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文言文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讲义及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专用
文言文中的实词积累,就如同英语学习要记单词一样,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积累,就无法正常阅读一般的文言篇目,高中一般要求要识记掌握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有多种,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句式结构推断法、语法成分分析法、通假字推断法,但无论哪种推断法,都必须以掌握这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为基础,而文言实词重中之重,便是一词多义。我们在正确识记文言文实词时,要掌握实词的发展规律,既要知其一,还要知其二,甚至还要知其三、知其四,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而畅通地阅读一篇完整的文言文。实词积累,除了掌握实词发展变化的规律外,必须还要强记,牢记。
一词多义的形成,归纳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词(即)字的假借。二是词的引申。一个具有几个意义的词,其中一个是这个词的本来意义,即最初造字时赋予它的意义,叫做“本义”。其它几个意义时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恶,叫做“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有远有近,由于意义不同,用法也不同。
比如“兵”字,其本义是“兵器”,比如“短兵相接”。
然后进一步引申为“拿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拿兵器的许多人”,也就是“军队”。比如“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然后进一步引申为这些人拿兵器的动作行为,小的方面来说,“用兵器伤人”,比如“左右欲兵之”;大的方面来说,代指“军事,战争”,比如“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比如“引”其本义为“开弓也”(《说文》)。该字的本义今天仍在使用,如:引弓而射、君子引而不发。
然后“引”进一步引伸为:拉,伸,延长。如:引力、引颈、引吭高歌、引伸。
再引伸为:领、请,招来。如:引见、引荐、引领、引导、援引。
“引”字还有招致、招惹的意思。如:抛砖引玉。
因为拉弓时要有一个腿后退一步,所以又引申为“后退”“退却”意,比如“相如引车避匿。”
比如“过”,“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另外如果是特意“经过”某处,就变成了“拜访,探望”了。
牛刀小试
指出下列重点实词的用法
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
)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
)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
2、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
)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肴之战》(
)
3、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
)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
)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
)
②
穷睇眄于中天
(
)
③
穷且益坚
(
)
④
岂效穷途之哭
(
)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
)
5、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
)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
)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
)
6、志:
①
舍簪笏于百龄
(
)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
)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
)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
)
7、胜:
①胜友如云
(
)
②躬逢胜饯
(
)
③胜地不常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8、舍:
①舍簪笏于百龄(
)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
③舍相如广成传,(
)
④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
⑤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
9、行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
)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肴之战》(
)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⑧《琵琶行》
(
)
适
①适莽苍者。(
)
②始适还家门。(
)
③适得府君书。(
)
④处分适兄意。(
)
⑤少无适俗韵。(
)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⑦适与羽船会。(
)
二、选择题
1、与“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中的“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C.沛公然其计,从之
D.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原封不动
B.与尔三矢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家祭无忘告乃翁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负隅顽抗
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抑本其成败之迹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举天下之豪杰
/
举国欢庆
C.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皆出于此乎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
/
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
/
其信然(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
/
抱无涯之戚(欢乐)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
吾往河阳省坟墓
B.衔哀致诚
/
将成家而致汝
C.始速祸焉
/
吾之子始五岁
D.克敌制胜
/
不克蒙其泽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所谓天者诚难测”中的“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能衔哀致诚
B.诚知其如此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帝感其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祸患常积于忽微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
②岂独伶人哉
C.①入于太庙
/
②而皆自于人欤
D.①自然之理也
/
②莫能与之争
8.下列句子中“安”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敢轻吾射
B.然后得一夕安寝
谢庄遂安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千古英雄,而今安在哉
9.与“相夫教子”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B.伯乐学相马
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慈父见背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章楶宇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襄以叔得象萌为孟州司户参军应举入京,闻父对狱于魏,弃不就试,驰往直其冤。还,试礼部第一。元祜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时朝廷戢兵,戒边吏勿妄动,且捐落芦、安疆等四砦予夏,使归其永乐之人。夏得砦益骄。楶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诸路出兵.据其要害,不一再举,势将自蹙矣。”遂乘便出讨,以致其师,夏果入围环州。楶先用间知之,遗骁将折可适伏兵洪德城。夏师过之,伏兵识其母梁氏旗帜,鼓噪而出,斩获甚众。又预毒于牛圈潴水,夏人马饮者多死。召权户部侍郎。绍圣初,知应天府。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乃以三月及熙河、秦凤、环庆四路之师,阳缮理他堡壁数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请曰:“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四路师出胡芦河川,筑二城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赐名平夏城、灵平砦。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哲宗为御紫宸殿受贺,进阶大中大夫。楶在泾原四年,凡创州一、城砦九,荐拔偏裨,不间厮役。至于夏降人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咸受其驭。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徽宗立,逾年,卒,谥曰庄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粢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B.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案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C.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縈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D.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案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举是封建社会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呼,明清时指会试。
B.元祐和绍圣是年号纪年法,宋朝皇帝大多有多个年号。
C.圉可以指监狱,也可以指养马的人或地方,本文指边疆。
D.权和假、兼、领、摄等词在古代都有临时代理官职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楶家世显贵,文才超群。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多高官,但仍助奋奋营学,任礼部考试时名列第一,中了省元.是北宋后期文转武职的儒生名将。
B.?章楶深谋远虑,扭转局势。他采用古代对诸使削地的办法削弱敌人,又派兵把守西夏要害之处,并攻取大片地区,取得了对西夏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C.?章楶长于边事,战功卓著。他长期驻守在宋夏边境,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长于作战指挥和战术运用,并运用了保垒战术,是西北边境战功最大的人。
D.?章楶知人善用,唯才是举。他是伐夏名臣,手下颇多能征善战的勇将和智将,夏降将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等都为他所用,但举荐将领不包括仆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朝延戢兵,戒边吏勿妄动,且捐葭芦、安疆等四砦予夏,使归其永乐之人。(5分)
?
(2)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5?分)
参考答案
牛刀小试
一、指出下列重点实词的用法
1、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2、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肴之战》(“四”的代称。)
3、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4、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5、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6、志: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7、胜:
①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
③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动词,超过。
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形容词,尽、完。
8、舍:
①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③舍相如广成传,动词,安排住宿
④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⑤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9、行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肴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适
①适莽苍者。到、往。
②始适还家门。出嫁。
③适得府君书。刚才。
④处分适兄意。依照。
⑤少无适俗韵。迎合。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享受。
⑦适与羽船会。恰好、刚好。
二、选择题
1、与“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中的“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C.沛公然其计,从之
D.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C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原封不动
B.与尔三矢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家祭无忘告乃翁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负隅顽抗
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C
)
A.抑本其成败之迹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举天下之豪杰
/
举国欢庆
C.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皆出于此乎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D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
/
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
/
其信然(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
/
抱无涯之戚(欢乐)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不省所怙
/
吾往河阳省坟墓
B.衔哀致诚
/
将成家而致汝
C.始速祸焉
/
吾之子始五岁
D.克敌制胜
/
不克蒙其泽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所谓天者诚难测”中的“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乃能衔哀致诚
B.诚知其如此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帝感其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祸患常积于忽微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
②岂独伶人哉
C.①入于太庙
/
②而皆自于人欤
D.①自然之理也
/
②莫能与之争
8.下列句子中“安”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
A.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敢轻吾射
B.然后得一夕安寝
谢庄遂安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千古英雄,而今安在哉
解析:D A项,形容词,安稳;代词,怎么。B项,形容词,安逸;形容词,安全。C项,动词,养生;使动用法,使……安定。D项,均为代词,哪里。
9.与“相夫教子”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杂然相许
B.伯乐学相马
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D A项,副词,互相。B项,观察,审查。C项,互相。D项,和“相夫教子”中的“相”相同,辅助。
10.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B )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慈父见背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解析:B 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可译为“我”,是“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章楶宇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襄以叔得象萌为孟州司户参军应举入京,闻父对狱于魏,弃不就试,驰往直其冤。还,试礼部第一。元祜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时朝廷戢兵,戒边吏勿妄动,且捐落芦、安疆等四砦予夏,使归其永乐之人。夏得砦益骄。楶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诸路出兵.据其要害,不一再举,势将自蹙矣。”遂乘便出讨,以致其师,夏果入围环州。楶先用间知之,遗骁将折可适伏兵洪德城。夏师过之,伏兵识其母梁氏旗帜,鼓噪而出,斩获甚众。又预毒于牛圈潴水,夏人马饮者多死。召权户部侍郎。绍圣初,知应天府。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乃以三月及熙河、秦凤、环庆四路之师,阳缮理他堡壁数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请曰:“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四路师出胡芦河川,筑二城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赐名平夏城、灵平砦。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楶谍其弛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哲宗为御紫宸殿受贺,进阶大中大夫。楶在泾原四年,凡创州一、城砦九,荐拔偏裨,不间厮役。至于夏降人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咸受其驭。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徽宗立,逾年,卒,谥曰庄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粢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B.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案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C.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縈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D.章楶/字质夫/祖频为侍御史/忤章献后旨黜官/仁宗欲用之而卒/案以叔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举是封建社会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呼,明清时指会试。
B.元祐和绍圣是年号纪年法,宋朝皇帝大多有多个年号。
C.圉可以指监狱,也可以指养马的人或地方,本文指边疆。
D.权和假、兼、领、摄等词在古代都有临时代理官职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楶家世显贵,文才超群。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多高官,但仍助奋奋营学,任礼部考试时名列第一,中了省元.是北宋后期文转武职的儒生名将。
B.?章楶深谋远虑,扭转局势。他采用古代对诸使削地的办法削弱敌人,又派兵把守西夏要害之处,并攻取大片地区,取得了对西夏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C.?章楶长于边事,战功卓著。他长期驻守在宋夏边境,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长于作战指挥和战术运用,并运用了保垒战术,是西北边境战功最大的人。
D.?章楶知人善用,唯才是举。他是伐夏名臣,手下颇多能征善战的勇将和智将,夏降将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等都为他所用,但举荐将领不包括仆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朝延戢兵,戒边吏勿妄动,且捐葭芦、安疆等四砦予夏,使归其永乐之人。(5分)
?
(2)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5?分)
10.C(根据译文:章粢,字质夫。祖父章频,担任侍御史,因为违逆章献太后的旨意而被免官。仁宗亲政后,想要重新起用章频,但他已经去世。章紧因为章得象的官荫,担任孟州司户参军。)
11.?A(明清指乡试。)
12.D(“不间厮役”是“不回避仆役”。)
13.(1)当时朝廷主张停止军事行动,告诫边疆将领不要轻举妄动,并将葭芦、安疆等四寨割让给西夏,让他们归还永乐的人。(给分点:“戢兵”“戒”“捐”“使归”,每点1分,语言通顺流畅1分)
(2)这是西夏必定争夺的战略要地,西夏刚好在石门峡扎营,距离我们三十里,可以夺取并占有它吗?(给分点:判断句式1分,“营”“去”“有”,每点1分,语言通顺流畅1分)
?[参考译文]
章楶,字质夫。祖父章频,担任侍御史,因为违逆章献太后的旨意而被免官。仁宗亲政后,想要重新起用章频,但他已经去世。章粢因为章得象的官荫,担任孟州司户参军。他乡试之后进京考试时,听说父亲入狱,正在河北魏县对质,于是放弃考试,赶赴魏县申诉冤情。回来后,参加礼部考试,得了第一名。元祐初年,章粢以直龙图阁的身份出任庆州知府。当时朝廷主张停止军事行动,告诫边疆将领不要轻举妄动,并将葭芦、安疆等四寨割让给西夏,让他们归还永乐的人。西夏得到四寨后更加骄横。章粢提出:“西夏贪图利益畏惧声威,如不给予惩罚,边境得不到休养生息,应当逐步蚕食西夏疆土,像古时削地之制一样,来巩固边境。然后派各路出兵,扼守要害之处,多发动几次攻势,西夏必定趋于灭亡。”章粢于是趁着有利的时机出兵征讨,以引诱敌军,西夏果然大举包围环州。章粢事先已通过间谍得知消息,派遣猛将折可适埋伏精兵在洪德城里。西夏军队经过时,伏兵辨认出梁太后的旗帜,擂鼓呐喊着冲出,斩杀缴获很多。又预先在水里放毒,西夏人马饮水,死伤很多。(此役之后,)章粢代理户部侍郎。绍圣初年,任应天知府。宋哲宗咨询章粢应对边境形势的良策,应对合乎皇上的心意,让他担任渭州知府。章粢到任后马上上奏提出在胡芦河川筑城堡,占据有利地势逼迫西夏。章粢于是率领三月及熙河、秦凤、环庆四路军队,表面上修理别的数十座城堡,佯示怯弱。有人认为章粢害怕,请战说:“这是西夏必定争夺的战略要地,西夏刚好在石门峡扎营,距离我们三十里,可以夺取并占有它吗?”章粢又假装道歉,暗中准备修筑城墙和守城作战的装备,率领四路兵马出胡芦河川,在石门峡江口好水河南边筑两座城池,起名叫平夏城和灵平寨。西夏统军将领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都彪悍凶猛、骁勇善战,章粢通过间谍得知其军戒备不严,命折可适、郭成率骑兵轻装在晚上偷袭,直入大营擒获嵬名阿埋、妹勒都逋,抓住了他们全家,并俘获夏军三千余人,缴获牛羊十万头,西夏君主十分震惊。哲宗接到捷报,亲到紫宸殿受贺,升任章粢为大中大夫。章粢在泾原为帅四年,共创设一州、九城,举荐、拔擢人才,不问出身。西夏降将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等将领都被他任用。西夏自从平夏城之败,不再能出兵,多次求和,哲宗亦停战休兵。章粢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军功,是西方边境最大的。徽宗继位,第二年,章粢去世,谥号为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