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人之初
性本善
孟子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正真内涵。
3、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检查预习:字音
孺子 怵惕
恻隐 铄
荑稗 强
rú
chù t ì
cè
shuò
tí bài
qiǎng
重要实词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2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非恶其声而然也
4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5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6旷安宅而弗居
乍:忽然
怵惕:恐惧
恶:厌恶
去:抛弃
贼:残害
旷:空,使空闲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若火之始然
内通“纳”,接纳
要通“邀”,求取
然通燃 ,燃烧
特殊句式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翻译句子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
稻、黍、稷、麦、豆五谷,都是好种子
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关于四端说
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端,就是发端。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萌芽或发端
羞耻憎恶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
辨别是非是智的发端
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孔融让梨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用“会不会”“有没有”回答问题
A:当你看到一群流氓正在毫无理由地欺负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时,你会不会憎恶这群流氓的流氓行为?会不会同情这个人的遭遇??
B:当一个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时,不幸受伤,你心底会不会特别关心他的伤势??
C:每次开家长会,你是不是特别期待老师对家长多说好话?你的这种期待,是不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成绩不理想??
D:在公交车上,当没有人给一位孕妇让位时,你会不会很讨厌那些不给孕妇让座的人??
如何使“发端”成熟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 四种发端了?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存之”,
③要“求”之,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
⑤要“熟之”,
⑥要不“自暴自弃”。?
达到仁义礼智至少做到六方面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
③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
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⑥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
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正面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论证:说明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
恻隐之心→仁之发端
羞恶之心→义之发端
辞让之心→礼之发端
是非之心→智之发端
(正反对比)结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层
层
递
近
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
喻证法
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孰,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是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没有太大的价值。
喻证法
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里用不应该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不应该舍弃正路而不走,来比喻人应该居行于仁、由义而行。
妙用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第一则
例证法—第一则
喻证法—第一、四、五则
结合自身或他人的经历,谈谈你是怎样来看待“仁义礼智”这种潜能” 的?你是怎样发现、挖掘你的潜能的?
拓展、探究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许我们不是生活的强者,但是我们的身边总会有很多弱者,相比之下,我们是幸运的,幸福的。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心存善念往往是不够的,难能可贵的是多行善举,一个微笑可以给他们前行的力量,一句鼓励可以唤起他们心底的信念,一次搀扶可以使他们远离危险,一点捐助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而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举手之劳,有一首歌唱得好,如果人人 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我们在能力范围之内助一臂之力,即使只是一指之力,人世间就会温暖许多,自己也会快乐很多。
总结
总结教学: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写作训练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祝大家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