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文言文断句讲练-人教版高二上学期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文断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从一个文言文语段入手,总结文言文断句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再辅之于适量的练习,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典例指路
例文《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上面这段文字,我们该如何断句呢?当然首先要读懂大意,这是掌握所有考点的基础。
然后要在一个基本完整的句子后要断,也就是说,一般要在一个句子的主语前、宾语后要断开,所以文中出现两次的“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前后要断,而一个句子的主语、宾语往往有名词或代词来充当,因此,我们可以在句中“标名(代)词,定主宾”。
然后,关注人物对话,一般在“曰”等后面要断开。
然后我们要关注文中的发语词及语气词等虚词,因为他们或者处于句首,或者处于句尾,所以我们可以很快地在文中找到“夫”“与(欤)”“也”“矣”等。
接着,我们也要注意句式类型,重点关注那些典型的句式,比如文中“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都是一个固定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是一个判断句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对偶等修辞方式进行断句,比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可以在中间断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把上面语段大致断句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知识链接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 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 、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 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 “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例〔 2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
例〔 1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 2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例〔 23〕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第六:察对话,定位置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 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3、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4、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6、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自余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题组二、主观解答题组(27分)
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太_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1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着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文言文断句答案
1。选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2。选D解答本题运用排除法。由“以……故”可排除A、B项;由最后一句“吾意决矣”推知第二句也应为“吾意决矣”,由此得到答案。语句可标点为:“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3。选B做此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语气词“也”排除A项与D项,再结合语意与语境选出答案。
4。选A对照四个选项,关键是“时”和“咏”,“时”如和前面连接,就解释为“……的时候”,与后面相连,就理解为“当时”或“这时”,根据上下文显然应该与后者相连顺畅;“咏”应指张咏,根据上下文,百姓并不是被张咏胁迫,所以“咏”应该属于后一句的主语。
5。选B“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6。选B由“冲屡立战绩”在文中讲不通,可排除A项;“坐”为动词,宾语为“细事”,判断D项不正确;由“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可知承立虽然统领精锐的军队,但是远远观望不敢进兵,判断C项错误,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
7。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8。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9。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
10。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11。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12。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