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7 20:1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4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试图在现今的理论语境中重返一个问题:情节、人物性格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许多人对于这个命题耳熟能详。情节与人物性格两种成分相互交织、循环,相互生产。人物性格的行动形成了事件,一系列事件扩大为情节;同时,人物性格又在事件之中表演、发展、自我完成。
然而,这种状况是情节与性格之间理想的平衡。事实上,相当多的小说显现为偏正结构。情节“溢出”性格范畴的作品称之为“情节小说”。情节小说的内容并非完全源于性格。没有哪一种性格可能召唤地震的发生或者飓风的来临,换言之,这种情节的肇始超出了性格的主导范围;在另一种情节小说中,性格的力量无法扭转情节逻辑的预先设计。相对于“情节小说”,性格“溢出”情节称之为“性格小说”。性格小说的特征是,情节围绕人物性格持续展开而不存在一个自身目的;必要的时候,作家可以任意结束,也可以根据既定的性格源源不断地设计后续的情节。文学史对于性格小说给予更多的表彰,诸多小说主人公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名声,例如曹操、宋江、贾宝玉等。按照一些理论家的观点,这些文学人物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典型人物。
恩格斯认为,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衡量文学人物的一个范畴,“典型人物”这个概念力图阐明个别性格如何隐喻了社会历史运动。对于社会历史批评学派来说,认识历史潮流是文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如果那些恩怨情仇乃至家长里短的背后不存在宏大的社会历史主题,人们为什么关注这个人物而不是那个人物?这个意义上,典型人物的首要涵义,即是喻指个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张力。
我倾向于将“社会关系”视为个别人物与宏大历史之间的衔接中介。对于阶级、性别、种族以及各种物质力量造就的社会历史来说,社会关系构成了内在的肌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中写下一个精辟的命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说,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那么,可以将社会关系的含量作为“典型人物”的衡量标志。一个人物性格汇聚的社会关系愈加丰富,这个人物性格拥有愈强的典型性。
这个意义上,“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亦即社会关系演变史。“溢出”性格范畴的情节之所以显得生硬轻薄,恰恰因为缺乏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社会关系的内在脉络,这些脆弱的情节如同随时可能垮塌的独木桥。只有将社会关系作为实体,驱使众多的真实人物的相互交汇,情节才能成为“典型人物”赖以存在的“典型环境”。
(摘编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之间交织循环、互相生产,最终二者可能达到理想的平衡。
B.
情节小说的情节虽然“溢出”了性格范畴,但仍是根据既定性格的设计不断展开。
C.
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内在肌理,其含量可以作为“典型人物”的衡量标态。
D.
“溢出”性格范畴的情节因缺乏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不能成为“典型环境”。
2.
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人物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性格决定的。
B.
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C.
置身于现代小说所创造的世界里,总是很难断定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什么地点。
D.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性格小说”的一项是(

A.
《礼拜二午睡时刻》
B.
《娜塔莎》
C.
《墙上的斑点》
D.
《丹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兵卫与葫芦(节选)
[日]志贺直哉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所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来看望做木匠的他爸爸的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那边望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斥: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闲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了“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人对清兵卫收集葫芦的评价与建议,表明他不能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偏好。
B.
教员没收清兵卫的葫芦,是因他崇尚武士道精神,厌恶当地喜欢葫芦的风气。
C.
教员家访过后,母亲哭泣、抱怨,这反映了她对清兵卫在学校的行为十分失望。
D.
清兵卫从最初喜爱葫芦转变为热衷绘画,这是他改变天性、屈从现实的表现。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喜欢马琴的葫芦却不喜欢清兵卫对葫芦热衷痴迷,教员不愿经过戏园子却爱听云右卫门的戏,人物看似矛盾的态度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B.
本文写清兵卫向老婆婆买葫芦时,开始怕价高买不起,得知便宜后又激动欣喜又怕被别人买走的心态,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痴迷葫芦的儿童形象。
C.
本文以清兵卫的视角进行观察,通过平静的叙述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极具张力,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D.
教员在没收葫芦后到清兵卫家进行家访,这一突发事件是引爆清兵卫与父亲之间矛盾的导火索,进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将小说推向高潮。
6.
面对父亲的呵斥与责打,清兵卫选择沉默,这反应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7.
本文写被没收的葫芦最终却以高价售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贝维拉河谷的粮荒
[意]卡尔维诺
一九四四年,战线依旧是四〇年那样,只是这次战争旷日持久,没有任何移动的迹象。人们再也不愿像四〇年那样,用小车推着破烂和母鸡,牵着骡子、拉着羊逃难了。那年,当他们重返家园时,看到的是箱倒柜翻、人粪遍室。要知道,那些当兵的意大利人,搞起破坏来,是不管在朋友家,还是在敌人家的。就这样,人们没有撤离。法国人的炮弹日夜在房顶开花,德国人的炮弹则在头顶呼啸。
“总有一天会向前推进的。”人们这样说,从九月份一直重复到来年四月份,“盟军会向下游挺进的。”
贝维拉河谷到处是人,有农民,也有从文提米利亚疏散来的人。大家都没吃的了。没有食品贮备,面粉则必须到城里去买,而通往城里的路日夜受到炮弹的轰击。
人们没法回家,只能躲在山洞里。一天,村里的男人都聚集到一个大山洞,讨论该怎么办。
“现在必须轮流到文提米利亚去找面包。”村委会的人说。
“这主意真不错,这样我们就一个接一个地在路上被炸得粉碎。”有人说。
“或者一个个被德国人抓住,送到德国去。”另一个接着说。
“牲口怎么办?谁出牲口?即使有,谁也不愿拿去冒险。就是有人愿意去,最后连人带牲口和面包都回不来,这是明摆着的。”又有人这样说。
所有的牲口都已被征用,就算有个别幸免的,也早已被隐藏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没有面包,我们怎么生活?有谁愿意带一头骡子去文提米利亚?那里正通缉我,不然的话,我就去了。”村委会的人说。
他环视了一下四周,男人们坐在山洞的地上,眼睛里毫无表情,用手指在松软的凝灰岩上挖着什么。
这时,坐在后面、张着嘴、什么也没听懂的老汉比斯马站了起来,走出山洞。大家以为他要去小便,因为他年纪大了,经常要小便。
“留神点,比斯马,找个隐蔽的地方。”人们朝他喊。
但他连头都没回一下。
“对他来说,就好像没有轰炸这码事,”有个人说,“他耳聋,听不到炸弹声。”
比斯马八十多岁了,背驼得好像老是背着捆柴禾,似乎他一生中从树林背到马厩的柴禾仍压在他的背上。
他重新出现在洞口。
“吁!”他吆喝着。
这时大家才看到,他身后牵着头骡子,并且鞴好了鞍架。比斯马的这头骡子,看起来比它的主人还老,脖子扁平,就像块木板,头低得快要碰到地上,走起路来小心谨慎,似乎怕那些突出的骨头刺破皮肤,从爬满苍蝇的伤口处钻出来一样。
“口袋,给我口袋。”他说。“喂,你和这头没用的骡子上哪里去?”“多少公斤?到底要多少公斤?”他问。大家给他拿来口袋,用手比划着要多少公斤。之后,他就出发了。炮弹不断地响着,人们站在洞口,朝大路张望,看着那一瘸一拐的身影不断远去。炮弹在前面的路上不断炸开,硝烟弥漫,有时落在前面,破坏了骡子小心翼翼地走着的道路,有时又落在后面,但比斯马连头也不回。“这颗炮弹准得击中他。”有人说。这时,只听得一声炮响,扬起的尘埃完全笼罩了他。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随着烟尘慢慢地消失,剩下的大概只是光秃秃的道路,连他的尸体可能也看不到了。不料人和骡子却幽灵一般再现了,他们继续慢慢地走着,到了最后一个拐弯处,以后就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他办不成这事。”人们这样议论着转过了身去。
比斯马骑着骡子继续走在铺着鹅卵石的崎岖山路上。那头老骡子迈着哆哆嗦嗦的蹄子,走在布满石块和塌方的高低不平的路上,驮架下的伤口好像要撕裂它的皮肤。炮弹的爆炸声不会使它害怕,因为它一生中吃了那么多苦头,再也不会有任何事情能使它激动。它低头走着,黑色的眼罩挡住了部分视野,但使它看到非常美丽的东西:被击碎外壳的蜗牛,在岩石上留下一道道五颜六色的黏液,蚁巢被捣毁,黑、白蚂蚁四处乱奔,蚁卵遍地,野草被连根拔起,如同大树那样稀奇古怪的根系朝天竖起。
骑在驮架上的人,力图在骡子消瘦的臀部上挺直身体,他那把老骨头,受尽了道路高低不平的折磨。他同他的骡子一起成长,他的思想简单,就像骡子一样听天由命,因为他这辈子吃的面包都是经过艰难的道路取得的,他自己吃的和别人吃的都是如此。现在他要为整个贝维拉村去找面包。这个世界,他周围这个寂静世界,似乎现在也力图用他这个聋子都能听到的炮声和四处飞扬的尘土对他讲话。
傍晚,贝维拉村里突然有人喊道:“快来看,比斯马回来了,他成功了。”
人们热烈欢迎带来面包的比斯马,并在大山洞里分配面包。从此,他每天都到文提米利亚驮面包,而每次都能穿过枪林弹雨,死里逃生,安全而归。人们说,可能他与死神签了和约。
(贾镛新译,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贝维拉河谷有从文提米利亚疏散来的人,说明文提米利亚也深陷战争的漩涡之中。
B.
村里的男人们在大山洞聚集讨论时的对话,体现了他们面对危难时的理智和幽默。
C.
比斯马穿过枪林弹雨驮回面包,对之前觉得无法办成这件事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奇迹。
D.
比斯马在骡子上努力挺直身体,表现了老人面对苦难和战争时无畏无惧的生命状态。
9.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点出具体时间,描写河谷炮弹呼啸、到处都是避难人群的战争场景,为下文故事的发展提供宏大的历史背景。
B.
文中描写周围这个寂静的世界力图用喧嚣的炮声和飞扬的尘土对老人讲话,这一细节体现了本文反思战争的主题。
C.
本文写年老羸弱的比斯马和他的骡子为村民找面包,旨在引发人们思考在危难时刻人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D.
本文与《牲畜林》同是卡尔维诺的作品,而语言风格不同,前者轻快飘逸、富有情趣,后者戏谑幽默、极具喜感。
10.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塑造比斯马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1.
小说透过骡子的眼睛呈现沿途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居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关,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B.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C.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D.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这里指当时学术上的各种学说。
B.
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宫、朝廷或京城。
C.
兰台,汉代宫中藏书处,由御史中丞掌管,东汉设兰台令史,负责管理书籍。
D.
颂,原指各诸侯国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这里指以颂扬为主的文章。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年少有才,博学多识。他九岁能诵诗作文,长大之后博贯群书,深入钻研各家各派的思想言论,把握要旨,不拘泥于字句。
B.
班固欲成父业,私编前史。班固的父亲生前编辑前史,内容不够详细,班固潜心钻研,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竞的事业。
C.
班固能文善辩,倍受恩宠。他以一篇《两都赋》反驳关中耆老的纷扰言论;朝堂议事时,他受命向公卿们提出疑问,深得皇帝赏识。
D.
班固审时度势,思虑长远。北匈奴派使者前来进贡,求和亲,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班固从现实与长远考虑,主张以施恩方式对待。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2)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16.
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待严大夫①
杜甫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
欲辞巴徼②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③催。
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注]①严大夫:即严武,曾两次镇蜀,与杜甫友善,常以诗歌唱和。②巴徼:巴蜀边陲。③鹢:古书上的一种鸟,常画在船头,此处借指船。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巴蜀需要严武这样的济世之才来镇守,表达了作者对严武才干的推崇。
B.
颔联写作者没想到严武隔年就回,表达了其听闻严武又来镇守巴蜀的惊喜之情。
C.
颈联写作者在群莺和鸣之中,迫不及待地要乘船离开巴蜀,远下荆门与严武会面。
D.
这首诗歌围绕“喜”字展开,将作者等待严武重镇巴蜀的热切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18.
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一文中以人们到百里之外需要“_____________”
,到千里之外则需要“_____________”作比,来说明“小”与“大”的区别。
(2)《劝学》中作者认为君子的天性与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德行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行人走在高峻的蜀山上,屏住呼吸,抚胸长叹的惊恐之情。
(4)《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飘零、江流奔涌的壮阔秋景。
(5)《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色、水光连成一片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喜爱古诗词的人都听过叶嘉莹这个名字。这位“诗词的女儿”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情缘。叶嘉莹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是诗歌如日月光华,________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时刻;又如一叶轻舟,渡她涉过生命的长河。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温润沉静、坚韧持守的品格。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________。”
当然,叶嘉莹对诗词并不只是理想、信仰,更是爱好、慰藉。所以她用尽一生研究古典诗词,更希望在自己身临古典诗词美好、高洁的世界后,能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正是________地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叶嘉莹成为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当我们通过诗歌,与作者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那些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审美趣味,那些涌动着的________的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心诗意,就能给予我们美好和希望,就能让我们在人生风雨袭来时获取勇气和力量。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照亮
注解
不遗余力
生生不息
B.
照亮
解说
不厌其烦
生生不息
C.
温暖
注解
不厌其烦
源远流长
D.
温暖
解说
不遗余力
源远流长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然,诗词对叶嘉莹并不只是爱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
B.
当然,诗词对叶嘉莹并不只是理想、信仰,更是爱好、慰藉。
C.
当然,对叶嘉莹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爱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
D.
当然,对叶嘉莹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理想、信仰,更是爱好、慰藉。
22.
在上面文段的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起南音,当年家家传唱的盛景,似乎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而90后郑明明作为家族中南音的第五代传人,以“南音+流行音乐”的方式,让南音走近更多的年轻人。在快节奏的今天,慢节奏的南音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
班级将开展以“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
D
5.
A
6.
面对父亲的呵斥,“清兵卫沉默了”,作者的用词凝练、精妙,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7.
①这一情节的安排,证明了清兵卫是一个拥有非凡审美能力和鉴赏力的孩子,与前文清兵卫花一毛钱买葫芦、父亲及客人否定他的爱好和审美等情节形成了鲜明对比;②作者还借此情节讽刺了长辈的愚昧,批判了长辈由于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而让孩子丧失了追求爱好的权利,并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8.
B
9.
C
10.
(1)用各种借口不愿外出冒险寻找面包的村人与挺身而出的比斯马形成对比,塑造出他无私无畏的形象;(2)人们认为比斯马最终会失败甚至会死在炮火中的议论与比斯马成功找回面包的情况形成对比,塑造出他坚韧不拔、顽强执着的性格;(3)比斯马外形的驼背与精神上的坚强挺拔形成对比,突出他勇敢刚强的性格。
11.
(1)骡子被眼罩遮挡视野,故而只看到“非常美丽的东西”而看不到炮弹落下的危险;比斯马耳朵聋了,故而听不见可怕的炮火声,只一心坚定朝着目标前进,骡子眼睛里呈现的景象,反映了比斯马相同的境遇,从而丰富了比斯马的形象;(2)骡子看到的“蜗牛”被击碎,“蚁巢”被捣毁,“野草”被拔起,“大树”根朝天等景象,其实展现出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作者通过骡子不能理解这种景象而认为是“美丽的东西”形成反差,更能让战争给生灵带来的伤害震撼人心,启发人们反思战争;(3)视角从比斯马或其他人换成骡子,通过叙述角度的变化形成行文的摇曳,让文章具有了起伏的美感。
12.
A
13.
D
14.
B
15.
(1)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
(2)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
16.
(1)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2)皇帝看了他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17.
C
18.
(1)对自己身老年迈,韶华已逝感伤之情;(2)对时局危急,国家动乱的忧心之情;(3)对重会友人、敞开心扉畅谈理想的殷切期盼之情;(4)希望严武能够镇守巴蜀,挽救国家动乱的忧国之情。
19.
(1).
宿舂粮
(2).
三月聚粮
(3).
善假于物也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
以手抚膺坐长叹
(6).
无边落木萧萧下
(7).
不尽长江滚滚来
(8).
白露横江
(9).
水光接天
20.
A
21.
C
22.
为什么让更多人走进诗歌如此重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