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分析
《功和机械》复习主要包括功和简单机械两大部分内容。在历年的中考中这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在6分左右,本章内容复习利用1课时,本课时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在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分类应用及杠杆平衡条件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针对典型的作图,回顾杠杆五要素及分清省力和费力的道理
2、通过自学,利用典型例题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各种杠杆和滑轮的认识,体验物理知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密切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及应用
2难点:
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作图
四、学习资料和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尽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评价”作用贯穿课堂教学,通过自主参与、互助合作来巩固知识,通过“学案”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将“简单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复习,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质疑现象、解释规律、学会总结的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过程
一 、 杠杆与滑轮
知识回顾 杠杆 1.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
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 l1
阻力臂 l2
通过作一作,寻找规律 例:画出图中力F对
支点O的力臂l 。
教学内容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
② 获取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阻力F2/?N 阻力臂l2/?m 阻力×阻力臂F2l2/N·m 动力F1/N 动力臂l1/m 动力×动力臂F1l1/N·m
1 1 0.15 0.15 1 0.15 0.15
2
1.5 0.10 0.15
3
3 0.?05 0.15
4 1.5 0.2 0.3 1 0.3 0.3
5
2 0.15 0.3
6
3 0.1 0.3
③ 归纳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F1×l1=F2×l2
学生活动 例
右图所示杠杆平衡吗?
作如下变化,杠杆能平衡吗?
若左侧加一个相同钩码;
若右侧减一个钩码;
支点右移一格;
左侧钩码组左移一格。
杠杆分类
①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但费距离。
例:开瓶起子、羊角锤起钉子、剪铁皮的剪子
②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省距离,但费力。
例:钓鱼杆、使用筷子、用大扫帚扫地
③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费力。
例:天平
滑轮 1.定滑轮
定滑轮杠杆示意图;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通过写一写,回顾知识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动滑轮
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3.滑轮组
拉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重,
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拉力与重物移动距离的关系: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n倍。
s = nh
滑轮组应用
例 一根绳子最多能承受300 N的拉力,要提起1 000 N的重物,应用什么样的滑轮组?(动滑轮重力不计要求向下拉且滑轮个数最少)用这个滑轮组最多能提起多重的物体?
解析:
n 应为整数 n = 4
应用两“动”两“定”滑轮组,
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下最多能提起:
二、机械效率
1.机械效率的概念
①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③用百分数表示。总小于1。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直接测量量为G、F、h、s ,
用公式计算中间量W有= Fs , W总= Gh 。
计算机械效率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轴摩擦、动滑轮重、物重有关。
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例
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G=12 N的物体
匀速提升20 cm。所用的拉力F=5 N,所做的有用
功为 J,机械效率为 ,
当改为提升18 N的重物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为 。(忽略绳重和滑轮与轴的摩擦)
课堂练习2:如图所示,每个滑轮均重12 N,
用滑轮组拉着重1 000 N的物体A沿水平方
向以0.2 m/s的速度匀速向左移动,拉力F
的功率为32 W。(不计绳重及机械内部摩擦)求:
(1)拉力F的大小;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