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高中2023届第一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久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举行,全国133个城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每三年评选一次的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文明城市创建有标准,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彰显着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明城市创建,既检验着城市治理效能,也蕴含着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需要在温度、精度和效能上下功夫。
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许多城市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不仅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还注重共商共建,调动百姓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转化为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取得了良好效果。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建设得如何,归根到底要看百姓支持不支持、参与不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工作重心落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城市治理才能迸发出活力和创造力。
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度,需要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绣花功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社区成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公益性、社会性和群众性工作。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近年来,从改造公厕,到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再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多地从细处着手,打通堵点、理顺机制,得到了市民的大力点赞。以绣花般的精心、细心和巧心,把城市治理的成果落实到群众切身感受上,落实到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需要综合运用法治、技术等手段。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不少城市出台了促进社会文明、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防治大气污染等相关规定,形成了常态机制,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与此同时,“智能防疫”“物联感知”“智慧治堵”等一系列智慧应用的出现,“智慧大脑”的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运用,提高了城市运转效率,增加了文明城市的智慧成色。这启示我们,提升城市的法治化、智慧化水平,是加强城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有力抓手。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精度和效能,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美好。
(李明《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21日第0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就是全国文明城市。
B.在创建过程中,因为都坚持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共商共建,所以取得了良好效果。
C.社区成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城市治理的成果,提升精细化水平的关键。
D.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着力点在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城市的法治化、智慧化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采用时事导入法,直接入题,简洁明快,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B.文章分别从温度、精度和效能等三个方面解析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努力方向。
C.文章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治理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文章在论证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度时,采用了引证、例证、比喻论证等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治理彰显情感温度,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改造公厕、整治背街小巷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C.提升法治化水平需要法治,不少城市正努力形成常态机制,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
D.全国133个城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证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了初步成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药方剂可全面有效抑制新冠肺炎,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 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 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 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标志着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原则。
B.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 无论是何种疾病,一旦确定病因,中医都能从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 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给中医和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了阻碍,但中医专家仍然大有可为。
6.中医专家能够参与驰援海外战“疫”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当表
董益新
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
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
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
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
“谁?”
“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
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
吴掌柜说:“两个人。”
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
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做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块。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
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大洋是老朽自捐的。”
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共和国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日本兵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
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国有国法,村有村规,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
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
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
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日本兵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日本兵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
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
何大队长台鉴:日本兵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日本兵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
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叫道:“好!”
(摘自《短小说》)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雨夜拜访,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何大队长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怀表拿去当铺换钱,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抗日军队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
C.吴老爷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兵掳掠一空,所以十分痛恨日本人,于是给何大队长寄去一封信提供关于日军的情报。
D.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鬼子,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8.鎏金怀表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9.在“昨天也是个阴雨天”段落里,作者插叙了一段当表的情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插叙的作用。(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10—13题。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0.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距关,毋内诸侯 B. 张良出,要项伯
C. 沛公奉卮酒为寿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之 吾得兄事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与 君安与项伯有故 秦时与臣游
D.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关”常称函谷关;而明清时“关”常称山海关。
B. 诸侯,先秦时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后世也比喻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C. 西周到春秋战国,爵位一般是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项王即为王爵,项伯即为伯爵。
D. 臣,在秦汉及秦汉以前可用于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秦汉后多用于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
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
/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
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
感化,并拜孔子为师,跟其周游列国。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
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来管理其军政事物。
D.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卫国政乱中,子路舍身取义,挺身而出,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最终玉碎当场。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杜牧
邀侣以官解①,泛然②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注】①以官解:以公务在身而不能前来。②泛然:飘然,无拘束的样子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交代因友人未至,诗人飘然独游,悠闲地欣赏樊川景色。
B. 颔联 “媚”“矜”二字化静为动,将水光山色描绘得尤为动人。
C. 颈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诗人在野外漫步的所见所闻。
D. 尾联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从政的期待。
18.这首诗的情感较为丰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 ▲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②充分表现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离别的惆怅的诗句是: ▲ ;
▲ , ▲ 。《再别康桥》(徐志摩)
第II卷(表达题 6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 ▲ 。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 ▲ ,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样,这一百多年中经受如此多的磨难。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困难。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但是,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 ▲ ,更让人忧心忡忡。( ▲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中,汉语如何 ▲ 其传统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饱经磨难 打击 祸在旦夕 继承
B.饱经磨难 冲击 祸起萧墙 延续
C.历尽沧桑 打击 祸起萧墙 延续
D.历尽沧桑 冲击 祸在旦夕 继承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B. 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C. 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D. 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得更直接、更容易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 王蒙先生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的现象。
C. 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的现象。
D. 王蒙先生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习练太极拳,人们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
▲
四、写作(60分)
24.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
遂宁市高中2023届第一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 B,原文是“许多城市”。
2. A,文章首段并未提出中心论点。
3. A, B项,改造公厕、整治背街小巷环境,是为了“需要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绣花功夫”。C项不少城市正努力形成常态机制错,原文是“形成了常态机制”。D项本句属于无中生有。
4. A,“中药方剂可全面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 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5. B项,“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错误,无中生有。
6. ①中医拥有独特的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并在历史悠久的“抗疫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②中医药在国内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中参与面广,参与度深,有效率高,成果显著;③中医药在世界上传播较为广泛,并且已经参与到有关国家的抗疫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疗法已获得世卫组织、部分海外学者及国家政要的认同。
7. C,D项说法不当,吴老爷痛恨日本人,给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兵掳掠一空,由前文看,吴老爷一直都在默默支持抗日活动。
8. (6分)①“怀表”起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使小说结构更为集中严谨。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怀表将两人命运交织一起。③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主人公的言行主要是通过当表呈现出来的,当表透露了人物的心声,丰满了人物形象。④对表现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表现了两人轻钱财重国家民族大义,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答对任意三点即可满分)
9. (6分)答:①情节安排上:交代了何冲专程来道歉送表的缘由,使情节更加完整。②人物塑造上:塑造的孔武,缺少原则的大胡子形象,进而衬托了何大队长的知书达理、讲究原则的人物形象。③主旨表达上:与后文何大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究原则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
10. C A句中,“内”通“纳”;B句中,“要”通“邀”;D句中,“倍”通“背”。
11. C A项的前者“为”作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后者动词,“出”。B项的“之”,前者作代词,指代“他”;后者作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可不译。C项的“与”作介词,都相当于“和”。D项的“者”,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什么样的)人”,后者表“(什么)原因”。
12. C,项伯,名缠,字伯,此伯不是爵位。
13.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关键词:所以;出入;非常。每处译对各得1分,大意2分)
14. A
15. C
16. 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子路,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大意得2分,“稍”、“儒服”和“因”三处,每处译对各得1分,满分5分)
17. D,此处并未用此典,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18. ①对友人爽约的遗憾之情。友人因公务在身无法前来,诗人只好独游樊川,稍觉遗憾。②对大好秋色的热爱之情。樊川的水光山色、野竹岩泉,无不让人喜爱,足以怡情悦性,诗人兴致倍增。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垂钩”即垂钓,是隐逸的代称,全诗以此收结,委婉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在、高雅淡泊的情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①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②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0. B饱经磨难:吃尽苦难的意思。一般比喻人们尝遍疾苦最终成功。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结合语段语境内容“内忧外患”“现代汉语严重欧化”“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不断遭到修葺”等分析,应该选“饱经磨难”。打击的施动者一般是人,含有主动攻击的意思,和语境不符。冲击:冲撞碰击,冲杀进击。结合“西方语言”分析,选用“冲击”。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祸在旦夕: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强调时间短,和语境不符。主要讲危机还来源于内部,选用“祸起萧墙”。
延续:意思是照原来的样子持续下去。继承:是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继承的对象多是前人的遗产、精神或者事业,和语境不符。
21. A 妥协到投降是递进关系,故排除C项、D项;参照语境可知,汉语文化被改变是我们不愿接受的情况,用被动句式更能体现这种被迫和无奈的情绪,故排除B。
22. B原句有两处错误: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排除D项。成分残缺,“由于……使得……”导致后一分句缺少主语,排除A项、C项。
23. (5分)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1分),不仅世代传承(1分),遍布中外(1分),而且能强身健体(1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1分)。
24. (60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文体不符合记叙文的,在三类文及其以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