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
20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4页,试题卷10页,答题卷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的钢笔、圆珠笔将答案答在试题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词语注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讷(nà)
汗颜
吞噬(shì)
忧柔寡断
B.
怪癖(pǐ)
雾蔼
慰藉(ji)
动辄得咎
C.
口角(jué)
奇葩
倾圮(pǐ)
波谲云诡
D.
谄(chǎn)媚
搭讪
笑靥(yàn)
渊远流长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头脑清醒、理想远大、精神高扬、富于创新的国民,而非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于物质生活和低级趣味的民众。
B.
故宫的戏曲文献文物囊括了宫廷戏曲的方方面面,其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的戏曲收藏中首屈一指。
C.
很多学校,虽然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D.
我们厂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我们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但许多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
据人社部消息,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大为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C.
殷商时代出现了中国历法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围绕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第一次向世人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
4.
请为下面语段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
A.
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
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C.
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D.
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①/②都③和④或⑤可⑥所以
B.
①无论②都③或④甚至⑤但⑥因此
C.
①无论②也③或④以至⑤/⑥因此
D.
①/②也③和④或⑤但⑥所以
二、(共1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攸之字仲达,少孤贫。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时南贼前锋薛常宝等屯据赭圻,殷孝祖率众军攻之,中流矢死,军主范潜率五百人投贼,人情震骇,并谓攸之宜代孝祖为统。时建安王休仁总统众军,闻孝祖死,遣宁朔将军江方兴率三千人赴赭圻。攸之以为方兴名位相亚,必不为己下,军政不一,致败之由,乃率诸军主诣方兴推重,并慰勉之,方兴甚悦。攸之既出,诸军主并尤之。攸之曰:“卿忘廉蔺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此之升降。”明旦进战,自寅讫午,大破贼于赭圻。寻进号辅国将军,代孝祖督前锋诸军事。薛常宝等在赭圻食尽,南贼大帅刘胡屯浓湖,以囊盛米系流查①及船腹,阳覆船,顺风流下,以饷赭圻。攸之疑其有异,遣人取船及流查,大得囊米,寻克赭圻。赭圻、浓湖之平也,贼军委弃资财,珍货山积,诸军各竞收敛,唯攸之、张兴世约勒所部,不犯毫芥,诸将以此多之。
攸之招集才力之士,随郡人双泰真有干力,召不肯来。攸之遣二十人被甲索之,泰真射杀数人,欲过家将母去,事迫不获,单身走入蛮。追既失之,录其母去。泰真既失母,乃自归,攸之不罪,赐钱一万,转补队主。
攻郢城,夜尝风浪,米船沉没。仓曹参军崔灵凤女先适柳世隆子,攸之正色谓曰:“当今军粮要急,而卿不以在意,由与城内婚姻邪。”灵凤答曰:“乐广②有言,下官岂以五男易一女。”攸之欢然意解。
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记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选自《宋书·沈攸之传》,有删改)
【注】①流查:竹筏。②乐广:西晋名士。
6.
下列对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B.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C.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D.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也称为“表字”,是一个人“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
B.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用作帝王自称。文中指前者。
C.
蛮,先秦指非华夏民旅,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泛称南方少数民旅。
D.
婚姻,文中指男娶女嫁过程,也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攸之以为方兴名位相亚,必不为己下,军政不一,致败之由。
(2)攸之曰:“卿忘廉蔺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此之升降。”
(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荷
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①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②。不学着水荃③,一生长怙怙④。
【注释】①飐(zhǎn),颤动;②擪(yè),按、压;③荃,一种水草;④帖(tiē),安定,安宁。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余根”“才四叶”对举,“才”字感喟颇深,突出高荷的难得。
B.
“飐闪”一词写出风吹叶动之状,以“碧云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C.
“团圆青玉叠”一句表现出圆润、碧绿的荷叶交相叠映的动人之姿。
D.
“亭亭”“鼎鼎”两词表现出荷叶借风昂首、挺举不弯的超拔之姿。
10.
诗歌结尾为什么写“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10分)
11.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采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广纳贤才、越多越好的急切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3)《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伤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名著考查。(4分)
12.
本学期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孝”为话题的读书交流。
请你从下面选出孔子论述孝道的两条语录。
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②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③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④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⑤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述孝道的孔子语录有(只填序号)________
__________
13.
小说__________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通过以主人翁__________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的精神。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种花留与后来人
—记陈寅恪先生
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已已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所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等多种史籍文献。先生特别重视《通鉴》,备课前他首先要听我诵读。我一字一句地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便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等,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要求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陈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详细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学情况,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
文章融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同时采用引用、对偶、排比等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C.
文章作者回忆为陈寅恪先生诵读《通鉴》的一段往事,文句看似琐碎家常,却极好地表现了陈寅恪先生的治学严谨。
D.
文章写作者与陈寅恪先生夫妇告别时的情景,于平实中蕴深情,表现了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离开清华的无限伤感之情。
15.
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陈寅恪先生可贵品质。
16.
文章结尾说“‘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的深意。
五、(8分)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建筑作为人类起源以来的一个重要物体,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还昭示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倾向,因此,建筑通常具有①___。②___,例如一般的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医疗建筑等;③___,例如典礼性、宗教性、纪念性建筑;有的则两者皆重,既有实用性,又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如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建筑。
18.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图表统计项目的数据,得出一个“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相关结论。不超过40个字。
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使用情况
一周平均每天时长
6小时以上
4~6小时
2~4小时
2小时以下
39%
29%
21%
11%
一周每天使用时段
上课时
课间
午休时
睡觉时
43%
24%
10%
23%
使用微信主要目的
获取资讯
读书
抢红包
聊天
25%
11%
21%
43%
六、(40分)
19.
根据下列要求写作
请以“生活中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注意选好记叙的角度,兼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现人物个性或事件波澜;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贵阳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
20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4页,试题卷10页,答题卷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的钢笔、圆珠笔将答案答在试题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词语注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讷(nà)
汗颜
吞噬(shì)
忧柔寡断
B.
怪癖(pǐ)
雾蔼
慰藉(ji)
动辄得咎
C.
口角(jué)
奇葩
倾圮(pǐ)
波谲云诡
D.
谄(chǎn)媚
搭讪
笑靥(yàn)
渊远流长
【答案】C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头脑清醒、理想远大、精神高扬、富于创新的国民,而非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于物质生活和低级趣味的民众。
B.
故宫的戏曲文献文物囊括了宫廷戏曲的方方面面,其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的戏曲收藏中首屈一指。
C.
很多学校,虽然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D.
我们厂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我们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答案】D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但许多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
据人社部消息,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大为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C.
殷商时代出现了中国历法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围绕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第一次向世人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
【答案】A
4.
请为下面语段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
A.
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
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C.
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D.
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答案】C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①/②都③和④或⑤可⑥所以
B.
①无论②都③或④甚至⑤但⑥因此
C.
①无论②也③或④以至⑤/⑥因此
D.
①/②也③和④或⑤但⑥所以
【答案】B
二、(共1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攸之字仲达,少孤贫。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时南贼前锋薛常宝等屯据赭圻,殷孝祖率众军攻之,中流矢死,军主范潜率五百人投贼,人情震骇,并谓攸之宜代孝祖为统。时建安王休仁总统众军,闻孝祖死,遣宁朔将军江方兴率三千人赴赭圻。攸之以为方兴名位相亚,必不为己下,军政不一,致败之由,乃率诸军主诣方兴推重,并慰勉之,方兴甚悦。攸之既出,诸军主并尤之。攸之曰:“卿忘廉蔺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此之升降。”明旦进战,自寅讫午,大破贼于赭圻。寻进号辅国将军,代孝祖督前锋诸军事。薛常宝等在赭圻食尽,南贼大帅刘胡屯浓湖,以囊盛米系流查①及船腹,阳覆船,顺风流下,以饷赭圻。攸之疑其有异,遣人取船及流查,大得囊米,寻克赭圻。赭圻、浓湖之平也,贼军委弃资财,珍货山积,诸军各竞收敛,唯攸之、张兴世约勒所部,不犯毫芥,诸将以此多之。
攸之招集才力之士,随郡人双泰真有干力,召不肯来。攸之遣二十人被甲索之,泰真射杀数人,欲过家将母去,事迫不获,单身走入蛮。追既失之,录其母去。泰真既失母,乃自归,攸之不罪,赐钱一万,转补队主。
攻郢城,夜尝风浪,米船沉没。仓曹参军崔灵凤女先适柳世隆子,攸之正色谓曰:“当今军粮要急,而卿不以在意,由与城内婚姻邪。”灵凤答曰:“乐广②有言,下官岂以五男易一女。”攸之欢然意解。
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记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选自《宋书·沈攸之传》,有删改)
【注】①流查:竹筏。②乐广:西晋名士。
6.
下列对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B.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C.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D.
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也称为“表字”,是一个人“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
B.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用作帝王自称。文中指前者。
C.
蛮,先秦指非华夏民旅,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泛称南方少数民旅。
D.
婚姻,文中指男娶女嫁过程,也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攸之以为方兴名位相亚,必不为己下,军政不一,致败之由。
(2)攸之曰:“卿忘廉蔺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此之升降。”
【答案】6.
B
7.
D
8.
(1)沈攸之认为江方兴名位与自己相当,一定不肯屈居己下,而军政不能统一,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2)沈攸之说:“你们忘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吗?我本来是为了救护国家,怎么能去计较彼此地位的高低。”
(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荷
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①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②。不学着水荃③,一生长怙怙④。
【注释】①飐(zhǎn),颤动;②擪(yè),按、压;③荃,一种水草;④帖(tiē),安定,安宁。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余根”“才四叶”对举,“才”字感喟颇深,突出高荷的难得。
B.
“飐闪”一词写出风吹叶动之状,以“碧云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C.
“团圆青玉叠”一句表现出圆润、碧绿的荷叶交相叠映的动人之姿。
D.
“亭亭”“鼎鼎”两词表现出荷叶借风昂首、挺举不弯的超拔之姿。
10.
诗歌结尾为什么写“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D
10.
结尾写“荃”贴近水面,因而一生安宁,是为了反衬“荷”,突出“荷”的高举以及因“高”而会遭到外力打压的特点。
三、(10分)
11.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采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广纳贤才、越多越好的急切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3)《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伤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太息以掩涕兮
(2).
哀民生之多艰
(3).
山不厌高
(4).
海不厌深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名著考查。(4分)
12.
本学期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孝”为话题的读书交流。
请你从下面选出孔子论述孝道的两条语录。
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②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③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④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⑤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述孝道的孔子语录有(只填序号)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④
13.
小说__________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通过以主人翁__________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的精神。
【答案】
(1).
《家》
(2).
觉慧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种花留与后来人
—记陈寅恪先生
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已已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所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等多种史籍文献。先生特别重视《通鉴》,备课前他首先要听我诵读。我一字一句地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便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等,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要求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陈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详细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学情况,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
文章融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同时采用引用、对偶、排比等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C.
文章作者回忆为陈寅恪先生诵读《通鉴》的一段往事,文句看似琐碎家常,却极好地表现了陈寅恪先生的治学严谨。
D.
文章写作者与陈寅恪先生夫妇告别时的情景,于平实中蕴深情,表现了作者对陈寅恪先生离开清华的无限伤感之情。
15.
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陈寅恪先生可贵品质。
16.
文章结尾说“‘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的深意。
【答案】14.
A
15.
①对学生无私奉献,对教学极其认真。②治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③读书治学不为名利,只为发扬真理。④治学谦虚谨慎,从不卖弄吹嘘。
16.
陈寅恪先生工作、事业就像种植鲜花,他所做的一切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体现在:认真教书,培养了一代青年;言传身教,教会我如何做学问和做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神将会惠及后世。
五、(8分)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建筑作为人类起源以来的一个重要物体,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还昭示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倾向,因此,建筑通常具有①___。②___,例如一般的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医疗建筑等;③___,例如典礼性、宗教性、纪念性建筑;有的则两者皆重,既有实用性,又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如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建筑。
【答案】
(1).
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要求
(2).
有的实用性占主导地位
(3).
有的艺术性占主导地位
18.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图表统计项目的数据,得出一个“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相关结论。不超过40个字。
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使用情况
一周平均每天时长
6小时以上
4~6小时
2~4小时
2小时以下
39%
29%
21%
11%
一周每天使用时段
上课时
课间
午休时
睡觉时
43%
24%
10%
23%
使用微信主要目的
获取资讯
读书
抢红包
聊天
25%
11%
21%
43%
【答案】某大学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过长,上课期间使用更加频繁,且主要用于聊天。
六、(40分)
19.
根据下列要求写作
请以“生活中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注意选好记叙的角度,兼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现人物个性或事件波澜;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活中的笑
踏着路灯照射出的昏暗光线,我看着这空无一人的小巷,心里不禁发慌。本就温度不高的小巷,伴随着黑夜的特有的凉气,让我不禁打了几个冷颤,比起中午暴晒我们的炙热阳光,月光反倒恬静地令人心生胆怯之情。我胆战心惊地挪着步子,突然,几声猫叫突然划入我的耳际,令我毛骨悚然。平常不足100米的小巷今日如此之漫长。
我背负着买火龙果的光荣使命,一步一步走出了这条被我形容为幽寂小巷的恐怖之地。
“呼!”我松了一口气,“老板,买两斤火龙果!”这里的商业繁华区亮堂堂地,让我心中也明朗起来,可一想到马上就要一步步走向黑暗,我也不禁心生恐惧。
就在那个每天都会经过转角处,我遇到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就像遇到熟人一样,我本能地淡笑一下,或许是黑夜把她的脸庞照得模糊,当我发现她不是熟人的时候,她竟也向我回了一个嫣然而恬美如月的笑容,我的心被她如晨光一般明亮的脸庞给照亮了,夜晚的这条路似乎也不那么恐怖了,我不再害怕,她似乎也更大胆了,步伐比刚刚轻快了许多。我们又开始了各自的旅程,终究我们都会到达终点。
黑暗中,我们从未谋面,却在心底给了对方一个莫大的支持与鼓励,这无疑是我们走向前方光明的最大力量。正是因为我不经意间的一笑,改变了我面对下面路程的心态,无意之间的一点关照和应有的回礼,改变了我们两个面对黑暗原来没有的自信。
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果我们常笑笑,或许别人空洞的心灵也会被你嫣然一笑而有了走下去的信心;如果我们常笑笑,或许别人黑暗的心灵也会被你嫣然一笑而照亮;如果我们常笑笑,或许别人恐惧的心灵也会被你嫣然一笑而变得更加有勇气。不光是对方,就像我在黑暗中的那位“熟人”,也会因为我的一笑,让我也有了走下去的信心,我也变得快乐起来,她可能会感谢我对她的鼓励,不过,我倒觉得我更应该感激她的回礼,虽然是我先发出了友好的信号,可正因为如此,我也受益了。
黑暗中,我们素不相识,却都嫣然一笑,颇似“熟人”。黑夜里许多面孔生疏,从来不曾有接触的人,都成了黑夜中的伙伴,互相支持。
生活中也需要笑,就像鲜花需要阳光一样,笑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