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孟
子
正音
孺子?????????????????怵惕
恻隐?????????????????铄??
荑稗?????????????????强
rú
cè
tí
qiǎng
shuò
Chù tì
阅读文章,把握词义
深入内心,解读课文
请学生解释“四端说”的意思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 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 就是发端。
能辨别是非对错,有羞耻感
能谦让,有同情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
义
礼
智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假如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吗?
总结句: 请大家反思自身,
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你看看西郭子侨,这人的品行如何?
一天晚上,西郭子侨,公孙诡随、涉虚等三人夜晚翻墙,西郭子侨首先翻墙却掉进粪坑里,浑身粪便的子侨并没有声张,而是招呼公孙诡随快点过来。公孙诡随毫无防范当然也掉进了粪坑。公孙诡随刚要喊叫,西郭子侨赶快捂住他的嘴,说:“不要喊。”一会儿,涉虚翻墙,也掉进了粪坑,涉虚质问公孙诡随,西郭子侨很得意:我不让他说的.
关于谦让的例子
你知道吗?
为什么一个盲人能够逃生?
在“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贸中心大楼里的人们尽管在慌张逃命,却仍然保持着谦让的风度,谦让使场面变得有秩序,这为他们的撤离赢得了时间。最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位盲人,牵着一只导盲犬,居然在人们的谦让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关于是非的例子
你知道吗?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农夫与蛇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吗?
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拥有了仁义礼智了吗?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
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之”。 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继续看其他几则
扩而充之
求之存之
反身而诚
强恕而行
熟之
不可自暴自弃
自身体验
具体实践
延伸思考:应该拉吗?
淳于髡 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 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他吗?”
君子之行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四心来自性善,自然要珍惜生命。孟子说:
“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
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
到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他,这是通权达变。”
有一个人在只有300元的情况下,捐献了200元给灾区,赢得大家的好评。后来他挣了很多的钱,据说有上亿的家财。又一次捐款,这次他捐献了500元,结果却引来的是一片骂声?为什么捐的更多了,效果却不一样呢?
他具有恻隐之心,这点好,但是却没有去根据自己的
能力去发展壮大。所以效果相反!我们有了以上的好
品质,应该怎么做呢?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为”,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如果?“不为”,就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
3、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第一则)、“熟之”于“仁”(第四则)和不“自暴自弃”(第六则)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总结全文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课后练习(第二题p67)
感恩父母
感恩社会
作业
1.课后练习
2.四心中选其中一心,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使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到两种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