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文言文翻译 讲义(知识梳理+攻关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文言文翻译 讲义(知识梳理+攻关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7 20:0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文言文翻译讲义及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专用
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考纲中准确的说法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也就是说,不要孤立的去翻译这个句子,翻译句子应该以对上下文的理解为基础,应该在揣摩大意的基础之上,再做到准确翻译。
知识链接
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一、以直译为主,追求字字落实
第一招:留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如: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元封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二招:删
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
“夫赵强而燕弱”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招:换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意义不一致的换成古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通假后的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
璧有瑕,请指示王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二、以意译为辅,追求文从字顺
第四招:调
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并指出句式类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
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4、“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第五招:补
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③竖子,不足与
谋。
④以钟磬置
水中。
第六招:变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把”就是“意译”。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
例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例2: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注意有讳饰委婉说法句子的翻译:
①表示死亡:一旦有山陵崩(死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表示出仕退隐: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
③表示生活情况:权起更衣(上厕所)/出恭(上厕所)/不胜杯勺(喝醉)/每五日洗沐(官员休假)
④表示恋爱婚姻:之子于归(出嫁)/秦晋之好(结成婚姻)/月老红娘(媒人)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牛刀小试
一、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世与我不相违,复驾言兮焉球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6)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8)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14)
惟兄嫂是依
(15)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16)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7)
故不我若也
(18)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19)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自于人欤
(20)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二、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1、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译文:
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译文:
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译文:
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译文: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译文:
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2、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国士:国中才干杰出的人。)
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译文:
你是不贤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
⑵嗟乎!道其不济夫!译文:
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3、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⑴召医而尤其故。译文:
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译文:
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4、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⑴少却,吾恶紫臭。译文:
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
⑵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
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5、(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译文: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译文: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大意,1分。译对“方”和“深罪”)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何荣祖,字继先,其先太原人。何氏世业吏,荣祖尤所习通,遂以吏累迁中书省掾,擢御史台都事。始折节读书,日记数千言。阿合马方用事,置总库于其家,以收四方之利,号曰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斥其非,论甚力。阿合马知荣祖主其谋,奏为左右司都事以隶己。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又出为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莫逞其志矣。
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狱久不决,诏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鞫之。荣祖得其情,欲抵告者罪。祯、仁杰议以失口乱言之罪坐之,荣祖不可。俄迁河南按察使,二执政竟以失口乱言杖其人,而株连者俱得释,唐卿之诬遂白。平凉府言有南人二十余辈叛归江南,安西行省欲上闻,会荣祖来为参政,止之曰:“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已而逃者俱获,果人奴也,治以本罪,而付其主。时桑哥专政,亟于理算钱谷,人受其害。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而畿内民苦尤甚,荣祖每以为辞。同僚曰:“上既为免诸路,惟未及在京,可少止勿言也。”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已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何荣祖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刺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
B.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
C.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
D.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B.“株连”是古代的一种连坐刑罚,一旦被株连,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罪扩展成了九代人的死罪。
C.“累迁”也可说是迁累,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D.“谥”即“谥号”,多指古代君主、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而给予的称号,多含善意评价。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荣祖勇于和谋私利者作斗争。阿合马当权,设置和市,收四方之利,何荣祖主使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极力斥责其罪行。
B.何荣祖为官清明。李唐卿被人诬告,何荣祖查明实情,据理力争,最终为李唐卿昭雪,并使诬告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C.何荣祖有见识。有南人叛逃,安西行省要上奏皇帝,何荣祖阻止,认为这不过是奴隶叛逃,不必小题大做,最终果然如此。
D.何荣祖心系百姓。桑哥专权时,理算谷钱,百姓深受其害,畿内之民尤其困苦,何荣祖执意抗争,不惜冒犯皇帝。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尤其精通吏事,于是从小吏逐步升任中书省掾,被提拔为御史台都事。何荣祖开始改变志趣行为而读书,每天记几千字。阿合马正掌权,在自己家中设总库,来收聚天下钱财,称作“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指责他的罪行,议论得很厉害。阿合马得知何荣祖是这事的主谋,上奏皇上使左右司都事都归自己管。不久,御史台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何荣祖升任侍御史,又出京做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没办法满足自己的意愿。
有个叫帖木剌思的,因为贪污被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剌思没有办法,恰逢济南有呈上地方叛乱的报告,李唐卿察觉报告不实,拿出讼状烧了。帖木剌思于是以这件事为理由,诬告李唐卿放纵反叛的人,立刻逮捕了几十个人。案子长时间定不了,朝廷下诏让何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审案。何荣祖得知实情,要判告发人的罪。郝祯、耿仁杰建议以信口胡说的罪名判罪,何荣祖不同意。不久,何荣祖改任河南按察使,郝祯、耿仁杰最终以信口胡说的罪名对帖木剌思行杖刑罪,而受牵连的人都获释放,李唐卿所受诬告终于得以昭雪。平凉府报告有二十多个南人叛逃回江南,安西行省要报告朝廷,适逢何荣祖来做参政,制止说:“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跑的都是家奴罢了,现在他们听说江南平定了,逃回去找他们的家,发文书逮捕他们就行了。”不久逃跑的人全被捕获,果真是家奴,按所犯的罪行判罪并交还给他们的主人。当时桑哥专权,急于理算钱粮,百姓都受他祸害。何荣祖屡次请求免征,皇上不听从,何荣祖屡次恳求不止,朝廷才稍微放缓征收。但京郊百姓的苦难尤其严重,何荣祖常把这当说辞。同僚说:“皇上已免征各路钱粮,只是没顾上京城,你可稍微停一下,别再说了。”何荣祖执议更坚定,甚至忤犯圣旨也不屈服一点,最终不肯在文书上签字。不出一个月,祸害百姓的弊端皇上都听说了,皇上才想起何荣祖的话,召见他并询问该怎么办。何荣祖奉皇上命令修订《大德律令》,书写成很长时间,到这时才得以请皇上审定,皇上下诏元老大臣集合来听。还没有等到颁布实行,适逢何荣祖儿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何荣祖就回到广平,何荣祖去世时,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为赵国公,谥号文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