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同步实用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同步实用课件38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7 20: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何必曰利
孟子
教学重点:
1、正反对比论证。
2、孟子义利观。
学习选文第三则《鸡鸣而起》
注意下面加点字:
孳孳为善者 zī 勤勉、努力不懈 的样子
蹠 之徒也 zhí 这一类
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差别
扬善——舜(圣贤之君)
逐利——跖(杀人魔王)
对比
《鸡鸣而起》强调了什么内容?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学习选文第二则 《宋牼将之楚》
注意下面加点字:
宋牼将之楚 kēng 到
然而不王者 这样却 wàng
吾闻秦、楚构兵 交战
愿闻其指 同“旨”,意向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使…停止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投合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理解句子: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正反对比论证
因利相接:君臣成仇
父子反目——亡
兄弟割袍
因仁义相接:君臣一体
父慈子孝——王
手足情深 (正反对比论证)
《宋牼将之楚》强调了什么内容?
何必曰利
学习选文第一则《王何必曰利》
注意下面加点字:
不远千里而来 以----为远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使----得利
上下交征利 追逐、谋取
苟为后义而先利 如果 以----为后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弃
理解句子: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放任欲望,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上下交征利----国危
上下行仁义----孝亲 忠君

(正反对比论证)
三则选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 《王何必曰利》、《宋牼将之楚》还运用排比,说理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了孟子那种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讨论: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 ,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告子上》)
孟子主要把“义”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
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上》)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物质利益” 。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强化了孔子“罕言利”的思想,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
小结: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思考:
试比较孔孟两人的义利观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作为21世纪的年轻一代,要明白如何"谋利"。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视而不见的冷漠路人:
第一个人: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似乎看不到小悦悦,然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小悦悦躺在其正前方,他往下看了一眼,一拐弯绕过伤者。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走进监控范围后一直盯着小悦悦,却走得离孩子越来越远。
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 对2米外的小悦悦视若无睹。之后该红衣男子再次开车路过,看着小悦悦,却没有停步 。
第五个人: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 。
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 。
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不断回望小悦悦。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没有停步 。
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 。
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奇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 。
第19位路人,也就是为小悦悦呼救的拾荒阿婆陈贤妹,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纷纷赶来采访报道,陈贤妹表示:“这只是件小事情,我当时只想帮一下,没有想太多,没什么好讲的。”
“有些风言风语,我们听了心里很不好受。”陈贤妹的儿媳说,她听到有人说婆婆是“想出名、炒作”,听到这些风凉话,她心里很难过,“难道做好人就这么难?”这让种了一辈子田的阿婆“吓了一跳”。
反思
不救人的路人固然应该指责,而救人的陈婆婆也被很多人指作炒作,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你觉得这些人是什么样的心态,社会上是不是普遍存在这种病态的心态,因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了吗?
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

“校长撑腰体”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在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时,表示:“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在华师大的支持下,中国好人网“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应运而生。创办人谈方教授表示:“不管是谁,见到老人摔倒你大胆去搀扶,由此打的官司,将有律师免费给你打,你如果真的是败诉了,我们给你赔偿金额,不管多少。”
再发事件
小悦悦事件余波未平,又有小女孩被撞,她也叫“悦悦”,还有几天才满3岁。24日下午,悦悦在增城新塘牛仔城附近自家档口门前被车撞倒,头脸被碾过。旁边路人纷纷上前帮忙,众人合力将车辆抬起,无奈众人齐心协力出手相助还是未能挽救小悦悦的生命,她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目前,肇事司机已被警方控制。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人人扩充义的思想,从我做起。
“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2、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


超超《以厚道待人处世》
曾闻有人宣称:法律的精髓在于惩恶而非扬善,鼓励人们站在一边保护现场,少惹麻烦。且不说此举有多大的法学意义,老奶奶之举便是掷地有声的反讽。她甚至不知何为“责任推定”,只凭心中的厚道救助伤者。厚道待人,便是摒弃一切利害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少一些锱铢必较多一些同甘共苦,少一些尔虞我诈多一些玉洁冰清。
总结:
1、正反对比论证,体会孟子层层深入、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2、孟子义利观, 体会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
素材积累: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2、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骆宾王
3、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 ——林逋
4、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
——拉罗什夫科【法】
5、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泰戈尔【印度】
6、当功名心认为伟大和荣誉只在于获得新的知识,而抛弃使人贪婪的不纯洁动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幸福。
——圣西门【法】
7、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 ——斯大林【前苏联】
作业:
1、根据下面字、词、句式的提示,完成练习册。
2、谈谈你对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谢谢!
一、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对……有利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二、虚词

不远千里而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连词,表假设关系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连词,表承接关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介词,用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连词,表因果关系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连词,表修饰,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介词,用来
何以利吾国 介词,凭借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倒装句
先生将何之? 宾语前置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
秦、楚之王悦于利 状语后置
阅读选文一,完成下面两个题目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在正面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案:1、B(因果有误。)
2、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的利,提出了先义或利的看法。孟子认为居上位者如果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然能风行草偃,崇善仁义,并且爱亲敬长,勤勉为国,那么国君就可以得到长久的利益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