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
通其意
齐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认为不易理解的字词,诵读后相互交流,疏通文章大意。
析其文
1.墨子倡导兼爱,其实也在说明着那个时代,人们没有做到兼爱,那么墨子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根据预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墨子比孔子稍晚,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
2.这样的现象墨子在第一段用一个判断句进行了总结,请找出这句话。并说说有哪些具体体现?
此则天下之害
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君臣,父子,兄弟
3.读第二段,思考“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
不相爱
4.读第三段,思考怎样改变“天下之害”的社会局面?
兼相爱,交相利
5.读第四段,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上以为政、士不以为行
6.整合文章的内容,归纳其说理过程。
第一段:(是什么)天下之害的现象。
第二段:(为什么)天下之害的原因。 不相爱
第三段:(怎么办)天下之害的解决之法。 兼相爱
第四段:(怎么办)实行兼相爱的路径。
思其理
7. 请说说墨子所说的兼爱的内涵。
不仅自爱,也要爱他人,不分差别地爱别人。
8. “兼爱”思想在当时社会为什么不能实现?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9.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再认识。
①2010年10月,药家鑫驾驶小轿车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②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孙丽娜: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
课堂小结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说:儒墨的区别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和“为什么”。从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看出墨子说理的特点,即不仅指出是什么还要具体分析为什么这样以及怎么办。
作业
墨子倡导兼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总结的治国理政的方法,请结合今天的社会现状、国际形势,谈谈你对兼爱的理解。仿照墨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说思路,把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
一、教材解读
兼爱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是墨子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我将围绕解读“兼爱”的思想内涵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但是对阅读先秦诸子散文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加之高中课业相对繁重,学生并无多少时间阅读书籍,即使读书也很少阅读思想性强的文言文。但是因高考和文言文本身的艺术魅力,学生有着学好文言文的诉求,学生畏惧的是文言字词句,但对优秀文化思想有着较强的求知欲。这促使我注重对文言字词梳理方法的引导,注重文言思想内涵的解读,注重学生兴趣的生成。
三、目标定位
1.积累文中典型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梳理整合文章的说理思路;
3.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4.培养学生面向传统文化的审美兴趣和能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主动思索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四、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明确的界定;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强调: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根据课标要求显然应该教文言、文学和文化。本课从文言入手,从文言字词入手探究墨子的兼爱思想,试图回答好文言教学“教什么”这一课题,试图融文言、文学、文化于一体。“以文带言”“以言促文”是我的总思路。首先引导学生忽略个别词句的阅读障碍,以读白话文的方式整体“硬读”,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大致脉络,使文章的整体形象在心中“活”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大致轮廓分析重点字词,让局部的字词句在整个文章中“活”起来;最后再通过字词句的理解,进一步走进文章的意义世界,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实现文言基础、文章意义和学生思考的互动共生。
五、课程设计
1.重点与难点:梳理整合文章的说理思路;感知墨子的“兼爱”思想,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法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过程:
兼爱
通其意
齐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认为不易理解的字词,诵读后相互交流,疏通文章大意。
析其文
1.墨子倡导兼爱,其实也在说明着那个时代,人们没有做到兼爱,那么墨子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根据预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墨子比孔子稍晚,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
2.这样的现象墨子在第一段用一个判断句进行了总结,请找出这句话。并说说有哪些具体体现?
此则天下之害
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君臣,父子,兄弟
3.读第二段,思考“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
不相爱
4.读第三段,思考怎样改变“天下之害”的社会局面?
兼相爱,交相利
5.读第四段,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上以为政、士不以为行
6.整合文章的内容,归纳其说理过程。
第一段:(是什么)天下之害的现象。
第二段:(为什么)天下之害的原因。 不相爱
第三段:(怎么办)天下之害的解决之法。 兼相爱
第四段:(怎么办)实行兼相爱的路径。
思其理
7. 请说说墨子所说的兼爱的内涵。
不仅自爱,也要爱他人,不分差别地爱别人。
8. “兼爱”思想在当时社会为什么不能实现?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9.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再认识。
①2010年10月,药家鑫驾驶小轿车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②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孙丽娜: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
课堂小结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说:儒墨的区别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和“为什么”。从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看出墨子说理的特点,即不仅指出是什么还要具体分析为什么这样以及怎么办。
作业
墨子倡导兼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总结的治国理政的方法,请结合今天的社会现状、国际形势,谈谈你对兼爱的理解。仿照墨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说思路,把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
作业
墨子倡导兼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总结的治国理政的方法,请结合今天的社会现状、国际形势,谈谈你对兼爱的理解。仿照墨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说思路,把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
六、方法选择
本课为选修文言内容,为了上好本课,落实立德树人和课标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制定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积累文中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2.梳理整合文章的说理思路;3.感知墨子的“兼爱”思想,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4.培养学生面向传统文化的审美兴趣和能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主动思索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前三个目标通过“析其文”教学环节完成,第四个目标通过引入现实材料,在“思其理”教学环节中完成。通过析其文,疏通文章大意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兼爱的主要内涵,通过思其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做到文言合一,既注重语言的建构又注重思维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