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十六: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A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十六: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A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7 17:21:39

文档简介

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B卷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步》《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B.“箫鼓追随春社近”中,春社日是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祭社神,祈求丰收。社神是土地神。
C.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属于近体诗,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雁门太守行》格律严整,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
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安塞腰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为庆贺重大节日或活动时跳的舞蹈;社戏是中国江南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
D.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核舟上所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赤壁赋》。
4.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
B.《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品。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叙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
B.《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为了对君主或尊亲表示尊重,不直呼其名,叫作“避讳”;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常用的谦辞有“愚”“鄙”“家”“令”等。
B.“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C.古人作品命名各有特色:《范文正公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聊斋志异》是以作者的“书斋名”命名;《杜工部集》则是以作者的“官职”命名。
D.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之有关的特定称谓来表示,比如“而立”“不惑”“知天命”分别代指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书中浸润着“教”与“学”的智慧,留给后人深深的启迪。
B.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唐朝的刘禹锡就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陋室铭》。
C.古诗词中,有许多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如“烽火”指代战争,“婵娟”指代月亮。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令尊”“高邻”“子”“贤弟”“敝人”都属于尊称。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
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现在竞赛中保住上次的冠军称为“卫冕”。中国女排正在全力备战,力争奥运会卫冕。
B.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指代书信,此外“尺牍”“鸿雁”“双鲤”“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孟夏草木长”,“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
D.梧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承载着悲凉寂寞,如“梧桐更兼细雨”;有时象征高洁品格,如“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古琴常为桐木所制,“临歧理桐丝”中“桐丝”指琴弦。
10.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普希金,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古体诗。故C项,“《雁门太守行》格律严整,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表述有误。
3.答案:C
解析:“南方少数民族”错,应是“陕北人民”。
4.答案:A
解析:《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
5.答案:C
解析: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项,“令”是对别人的尊称,是敬辞,不是谦辞。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敝人”是谦称。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辛弃疾字稼轩”表述有误,应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9.答案:B
解析:“案牍”指官府文书,不是代指书信。
10.答案:D
解析:普希金是俄国诗人。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A卷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取生辰纲”“倒拔垂杨柳”“景阳岗打虎”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均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背影》是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阅读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回延安》是一首信天游,使用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D.吴伯箫,散文家、教育家,他在《灯笼》一文中提到的《司马懿探山》,是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学”“诗”“铭”“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B.普希金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C.人们把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三种植物象征三种品格,松象征刚毅坚强,竹象征操守气节,梅象征高洁典雅。
D.《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科学纪实,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B.科幻小说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
C.刘慈欣,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
D.这篇小说的视角独特,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彭荆风,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组织材料的。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太空一日》选自杨利伟的《天地九重》,讲述了作者进入太空的所历、所感。
D.李白,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游山西村》《望岳》。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泛指文章辞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骚人”指诗人。
B.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五年”都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C.《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杜甫,“舍弟”是诗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降职”。
D.《范文正公集》是范仲淹的文集,范仲淹,字希文,文正是他的号。《刘梦得文集》是刘禹锡的文集,刘禹锡,字梦得,他的作品有《陋室铭》。
7.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

A.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C.“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事、写景、抒情。“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表”是向古代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社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一般是在立春后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会祭社公、祈求丰收。
B.“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和“弈”都是古代的休闲娱乐方式。射指投壶,弈指下棋。
C.《登幽州台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D.雨果是19世纪英国文学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其代表作。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稷”代指国家,其中“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这两个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D.“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如《木兰诗》的“策勋十二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2.答案:D
解析:A.国庆节不是传统节日。B.《社戏》选自小说《呐喊》,文中的“我”不是作者。C.《回延安》是一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
3.答案:A
解析:《孙权劝学》中的“学”不是一种文体。
4.答案:A
解析:“科学纪实”的说法有误,应为“想象奇特”。
5.答案:D
解析:《游山西村》的作者是陆游,《望岳》的作者是杜甫。
6.答案:D
解析:文正是谥号。
7.答案:D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8.答案:B
解析:ACD正确;B.有误,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帮忙用用“劳驾”,麻烦别人用“打扰”。故选:B。
9.答案:D
解析:雨果是法国作家。
10.答案:A
解析:“社稷”代指国家,其中“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