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满井游记》2004—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4个试题(省市按音序排列)
09(1);08(1);07(1);06(1);课堂教学实录(1)
1、2009·潜江市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 齐国之美丽者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3.文段理解。(5分)
(1)甲文写______景,以________ 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3分)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0.C(2分)
11.B(2分)
12.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或:柳树枝条好像在舒展又没有舒展开,柔软的柳梢在风中飘摇,麦苗像兽颈上的鬃毛,约有一寸来长。(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3.(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饮斗歌(意对即可。若只扣住“聚饮”或“赛歌”一个元素不得分)(3分。每空1分)
(2)答案示例:① 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 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2分。答出其中一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即可)
2、2008·常德市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8-22题(16分)。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18.(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19.A
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22.答案要点: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3、2007·南昌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0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10.解释文中加点词。(2分)
(1)土膏微润( ) (2)泉而茗者( )
11.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分)
13.这篇游记写初春的景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2分)
1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性格?(1分)
9.晶 晶 然 / 如 镜 之 新 开 /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2分,标出一处给1分)
10.⑴肥沃 ⑵煮茶喝(2分,每小题1分)
11.山峦被天晴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2分)
12.写出作者出游的欢快之情。(1分)
13.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新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略。(2分)
14.对自然的喜爱,对官场的厌倦,个性的张扬以及豪放不羁。(1分)
4、2006·荆州市
阅读选文 《山水画卷》,完成9-12题
山水画卷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9.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
A.之:如镜之新开 暮寝而思之
B.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
10.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
①负势竞上(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④于时冰皮始解(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急洏甚箭,猛浪若奔。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
B. 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
C. 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 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9.C
10.①竞:争 ②可:大约 ③若:像 ④于:在
11. ①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②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12. C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实录(名师)
师:如果说《小石潭记》以“小”为美,《岳阳楼记》以“大”为美,那么同学们认为《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呢?
(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生:以“淡”为美,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春意还不是很浓。
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江南的初春。北方的初春还更淡雅更含蓄一些。
【自评:此处点评引用了诗句,还算恰当。】
生:以“细”为美,作者写细节很到位。
师:细到了——请举一个原句回答
生:土膏微润
师:这四个字细在——
生:微
师:作者的观察和感受都非常细腻啊!为何是“微润”,而不是“湿润”?
生:冬天刚过,雨水还不是很多,空气有点儿湿润了,但还比较干燥。
师:好!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空气正在从干燥变为湿润。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满井游记中,知时节的好雨,还正在路上呢!北京距离“花重锦官城”应该还远。
【自评:学生的回答比较笼统,教师要有“不放弃”的精神,追问,再追问。落实到“微”字之后,学生才算真正走近了文本。】
生:以“初”为美。
师:我能够体味到你的意思,但是,“初”这个词语一般不单用,它一般和其它词语组合在一起用。你能够换一个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生:新。
师:好!非常聪明!
生:以“澈”为美。
师:“澈”也是不单用,我也能够体会你的感受,换一个词语,努力把“澈”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净。
师:好!春天是干干净净的春天,是清澈透明的春天。
【自评:学生的感悟有独到之处,但是表达上不准确。这里不适合大讲单音节多音节词的概念,教师稍作引导,帮助鼓励学生用“替换法”来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效果挺好的!】
(学生先后说出了很多答案,比如:乐、劲、媚、喜、繁、静、闲、痴、和、意、纯、醒、变……)
师:太多了,都很精辟,我们从任何一个词语探讨下去,都可能吃透文本。但现在同学们做个归纳,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么分类?
生: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体。比如“喜、痴、闲”等就比较抽象,而“静、媚、变”等就比较具体。
生:有的是从眼睛看到的,有的是由心灵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它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形”,注重的是景物的描绘,一类是“情”,注重的是感情的抒发,一类是“神”,注重的是神韵的领悟。
师:太有思想太有创意了。举出例子说说。
生:比如说“变”“媚”就是景物的描绘,“喜”、“乐”、“痴”就是情感的抒发,而“淡”、“和”就是神韵的领悟了。
师:你的分析已经涉及到了文学鉴赏的几个层次了,真好!看来,同学们对文字的感悟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走到文字深处。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让我很难忘。学生选择的词语一大黑板,如果直入“主题”,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深入分析讨论也可以。但总觉得这样委屈了大部分同学的“思想”。于是,临时加上了这样一个“分类”的训练。学生的回答让我叹为观止。这个教学细节,为进一步咀嚼文本打好了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比较满意!】
师:我看到同学们选择的词语中有两个是矛盾的,一个是“劲”,一个是“柔”,恰恰针锋相对啊!?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个词语更有道理?请两个作者先说说。
生:肯定是“柔”哟!证据很多。柔梢披风是柔,土膏微润是柔,鳞浪层层是柔,倩女靧面是柔,春天到了,一切都苏醒了,硬邦邦的多不美啊!
师:好像很有道理?你怎么反驳?
生:我说的这个“劲”不是硬邦邦的意思,而是有力量的意思。虽然表面看起来一切都是柔的,但你仔细感悟的话,就会感受到春天的力量。
师:“春天的力量”?有意思,请结合文本阐述。
生:比如“高柳夹堤”这一句,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一望空阔”也不是柔吧,还有,“脱笼之鹄”也很有力量。
师: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确实让人感觉到这天鹅是很有力量的。
生:冰皮虽然才“始”解,波色虽然只是“乍”明,但是我们可以想像春天的气息会越来越浓,春天的脚步会越来越近,越来越有力。
师:通过文字调动了想像,用想像去应证。看来,这是在用心在读书了。
生:还有悠然自得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都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
生:人也是这样,他们的穿着、出游方式都让人感觉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哦,看来,分歧就在于刚才吴语寒的分类,一个是感其形,一个是悟其神。请背诵一下朱自清的《春》的最后几个排比段。
(生背诵)
师:有什么启示?
生:春天给我们的感觉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是温柔的,又是刚强的,既是单纯的,又是成熟的。
师:既是柔的,又是劲的,关键是看你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去体会感悟了。
【自评:学生对文本的初感那么丰富多彩,教师如何选择呢?直接切入自己最有感觉的可不好,这是教师霸权。最好的办法是首先选择确实对学生有帮助的。所以,我选择了两个相悖的词语切入。临时想到用朱自清的《春》来应证,效果不错。】
师:我很欣赏一个同学所说的以“新”为美,举例子咀嚼咀嚼。
生:“于时冰皮始解”一句就表现出了新。
师:这叫笼统地说,不叫咀嚼,细细地品品。
生:冰皮才开始解冻,是新。波色才刚刚开始明亮,是新。
师:这些表面上就可以看出来,请深入下去,见文字表层没有的东西。
生:清澈见底——
师:为何这么清澈呢?
生:冰皮始解啊。(众笑)
师:为何“冰皮始解”水就清澈呢?
生:水在冰层底下沉淀了一个冬天,当然清澈了。
师:好,这就出味道了。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我们感觉到如——
生:镜之新开
师:光泽度如何?
生:晶晶然。
师:为什么是冷光呢?
生:因为天气还没有完全转暖,水温还比较低。
师:对了对了,这样对“新”的感悟就深了。用这个方法,咀嚼一下“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新”。
生:梳妆的是少女,当然是新的。
师:哦,还是美少女。比美少妇还清纯美丽的。上次学《济南的冬天》,同学们认为应该是美少妇作形象代表的。你看,这就是神韵的不同。
生:还是刚刚洗了脸梳了头的美少女,当然通身都是干净美丽的。
师:妆罢低眉问春天,你美还是我美?
生:“髻鬟始掠”也让我产生美好的联想。髻鬟是青春少女的发型,刚刚梳好,一定漂亮。
师:少女的头发一定是浓密的,发质一定是黝黑发亮的,一切都是青春的,一切都是健康的。这用来比喻为晴雪刚刚洗过的山峦,实在是太传神了,太有新奇感了。类似的句子我们还背过:山如眉峰聚——
生:水如眼波横——
师: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一样巧妙不是?不过趣味儿大不相同了。
【自评:为了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偶尔也需要“霸权”。教师对课堂的准确定位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凸现文本亮点。在众多的学生感悟中,我挑选了“新”字作进一步的研讨,是因为考虑到难度、覆盖面等等问题。学生的词语咀嚼往往流于浅薄,喜欢言必称“生动形象”,但其实还是“隔”的。追问,再追问,扩展再扩展,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生动形象”具体化。这个过程,就是咀嚼的过程吧。】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