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课文,揣摩其语言和行文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注重学习其中的驳论方法,掌握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究,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之前我们学过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二)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三)题目解说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文题目的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四)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3、作者为什么说“哲学使人孤独”?
因为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驱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4、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5、根据文章内容,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别人,并在同类遭受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然的憎恶的一种情感。这种怜悯心是人们写生俱来的。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情感相互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6、“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7、《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的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写作特点
(1)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果;而实际上,自然人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事物,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善。作者这样分析,等于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2)以事实来反驳。
文章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例: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文章通过类比,说你们那个了人天生具有怜悯的禀性。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尔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例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资料拓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完成课后训练
2.《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课后训练】
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20年7月10日,①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②港珠澳大桥5G通信网络建设圆满完成。③目前港珠澳大桥上共设有24个5G基站,④桥上5G网络平均速率超过600M/S以上。⑤5G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⑥5G网络全覆盖将为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⑦并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⑧在开启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索新阶段的同时,⑨为相同类型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2.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
3.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简述中国传统儒学的演变历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字。
4.阅读下面的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例如: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知县对两个妇人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大堂上,两个妇人就动手拉了起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甲妇人开始时还使劲儿,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儿了。而乙妇人则拿出吃奶的劲儿,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儿的甲妇人说:“她是真正的母亲。”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每部分不超过20个字)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①删除“根据”或“称”;④将“超过”改为“达到”或删除“以上”;⑤将“缓解”改为“解决”;⑦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①句式杂糅,应删除“根据”或“称”。④不合逻辑,应将“超过”改为“达到”或删除“以上”。⑤搭配不当,应将“缓解”改为“解决”。⑦缺少与“融入”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
2.答案:反方: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观点要明确,其次要针对正方辩词进行反驳。正方的观点是“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并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反驳理由。那么,反方的观点就应该是“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阐述理由即可。
3.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荀孟进一步发展,标志着儒学的创立和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表明儒学发展到了理学新阶段;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异端”思想和顾黄王的“经世致用”思想,代表着儒学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解析:本示意图的叙述主体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演变”,可从时代、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成果、该阶段所代表的意义或呈现的特点几部分入手进行叙述,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荀子、孟子继承并发展儒学,标志着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其他阶段按照这种方法依次叙述即可。
4.答案:大前提:凡是亲生母亲都怕伤害自己的孩子。
小前提:甲妇人怕拉伤孩子。
结论:所以甲妇人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解析:该题要求学生以三段论的推理方法来论证知县断案的推理过程。县官推断不使劲儿的妇人是母亲,是因为凡是亲生母亲都怕伤害自己的孩子。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课件命名中前缀数字编码说明:
2.2.1.1.1.1
第一个数字:标识系列,必修为1,选择性必修为2
第二个数字:标识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1,中册为2,下册为3
第三个数字:标识单元,第一单元为1,第二单元为2
第四个数字:标识课节,第一课为1,第二课为2
第五个数字:标识文章,某课第一篇文章为1,第二篇文章为2
第六个数字:标识课时,某篇文章第一课时为1,第二课时为2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课文,揣摩其语言和行文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注重学习其中的驳论方法,掌握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究,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
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神。
【导入新课】
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之前我们学过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作者介绍】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题解】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文题目的意思是: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任务:
1.本文写了几部分内容?分清层次
2.每部分的主要是什么?简要概括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思考问题: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哲学使人孤独”?
4、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5、根据文章内容,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6、“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7、《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各组代表发言,取长补短
教师反馈指导,明确答案
1、《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2、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3、作者为什么说“哲学使人孤独”?
因为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驱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4、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5、根据文章内容,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别人,并在同类遭受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然的憎恶的一种情感。这种怜悯心是人们写生俱来的。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情感相互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6、“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7、《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品读课文·中心思想】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独立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的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品读课文·写作特点】
(1)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果;而实际上,自然人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事物,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善。作者这样分析,等于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2)以事实来反驳。
文章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例: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文章通过类比,说你们那个了人天生具有怜悯的禀性。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尔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例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课时总结】
《怜悯是人的天性》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课时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
2.《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