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跟随诗人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沁园春.雪》描写了雄伟壮阔、妖娆美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人物。
《雨说》中,我们将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我们还将感受两首优美的田园诗——《蝈蝈与蛐蛐》和《夜》,去聆听大自然的歌声,欣赏美丽的夜景。
《星星变奏曲》为我们演奏了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渴求。
常识&背景
朗读视频
课文精讲
音乐欣赏
Flash动画
课后作业
沁园春 莽莽 素裹 妖
娆 稍逊 分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注音
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 妖饶
稍逊风骚 折腰 略输文采
解释
沁园春 莽莽 素裹
妖娆 稍逊 分外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qìn
ráo
hán
读一读:
mǎng
guǒ
xùn
fèn
shǔ
我们的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首词;
体会词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该篇诗作长达375句、近250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最长的抒情诗,堪称中国历史第一抒情长诗。?
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
先秦文学
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
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
四言诗
古代诗歌:
近体诗:
五言诗
古体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绝 五绝
七律 五律
宋朝
词: 长短句
唐朝
曲:
元朝:
现代诗歌:
散文诗
自由诗
押韵:
双数诗行的最末一个字,押大致相同的韵母
韵脚
节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分类
按体裁分
古体风(格律较宽)
近体诗(格律严整)
律诗(8句 绝句(4句)
按表达方式分
按作者分:
诗
{
从文学角度看,诗词曲都是属于诗歌。诗歌发展最高峰是唐朝。
{
{
{
{
现代诗
古诗
叙事诗(有完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抒情诗(用写景感怀等直接抒发感情
文人创作的诗
民歌
一、从表达方式角度分:
叙事诗 抒情诗 说理诗
二、从体裁的角度分:
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诗
七律八句七字
五律八句五字
七绝四句七字
五绝五句七字
唐
词
宋
曲
元
新诗
散文诗→接近散文
一意境美
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
的情感。
二音乐美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
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三语言美
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四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回
节奏———本来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则的强弱,长短现象。诗人则通过构成诗句的词的字数和字的声调来体现诗歌的节奏 ,使诗句出现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显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朗读诗要注意节奏,正确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情:轻松愉快 节奏:明快朗畅
激愤昂扬 急促有力
哀怨悲伤 低沉缓慢
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
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
2/2/1/2,2/2/2/1)
例:“床前/明月光”或“床前/明月/光”
“ 两个黄鹂/鸣翠柳”或“两个/黄鹂/鸣/翠柳”
韵
韵律——主要是指诗歌中的押韵规则和古典诗词
中的平仄格式。
1押韵,就是为了把音调和谐而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
字放在某些诗句的末尾,故又叫 “韵脚”。一般来说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押“ang”韵
2 平仄——是指声调,平声指阴平、阳平 ,仄声指
上声、去声、入声,诗歌的每两句往往是平声和仄
声相对,特别是绝句的三四句和律诗的三四句、五
六句。古诗一般以平声收尾。
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
诗歌:律诗
一、讲究押韵:双数诗行的最后
一个字押大致相同的韵。
例句: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cán
gān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就因此而得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沁园春,长调。分上下阙。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
这首词“沁园春”是什么?“雪”又是什么?
词牌名
间隔号
题目
二、讲究对仗、平仄
七律:八句话分四联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颔联 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相邻的两句字数相等、意思相对
词性相同
待到重阳曰 还来就菊花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沁园春.雪》是一首雪的赞歌,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
的画卷,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斗争的颂歌。
领袖风采
诵读训练
诗歌朗读应注意些什么?
结合书下注释边理解边注意处理好每句的朗读技巧,朗读课文。
朗读
诵读训练
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
以前三句为例分析诗歌的朗读技巧。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1、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三句总写北国的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抒发了词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领起的内容有那些?指出哪是静景,哪是动景。为什么这样写?
——由“望”字领起,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内容包括: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舞”“驰”两个动词以动写静,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
显示诗人高大,顶天立地的形象。
“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如此之广阔,正与前文“千里,万里”相照应,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望”字是何意,显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发挥你的想象力,说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的美景,说明什么?
降雪冰冻地区之广
万里雪飘
惟余莽莽
千里冰封
顿失滔滔
变化之快 寒威之烈
修辞:
对偶 夸张
对偶 比喻
4、上阕末尾三句诗是写的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上阕
千里万里
冰封雪飘
长城--惟余
大河--顿失
山--舞—银
原--驰—蜡
静态
动态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总
分
实
虚
(抒情)
(描写)
须
望
降雪冰冻地区之广
寒冷程度之烈
对偶夸张
对偶比喻
比喻拟人
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十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互文
词文简析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哪些英雄为之折腰?他们有何共性?作者用哪个字引出对他们的评价?理解、品味这个字的丰富含义。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竞”字好在哪里?
“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
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
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恣态。
惜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
7、读完下面几句,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第二、委婉批评
第三、时代阶级局限性
第四、后来者居上
一,“惜”中含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杨思
汗等人的功绩,而且是无数英雄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
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贡
献。
二:“惜”批评了这些英雄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
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化
欠缺。
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并不苛求前人,这些
英雄的不足之处,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
四:“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气概,自信无产阶级领袖和革
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8、谁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此三句表明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对人民力量的信任.
作者坚信,今朝的风流人物必将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下阕
江山多娇
英雄折腰
秦皇汉武
略输
稍逊
只识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陪衬)
过渡
评史
颂今
评论历史人物,赞美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议论、抒情)
人生感悟
学领袖精神
做时代骄子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
练习题一: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
人感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练习题二:
此三句表明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对人民力量的信任.
作者坚信,今朝的风流人物必将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练习题三:
两首诗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先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
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
军的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
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
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与前者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