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测试】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随堂测试卷
(4.2)扬州慢
1.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 )
2.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
3.“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4.“淳熙”是南宋皇帝的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
5.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以及向往田园的归隐之情。( )
2.默写。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一片荒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杜牧诗境中所写的扬州的富盛反衬扬州如今的冷寂与荒凉。
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战乱之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人们对战争的厌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以有声反衬无声,渲染了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杜牧重到扬州也一定会为扬州的变化感到吃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表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词人此时悲怆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注】。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寒食: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
虚实结合能较好地表达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描绘了一种美好的情景: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词人乘着小舟荡漾在荷花丛里,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
B.连绵成片的荷塘中人迹罕至,满目只有荷叶与荷花,“水佩风裳”本指美人的衣饰,此处喻指荷叶与荷花。
C.天色渐晚,诗人不忍心离去,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还有“高柳”“老鱼”在挽留自己,表达出词人的深切眷恋之情。
D.下阕前三句承上启下,表明在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只有荷花还留在原地。词人巧用比喻,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
2.本词上阕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两句广受称赞,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沁园春·三荣横溪阁小宴①
陆游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②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③。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④,知我归心。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于淳熙二年在荣州任知事时所作。②竹枝:《竹枝词》,一种四川民歌。③骎骎:马疾行的样子。④灞桥烟柳: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词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描写了蜀中春光明媚,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B.上阕结尾写词人凭栏观眼前山河未变,而生岁月流逝之感。
C.下阕“漫一事无成霜鬓侵”句喟叹自己功业未成而此身已老。
D.下阕“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达思念无法传递给亲人的遗憾。
2.本词中有“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而下面这首《杂诗》中有“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请比较两个“归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杂诗
【西晋】王讚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①,靡靡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③。
昔往仓庚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胡宁:为何。分析:分离。②靡靡:迟迟。③商参: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此出彼没,永不相见。④师涓:先秦时代的著名乐师。
6.微写作。
请把下面这首词的上阕改写成微戏剧,以“长亭送别”作为第一幕的话题。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不少于200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2.√;3.√;4.×;5.×
解析: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言厌兵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5.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答案:上片实写,下片虚写。上片实写今日所见春色所感岑寂,下片想象明日寒食之游和梨花落尽、飞燕寻春之景,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惆怅和感伤。
解析:题干指出了答题的角度,根据词的内容可知,上片是实景,下片“明朝”是想象之景。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别概括。最后结合序言中的“客居”“以纾客怀”等分析词中表达的情感即可。
4.答案:1.D
2.①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香气仿佛飞入了词人的“诗句”,用语新奇。②手法巧妙:“嫣然”照应前面之“玉容”,暗含拟人,将美人嫣然微笑的动作赋予荷花;荷花于风“吹”、雨“洒”中的“摇动”,又与“冷香”在视觉和嗅觉上相通;“飞”字巧用比拟,化静为动。
解析:1.“词人巧用比喻”说法有误,“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是拟人。
2.这是一道炼句题,可以从构思、手法、用词等角度进行赏析。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从构思上看,词人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清香飞入了自己的诗句。从手法上看,“嫣然摇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美人嫣然微笑,轻摇倩影的动作赋予荷花。另外,“嫣然摇动”是视觉,“冷香”是嗅觉。“飞”字巧用比拟,写荷花的幽幽冷香仿佛飞入了词人所写的赞美荷花的诗句。
5.答案:1.D
2.本词中的“归心”,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有收复失地的决心,而这份“归心”只有“灞桥烟柳”懂得,表达了词人对现状的忧虑和愤懑。
《杂诗》中的“归心”侧重于表现戍边将士的思归之心,诗人借“边马”的归心,写戍边将士的乡愁,讽刺了朝廷对戍边将士的漠视。
解析:1.“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达的是对收复失地的志向无法实现的遗憾。
2.分析本词中的“归心”要知人论世,结合词中的“哀怨”“一事无成”“凄凉”以及相关注释等分析其具体内涵。分析《杂诗》中的“归心”则要联系诗歌内容,前两句诗是说北风吹动秋草,使边塞战马产生想要回家的心思。整首诗用明媚春景反衬戍边将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由此可得出其“归心”的内涵。
6.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要联系学过的戏剧,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主要描述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也可以像《雷雨》那样,在开场用景物描写奠定基调。改写上阕要重点突出“别”字,可以描绘“别”时的景物,也可以描写“别”时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