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9 09: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冈市2020年秋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2021年1月22日上午8:00~9:3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第I卷45分,第II卷55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请将第I卷和第II卷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多次出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等类似观点。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礼崩乐坏宗法观念受到挑战B.早期朴素民主思想的萌发
C.社会转型推动天人观念转变D.儒家思想受统治者的重视
2.汉初,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言文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这一做法
A.阻碍了国家人才的选拔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D.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
3.魏晋时期,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这一现象
A.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B.是佛教道教渐趋本土化的表现
C.为“三教并行”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是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在思想上的反映
4.“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
那堪绕帐作旌旗”。下列各项与这首诗“主题”关联度最高的一幅是
5.明清之际,黄宗羲主张土地公有,平均“授田”;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故平天下者
均天下而已”;颜元主张“亟夺富民田”。这些主张
A.代表了农民革命的理想B.具有超越封建藩篱的特点
C.与“工商皆本”互为表里D.已冲破了儒家思想的限制
6.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出版后,国内大多数人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而到19世纪末,《海国图志》作为公私学校的考课题目。这一变化反映了
A.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西学东渐的新变化
C.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思想层面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
7.晚清时期,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时,只选择了原著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并对原著加以增减、改造,将赫胥黎的“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发展为“进化是生
物界和人类社会共通的客观规律”。他这样旨在
A.传播“中体西用”的思想B.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C.推动救亡图存的新发展D.为反清革命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一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B.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C.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D.建国初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9.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
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这一变化反映出
A.“双百方针”的提出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一五计划”的实施D.外交实践的客观需要
10.苏格拉底曾说:“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西塞罗说:
“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苏格拉底重视对“人”的思考旨在
A.批判雅典的民主政治B.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C.注重公民意识的发掘D.提倡自我反思和成长
11.15世纪,佛罗伦萨地区的学者们谴责无规则的建筑,将此类建筑称为“哥特式”(“野蛮
的”),他们提倡建筑的最大荣耀在于为城市提供实用之需与现实之美,认为数学是它存在
的基础和“道德”的源泉。这表明
A.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受到关注B.宗教改革日益影响建筑风格
C.近代建筑学始于数学的发展D.实用主义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12.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
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13.19世纪的前半期,“人民学会了质疑当权者。人民是政府的首要目的。权利现在从公民向
上流至他们委任和选举的代表。······他们(代表)知道公共意向的重要性”。与此相符合的
理论是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C.自由平等D.民主共和
14.读下图,
图画中英国首相威廉格拉斯顿(19世纪后半期曾任英国首相)坐在一辆公共马车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绘画风格受印象画派的影响B.反映了科技进步不断缓和社会矛盾
C.折射出平等观念的逐步扩展D.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
15.某一时期的学者认为,“推翻封建统治之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
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
他们的意料之外。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艺术流派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民族主义D.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演变发生,到战国时已不再有阶级意义的贵族与平民之分,原先介在贵族与平民两阶级中的士乃脱颖而出,终成一新的流品。战国的士常周游天下,或游学,或游仕,当时称之谓游士,钱先生谓“即是说他们是流动的智识分子”。战国平民学者意气昂扬豪放、进退自如的社会政治学术活动,充分表现了“士”之有丰富内涵的“流动性”和自由精神。
——摘编自罗义俊《论士与中国传统文化-钱穆的中国知识分子观(古代篇)》
材料二北宋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得意的时代······宋代士大夫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士大夫的自我意识非常突出,他们一般不是用凝固的世界观去看待传统的文化,而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放在宋代的特定社会历史过程中去透视与理解。······北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下能够保持这么一种良好的政治局面,确确实实跟其士大夫群体那种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有关。······苏轼说得好:士大夫当“砥名节,正色立朝,不务雷同,以固禄位,非独人臣之私义,乃天下国家所恃以安也”,范仲淹则“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后来被称做“殿上虎”的刘世安“其面折廷争”,以身任责,体现了北宋士大夫“大厉名节”的精神气概和人格特征,它是北宋士大夫主体意识的灵魂。
——摘编自吕变庭《北宋士大夫的人格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阶层
是如何推动时代转型的?(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士大夫精神领域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影
响。(7分)
17.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沿革
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表(1876年)
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京师同文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开展,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京师同文馆的变化,说明晚清以来社会出现的新现象。(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
材料二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使劳动综合育
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强调劳动对五育的促进功能,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教育全属性的机制,对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肯定。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劳动教育地位的变化,并简评其影响。(6分)
19.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12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解。(12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黄冈市2021年元月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答案:C “人道迩,非所及也”、“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反映了主张人事与天道分开,力求脱离天的羁绊。
2.答案:B 从材料中“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反映出曹参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汉初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3.答案: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魏晋玄学是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符。
4.答案:C 材料中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经济的交往,《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 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5.答案:B 材料反映黄宗羲等人关注土地问题,主张土地公有,具有超越封建藩篱的特点。A、D两项与史实不相;C项材料未体现。
6.答案:D 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逐渐受到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与这一时期向西方学期不断深入有关。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符。
7.答案: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过程中有所删减,这和严复所处的时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呼唤有关。A、D两项与史实不相。
8.答案:C 《新民主主义》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
9.答案:D 由材料可知,1956年前后,中国外语的学习由俄语一枝独秀到多种语言的学习,说明中国与英语国家及其他语种的国家逐渐有了交往,适应了外交的客观需要。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
10.答案:B 苏格拉底重视对“人”的思考旨在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
11.答案:A 注意材料中 “15世纪”,可知这一时期佛罗伦萨地区建筑风格变化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反映出人文主义精神。
12.答案:A 材料反映出各种文化消费增多,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13.答案:B 从材料中的“人民是政府的首要目的”、“他们委任和选举代表”可知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14.答案:C 漫画反映了英国首相和民众共坐辆马车,折射出平等观念的扩张。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
15.答案:A 材料表明学者们认为推翻封建统治后,理想和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反差,由此产生了浪漫主义。
16. (1)特点:流动性;自由精神。(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活动:主持变法,推动诸侯国富国强兵;四处游历,参与筹划、指挥
兼并战争;兴办私学,推动学术下移。(5分,答出任意一点3
分,任意两点5分)
(2)新气象: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2分。答出任
意一点即可)
影 响:有利于维护北宋的统治;推动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中
华文明的内涵。(5分,答出任意一点3分,任意两点5分)
17.(1)(7分)
主题:主题明确,紧扣晚清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2分)
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
逻辑不够清晰;(1-2分)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
清晰;(2-3分)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4-5
分)
(2)(8分)示例答案:
1862 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反映了清政府“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尝试,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以习洋文、练习译书为主,反映出这一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打交道日益增多;从1876年,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可以用看出这一时期清政府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同时开设“万国公法”说明清政府注意到西方的制度;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说明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京师同文馆被保留下来,同时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仍在继续。(8分,答出任意一点3分,两点6分,3点8分,其他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18. (1)原因:打破特权教育的需要;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的发展;西方教育思
想的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民国政府立法的推动。(8
分。答出任意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四点得8分。)(2)变化:劳动教育由培养国民基本公德到成为教育方针的中心内容,地位
明显上升。(2分)
影响:有利于扭转歧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和吃苦
耐劳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利于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4分。答出任意一点2分,
任意两点4分。)
19. (12分)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对马克思观点的进行论述。(2分)
②结合伏尔泰、亚当斯密、狄更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他们的主要主张
(或成就)是如何体现马克思的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论述的。(6
分)
③总结。(2分)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