)
17.(3分)A
18.(3分)D
19.(3分)C
20.(5分)①“家父家母”改为“家长(您)”。②“实属是”改为“实属”或“是”。③“惠赠”改
为“敬赠”。④“抽出时间拨冗”改为“抽出时间”或“拨冗”。⑤“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
激”。(每点1分)
21.(6分)①学校应当坚持正面教育,培养正能量,②同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③并且对欺凌
者依法依规适度惩戒。(每点2分)
22.(60分)参照2020年高考阅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