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9 09: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通州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2021年1月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5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毛公鼎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朴(如图1),是目前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铭文首先歌颂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接着叙述周宣王(西周倒数第二个王)委任毛公管理内外事务,并赐给他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据此分析,毛公鼎铭文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
A.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史料 B.详细记载了西周实行分封的原因
C.印证了周初武王伐纣的重要史实 D.反映了西周晚期宗法制遭到破坏
2.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该表反应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时期 选官制度 选择标准 选择方式
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世袭
战国-汉初 军功爵制度 军功 立军功
汉武帝以后 察举制 德才 地方举荐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初期才能门第并重
后期重门第 品评官评定
隋唐以来 科举制 考试成绩或才学 考试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世袭军功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
③选拔原则:由客观公正逐渐向主观随意发展
④选官基础:官员队伍逐渐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了蓬勃活力,使北朝的继任者最终得以统一南方。北朝的强盛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武力,还有
① 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南北统一
② 北方民族交融孕育勃勃生机
③ 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 北方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宋代山水画文人意味更为浓郁,大批经由科举制进入仕途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在尽享荣华富贵之际,又竭力追求一种高雅、精致的精神生活。山水画便成为文人在尘世喧哗中寄托性灵、情感之所在。下列不属于宋代山水画兴盛的原因是
A.科举入仕的普及化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D.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
5.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藩属朝贡关系的表现,具有政治性和贸易性的双重特点。所谓政治性,是指明朝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对周边地区和国家负有保护、体恤、怀柔的责任。所谓贸易性,是指明朝是经济大国,物产丰盈,在交往中常常是赐予多于贡物。该材料不能说明朝贡贸易
A.重以德为邻,厚往薄来
B.是和平交往,没有掠夺性质
C.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
D.有效抵制了列强的殖民入侵
6.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下列各项能印证吴玉章观点的历史事件有
①清帝退位后中华民国建立
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③袁世凯死后陷入军阀割据
④孙中山护法运动遭到失败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中国近代有人提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下列著作或杂志的宗旨与上述观点相同的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新学伪经考》 D.《新青年》
8.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向大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如图2)。纪念章正面铸有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图案。下列各项对纪念章解读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9.彭真在《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中说:“对工商业的改造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赎买政策”的合理性表现在
①减少资本家的抵制和破坏 ②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
③有利于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④加快了官僚资本的公有化过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证券、股票,市场,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上述材料最有可能出现在
A.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
B.1984年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中
C.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
D.1997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
11. 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与“私法”。罗马人的这一做法
A.说明罗马法十分重视程序公平
B.体现了罗马法强调形式的特点
C.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化解社会矛盾
D.有利于解决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矛盾
12.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法国大革命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拿破仑为此做出的贡献是
① 颁布《人权宣言》提出自由平等 ② 颁布法律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③ 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④ 沉重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势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3.工业革命解决了机械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
的变革,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逐渐在全
球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极大的改变
了世界,其中最早发明汽车的国家是图4中的
A.
B.
C.
D.
14.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作者往往借助写作映射现实。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1920年创作《饿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推测瞿秋白用“饿乡”指代“新俄国”是因为
A.苏联建立之初面临经济困难
B.战时共产主义导致经济危机
C.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
D.斯大林模式导致农业的落后
15.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组阁时,英国经济江河日下。从1979年6月到1981年6月,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6%,1982年1月,失业人数突破300万。为了克服危机,撒切尔政府放弃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实现了英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撒切尔奇迹”。其经济政策的调整包括
A.增加国有企业数量 B.扩大社会保障规模
C.增加公务员的数量 D.大力削减政府开支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55分。
16.陈胜吴广起义原因(8分)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法律的关系,《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戍卒)。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据此,一些史学家推断,“失期当斩”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1975年出土的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对“失期”有如下条文:“失期三日到五日,誶(斥责);六日到旬,貲(罚)一盾;過旬,貲(罚)一甲。”据此有人认为,作为文物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无论在时间亦或是可靠程度上,都比《史记》要权威得多,由此一些人认为《史记》的记载是错误的。
注:
①戍卒不仅需从事必要的劳役而且还要负责作战,其中作战是他们的主要职能。
②徭役一般是指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单纯从事普通劳役的人员,如筑长城、修建宫室等等。
③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比如《汉律》、《唐律》、《大明律》,几乎没有称“法”的。
你是否认同用《睡虎地秦简·徭律》来否认《史记》?请阐明理由。(8分)
17.中国的疆域(14分)
材料一 夏的统治中心就在阳城周围一带,这里约是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商朝的疆域比夏有所扩大,大概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交界的地方。周朝成为了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其疆域北至辽宁,南达长江以南,西抵甘肃东部,东至海滨。其在疆域形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疆域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前代,其稳定性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其疆域范围是我国历代疆域的核心区,因而秦朝是我国疆域的雏形。汉武帝时期西汉越来越强大了,在东南、东北、西北方向上版图都有所扩大。尤其是在西北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实施全面的行政管辖,从此,西域36国全归中国版图。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的疆域东西长9302里,南北长13368里,一个伟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李布《试论我国疆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材料二 晋代以后,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跨过万里长城和浩瀚的大漠一次次南下东进,带来了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辽宋夏金等王朝的对峙与融合使中华帝国的版图不再局限于汉地,民族成分多了起来。
——摘编自屈文军《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等
材料三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第一次将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从政治制度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清军自入关以后,平定了西北、西南的叛乱势力, 反击了沙俄对东北的侵略,逐步统一全国,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清帝国,鼎盛时期领土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近代的版图。
——摘编自毛元佑《中国版图的形成与变迁》
结合所学解读中国疆域的变迁。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4分)
18.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10分)
(1)读图4、图5,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哪两次转移?(2分)
(2)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人文主义(13分)
材料一 14、15世纪的意大利比较分散,一些城邦商业发达得比较早,比如说像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等,商业欣欣向荣,每个城邦都有它自己独自管理的方式,思想比较自由……所以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东西应该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当然可以在希腊文化中找到根子。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历史学家观察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现代西方、现代欧洲,经济最发达、工商业最活跃的这些地区,恰恰都是新教徒占上风的地区。如果你绘两幅地图,一幅图标示出16、17世纪,工商业最兴旺发达,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快的这些区域;然后再绘一幅地图,标出新教徒在人口当中占了比较高的比例的地方,这两幅图基本上会是重叠的。
——彭刚《西方思想史导论》
材料三 17世纪是一个“科学思维”时代,到18世纪有了“产业革命”。那个时代人的自我感觉最好,在科学上,牛顿定律探索宇宙运行规律,人以为能够掌握宇宙;在社会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突飞猛进,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满了信心;在观念上,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逐渐被世人推崇。
——摘编自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1)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3分)
(2)试从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其演变过程进行解析。(10分)
20.世纪的反省——20世纪的欧洲(10分)
“欧洲是否衰落了”的问题,在20世纪至少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于20世纪初,因为和19世纪比,欧洲显然从盛世中跌落下来了。这种观点可以拿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作为代表,他的书庞杂无序,乍一读起来有不知所云之感,但复杂的失落情绪跃然纸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欧洲相当普遍的心态。第二次出现悲观情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经历战争的重创,正处在物资匮乏的十分困难的时期,西欧社会笼罩在一片悲观的空气之中。第三次提出“欧洲衰落”问题是80年代初,前两次都与战争有关,这一次则是与新技术革命中的态势和世界经济的形势密切相关,欧洲人相当一致地感到了美国和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对欧洲构成的强大压力。这一次确实促进了欧洲的深刻与广泛的反省,而且是长期的、不断的反省。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1)概括材料的观点,任选两个阶段,从多个角度用史实解释这一观点。(7分)
(2)概括影响20世纪欧洲地位的主要因素。(3分)
通州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年1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B D C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A 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
16.(8分)
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语言通顺。(1分)
能从三个维度论述,且论述合理、充分,(6-5分);能从三个维度论述,但论述欠合理、不充分,(5-4分)
能从两个维度论述,且论述合理、充分,(4-3分);能从两个维度论述,但论述欠合理、不充分,(3-2分)
能从一个维度论述,且论述合理、充分,(2-1分);能从一个维度论述,但论述欠合理、不充分,(1分)
结论明确且叙述合理。(1分)
示例1
以《睡虎地秦简》否定《史记》,证据不够充分。(1分)
第一,从时间来看,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时期,而《睡虎地秦简》截止到秦始皇时期,秦二世是否修改了相关法律,还需要查证。(2分)
第二,从法律的针对性来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针对的是有军事职责的戍卒,《睡虎地秦简·徭律》针对的是普通的徭役,戍卒与徭役是有区别的。(2分)
第三,从法律的名称来看,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的“法”可能并非是《秦律》,有可能是军法。(2分)
综上,在没搞清楚秦二世的法律是否有变、《徭律》是否适用于“戍卒”、对“法”字含义的理解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否定《史记》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1分)
示例2
同意以《睡虎地秦简·徭律》否定《史记》,《史记》的记载有可能是错误的。(1分)
第一,《睡虎地秦简·徭律》是官方法律文献,也是一手史料,而《史记》是汉朝史学家的论著,是二手材料。比较而言,《睡虎地秦简·徭律》史料价值更高,更可信。(2分)
第二,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而《史记》中仍然称“失期,法皆斩”,说明
《史记》所记述的历史不一定都是正确的。(2分)
其他,……

17.(14分)
①夏商周三代(先秦时期),在我国疆域形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朝通过分封制,使王权大大加强了,治理国家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使我国成为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2分)
②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通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使疆域的面积超过了前代。通过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的推行,使国家分裂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了,从而提高了疆域的稳定性,秦奠定了我国疆域的雏形。(2分)
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又击败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入中央政府管辖,拓展了我国的西北边疆。(2分)
④南北朝与辽宋夏金时期,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的版图不再局限于汉地,民族成分不断增加。(2分)
⑤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2分)
⑥清朝时康熙帝通过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反击沙俄,逐步统一全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近代的版图。(2分)
综上所述,伴随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疆域也在不断拓展、扩大,最终趋于定型。其中既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政治智慧,也凝结着中华各民族及其先民对祖国的贡献。(2分)
18.(10分)
(1)图4表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图4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2分)
(2)1927年秋收起义中,苏联式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受挫,中国共产党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攻,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从此发生了转变。(从背景和影响两个维度,一个方面2分,两个方面3分)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这次转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表明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从背景和影响两个维度,一个方面2分,两个方面3分)
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做出工作重心的调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答案不唯一,分析合理即可,2分)
19.(13分)
(1)文艺复兴时期(14、15世纪),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反对神学的思想禁锢;宗教改革时期(16、17世纪),人文主义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提倡每个人都有和上帝沟通的权力;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人文主义强调理性,否定封建权威。(3分)
(2)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发达的工商业和松散的城邦制度以及自由的社会思想环境,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3分)
16、17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文艺复兴促成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了动力。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推动了新教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分)
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工业革命、近代科学、资产阶级革命交织在一起,使西方的人文主义发展到了更高阶段。人文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3分)
可见,人类思想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发展为思想进步创造了条件,思想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分)
20.(10分)
(1)观点:欧洲人认为20世纪欧洲衰落了。(1分)
史实:(分阶段、按照不同维度列举史实,3个及以上,6分,本小题最多不超过6分)
20世纪初(一战后):A经济:欧洲的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受到了美国的冲击;B国际关系,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起了对欧洲的挑战;C社会制度: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对欧洲的垄断,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影响力;D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打击了英、法等欧洲国家。(每点2分,每个阶段最多4分,本问不超过6分)
②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A经济:欧洲经济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B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彻底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两极格局造成欧洲的分裂,西欧追随美国,东欧臣服苏联;C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每点2分,每个阶段最多4分,本问不超过6分)
③20世纪80年代:A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欧洲经济受到了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巨大挑战,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对欧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B国际关系: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欧洲只是多强中的一强而已。(每点2分,每个阶段最多4分,本问不超过6分)
(2)影响欧洲地位的主要因素(3分)
①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②两次世界大战;③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④国际格局的演变;⑤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点即可,每点1分)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