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7 20: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
高二语文
2021.1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宫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十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这些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征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摘自新浪《故宫的建筑形式》)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新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布置上,设计者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雄伟壮丽的故宫现出和谐灵动的一面。
B. 故宫宫殿雄伟庄严,庭院深邃,建筑紧凑,这都是设计者以此显示封建政权威严的意图体现。
C. 故宫宫殿都位于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是符合帝都营建原则的。
D. 故宫的各种建筑物在颜色使用上有着特别的要求,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具体体现。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的修建,凝聚了劳动人民无数智慧与血汗。如修建所用的木材和石料,需要从原始森林里开采运出。
B.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
C.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世间居住的中心,体现了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
D. 封建社会后期的园林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建筑物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 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大雁塔、慈恩寺)
B.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
C.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
D.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明宫)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故宫的建筑形式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北舞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鼾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
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
“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嘹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
“夫妻哨所”往下,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连。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
仔细擦拭过墓碑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
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
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
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
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意,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
现在想来,自己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
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陵园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
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愿望。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
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
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
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
“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
“是的,我确定!”他说。
“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
“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
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真正的成长,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
B. 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为韩泽中的决定增添了份量。
C. 文中画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
D. 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也没多加考虑,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但仍然值得肯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
B.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
C. 小说以韩泽中的故事展开情节,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
D. 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
8. 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9. 请分析文末“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别驾”。
B. “名器”,原指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C. “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D. “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诗并不为他所重。
B. 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也时常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 白居易后来被王涯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后,他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家生死之说。
D. 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
(2)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3)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14. 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雨恨云愁
北宋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
15.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
B.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C. “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
D. 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
16. 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直陈北伐失利,一代英雄赍志而没,让人痛惜涕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流转应照妆台,女子触发离愁,试图将月赶出自己的视线却又徒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前天边云彩先发生颜色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__(1)__,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但这是一种层次较低的符号式对应,每每堕入( ),为上品格的画家们所鄙弃。例如韩干、韩滉,他们这些更高( )的画家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像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如朱耷画中的鸟,___(2)___,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面对朱耷的画,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阵寒噤。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人们对他比较常用的称呼是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它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 )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 )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词滥调 品位 脆弱 滋润
B. 陈词滥调 品位 萎弱 滋养
C. 墨守成规 品味 萎弱 滋养
D. 墨守成规 品味 脆弱 滋润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B. 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一种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骄傲。
C. 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D. 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20. 请在文中(1)、(2)两处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教育”下一简要定义。
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否则只是靠那点儿专业知识,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人。
对于有价值的教育而言,发展年轻人的批判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学分制)则会大大危及这种批判思维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和粗俗。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受教中觉得像收到了一份宝贵的礼物,而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22.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北宋在理学影响下,绘画中出现了短暂的写实之风,如五代黄荃父子擅花鸟,重形似。宋徽宗朝画院以形似为课徒要则,但轻形之风并没有丝毫衰减。《宣和画谱》就对“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北宋苏轼在评赵昌等画作时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根据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述苏轼认为绘画和作诗应追求的艺术效果。(每点不超过8个字)
绘画应追求:__________________;作诗应追求: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高三学生将迎来他们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为展现集体风貌,学校要求学生在成人仪式上统一穿校服。对此,不少同学私下议论,认为在这个特殊的仪式上,应该允许学生以个性化的服装展现自己的风采。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
高二语文(答案)
2021.1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宫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十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这些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征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摘自新浪《故宫的建筑形式》)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新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布置上,设计者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雄伟壮丽的故宫现出和谐灵动的一面。
B. 故宫宫殿雄伟庄严,庭院深邃,建筑紧凑,这都是设计者以此显示封建政权威严的意图体现。
C. 故宫宫殿都位于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是符合帝都营建原则的。
D. 故宫的各种建筑物在颜色使用上有着特别的要求,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具体体现。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的修建,凝聚了劳动人民无数智慧与血汗。如修建所用的木材和石料,需要从原始森林里开采运出。
B.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
C.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世间居住的中心,体现了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
D. 封建社会后期的园林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建筑物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 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大雁塔、慈恩寺)
B.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
C.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
D.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明宫)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故宫的建筑形式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A
4. 首先提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之后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表现;最后以古典园林建筑为例,阐述理性精神的守正与发展。
5. ①整体有机布局: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②入世、实用的观念:前部宫殿,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以显示皇帝的威严。③严格的对称结构:宫殿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④建筑与园林花木互补的审美理念:后苑里苍松翠柏,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北舞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鼾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
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
“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嘹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
“夫妻哨所”往下,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连。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
仔细擦拭过墓碑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
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
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
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
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意,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
现在想来,自己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
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陵园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
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愿望。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
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
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
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
“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
“是的,我确定!”他说。
“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
“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
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真正的成长,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
B. 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为韩泽中的决定增添了份量。
C. 文中画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
D. 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也没多加考虑,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但仍然值得肯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
B.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
C. 小说以韩泽中的故事展开情节,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
D. 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
8. 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9. 请分析文末“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6. C 7. C
8. (1)爷爷的期望,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当兵的种子。(2)渴望成为一个男子汉。(3)入伍后受到的精神激励。(4)重塑自己,内心的成长。
9. (1)以景结情,细节描写。(2)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定和执着(是投身军旅信念的象征,是未来生活的指引。)(3)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对于未来选择自我肯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别驾”。
B. “名器”,原指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C. “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D. “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诗并不为他所重。
B. 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也时常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 白居易后来被王涯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后,他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家生死之说。
D. 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
(2)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3)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14. 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
(2)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
(3)早些抽你们的丝,早些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
14. 白居易开始以正直之道奋发;在天子面前争论安危,虽然中途遭到贬逐,但晚年更加不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雨恨云愁
北宋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
15.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
B.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C. “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
D. 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
16. 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辛词中“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象征着漂泊江南孤寂的词人自己(以此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2)王词中的“征鸿”,指成群奋飞的大雁,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又暗寓其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怅惘,同时也用成群的大雁反衬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直陈北伐失利,一代英雄赍志而没,让人痛惜涕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流转应照妆台,女子触发离愁,试图将月赶出自己的视线却又徒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前天边云彩先发生颜色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3). 玉户帘中卷不去 (4). 捣衣砧上拂还来 (5). 极天云一线异色 (6). 须臾成五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__(1)__,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但这是一种层次较低的符号式对应,每每堕入( ),为上品格的画家们所鄙弃。例如韩干、韩滉,他们这些更高( )的画家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像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如朱耷画中的鸟,___(2)___,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面对朱耷的画,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阵寒噤。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人们对他比较常用的称呼是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它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 )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 )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词滥调 品位 脆弱 滋润
B. 陈词滥调 品位 萎弱 滋养
C. 墨守成规 品味 萎弱 滋养
D. 墨守成规 品味 脆弱 滋润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史上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B. 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一种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骄傲。
C. 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D. 一个新生代的中国画的承续系列,就这样建筑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20. 请在文中(1)、(2)两处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B 19. C
20. 表现花鸟虫兽(自然景物)时常讲究点象征;并不具体象征什么。
21. 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教育”下一简要定义。
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否则只是靠那点儿专业知识,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人。
对于有价值的教育而言,发展年轻人的批判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学分制)则会大大危及这种批判思维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和粗俗。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受教中觉得像收到了一份宝贵的礼物,而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答案】教育是一种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美和善敏锐的辨识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成长为人格完整(均衡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
22.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北宋在理学影响下,绘画中出现了短暂的写实之风,如五代黄荃父子擅花鸟,重形似。宋徽宗朝画院以形似为课徒要则,但轻形之风并没有丝毫衰减。《宣和画谱》就对“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北宋苏轼在评赵昌等画作时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根据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述苏轼认为绘画和作诗应追求的艺术效果。(每点不超过8个字)
绘画应追求:__________________;作诗应追求: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画外意,重神似 (2). 刻画事物内在精神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高三学生将迎来他们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为展现集体风貌,学校要求学生在成人仪式上统一穿校服。对此,不少同学私下议论,认为在这个特殊的仪式上,应该允许学生以个性化的服装展现自己的风采。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成人”始知不自在
五彩缤纷、乱花迷眼当然也是一种自然之美,正如华服异装、猫步奇款也是一种舞台之美一样。但是,请记住,外在的个性张扬、过分的服装求异,并不是“成人”的标配。成人礼,如同古代的加冠,是庄重的也是严肃的。它意味着,从此,你不再是个孩子,也不能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北方俗话说的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尤其对于普通人而言,你的实力承接不住你的任性。
如果学校平时并没有强迫学生时时统一着装之举,只是在这次成人仪式做此要求。而你却偏偏要较真、要出格、要个性化,我只能说: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在大是大非方面有所出彩之时,他才会本能地在小事小情上执迷不悟或故意执迷不悟。但愿你不是。
成人礼,是心灵之礼,服装的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恰是自我的约束意识、必要的服从意识。注意,我并不是要求你服从一切无理无义、无德无良、无法无天的安排,——倘如此,你一定是奴隶或奴才,但在那些“灰色地带”,总是需要你们约束一下天性或任性。这是事实,只是人们不太愿意听事实。
展示所谓个性,你本可以有多种方式:作文或阅读、竞赛或文艺、体育或手工、思想或价值观,其实,如果你们在这些方面一无所长,甚至你们对马云、马化腾、马斯克、马克思、马保国、马俊仁、马步芳的看法高度一致,那就最好不要在发型或服装方面打主意。尤其在这个大型的公开场合。
如果说古代的加冠象征着加上了成人之责任,那么今天的统一着装则意味着一种必要的约束。它与团队精神无关,也与协作意识无关。因为美好的团队精神一定以尊重为基,良好的协作意识一定与利益相关;它们都与服装陌路,更无因果之联。
我想起郭德纲写给十八岁儿子的信,那是郭式的成人礼,信中有对外界的无奈与无力,但更有自知或自励。学校围墙之外的世界比你更有个性。也许我想多了,事实往往是,进入职场之后,人们会无师自通地立刻成了没有个性或想法甚至没有灵魂的人。
我绝不希望集体打压个人,哪怕是以多数者的名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妨给他们一次选择着装的机会,即给他们一次成人的选择,看看他们是成人还是巨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