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运用题的备考
每年的高考题都有一块“试验田”——语言运用题,一年一变,年年新鲜,令备考者不知所措,更令考生头疼不已,而09年的图表题(22题)令13万考生得零分,更令高三学生如坠冰窟。更有考生作最坏打算,考试时间紧急时,或在作文未完成前,放弃其中一题甚至全部,优先考虑其他题目,到考试终了,直接失去6分至12分。语言运用题已成为部分学生的“鸡肋”,而笔者经历几场“试验”后,有了一些教训,也作了一些尝试,正想方设法把它变为“鸡腿”。
一、调整心态,不弃一题
从多次月考的情况来看,不少同学因时间不够,放弃了一题语言运用题, 甚至全部放弃。这是不当的,老师应强调绝不放弃一道语言运用题,同时在平常的考试中一定要培养沉着应对语言创新题的心理素质,提醒学生在高考中碰上没有训练过的题型,不能一下子就乱了方寸,而应冷静分析,从容答题。只要考生认真调动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能力积累,就能正确解答题目,得到相应分数。
1. 转变观念。
首先,任何一道题目都不能放弃。有些学生认为语言运用题得分率很低,即使作了也得不了几分,而且吃力不讨好,又浪费了时间,影响后面的写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放弃,将直接失去6分至12分,这是2-4题选择题的分值,换句话说,相当于2-4题选择题没做,这是多么可惜,走出考场一定会痛心不已。而且只要去做了,还是可以得一些分的,总比空白好许多。不放弃一道题目的想法必须深入学生心里,让它根深蒂固。
其次,语言运用题也有方法。有些学生认为语言运用题如天上云彩,难以捉摸,解题方法不太实用。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粤教版的教材就安排了一些有关语言运用的理论文章,提醒学生了解此类题目的相当知识。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极其重要的,需要仔细阅读、认真领会、反复练习。可有的同学认为这些内容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这些都是虚的,远不如做几个专项练习有效,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思想。考生要真正夯实基础,需要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和要求去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再次,语言运用题并不是一味求新。有些学生一碰到自己没见过的题目就举手投降,其实大可“顽抗到底”。在高考语言运用题中,仍然是以传统题为主,并且,前一年的创新题,在以后也成了传统题,高考语言运用创新题并非“天外来客”,它们出现在语言运用与学生生活的结合部,出现在语言运用与考试说明的结合部,往往在该年高考前已现端倪。因而在应对语言运用创新题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传统题。其实不管语言运用题怎么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要狠抓教材落实,狠抓考点落实,在教学中引进生活的活水,引导学生生活,关注人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多变的语言运用题。
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题: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文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这道题是写致谢词,这类题目并不新鲜,平时我们也写过串台词,开场白等,所以,只要我们在专题复习时,把握此类题型的方法归纳,得分是不成问题的。这也给学生一颗定心丸。实际上,图表题近三年都有涉及,又如2007年的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2008年剪纸画图、2009年的图表转换题,语言运用题有延续性,同中求异。所以考生应调整心态,不放弃、不畏难、不偏新。而教师在备考时也要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态,不能只备考点知识,忽略学生的答题心理。
2. 适应新题。即使遇到新题,也应镇定下来,想方设法,写好答案。考前,可把握新题型推出的规律,新题型往往孕育于《考试大纲》和往年的高考题中。因此“考纲”与高考题是我们备考的根本。事实证明,高考语言运用创新题型往往在平常的考试中出现。备考时可分工负责,精心选题,不用重复题,不选怪异题,与时俱进,随新而变,收集广东各地题目,挑选最新的编入套题中。特别注重这一类考题,它既强调语文知识和语言实践的重要性,又引导学生提高品德素养,关注社会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恰当处理学习与生活、书本与人生、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凸现出深刻的人文意义。老师把握时代脉搏,学生适应新颖题目,对语言运用创新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新题型相对旧题型往往是在继承中的发展,就应仔细审题,既要明白继承之点,更要明白出“新”之处。这样,就可能避开命题人为拉开区分度而设置的“陷阱”。
2009年高考语用题是一道令09年考生痛心不已的题目,全省有13万人一分未得,个人认为,原因不是读图能力差,而是表达能力有限,或是没注意表达的要求。图表题也不是很新的题目,但它有新意,就在于给出一段文字,限定要求,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完成,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己表述。教师备考时,可适当的结合常题进行拓展,或让学生适当改变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自编新题,适应新题。
二、展示答案,增强自信
1.答题示例,选用课文
教师备考时,应有意识地选用课文内容分析或答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想到相关的课文,也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对相应的题目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如复习修辞时,涉及到以下三种修辞,都可选用课文:
比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是《白洋淀》中的句子。
博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荷塘月色》中的句子。
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这是《药》中的句子。
2.多人回答,活跃气氛
高三复习的确挺闷的,所以老师更应想办法放松心情,活跃气氛。其中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多让学生参与,不让学生作听众、观众,而让学生作演员,而且演员由老师一人变为多人,更有新鲜感,也有意料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师生默契,笑声不断,效果显著。例如在复习修辞中的博喻时,我要求学生自己仿《荷塘月色》造句,结果学生有“惊人之作”: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这只四不像,既像鹿,又像马,又像牛,又像驴。”另一位同学也不甘示弱,在黑板上写“天上的云,有时像羊,有时像马,有时像狗,有时像猫,千变万化,好看极了。”看到这样的句子,全班同学笑成一团,老师也忍不住大笑,课堂气氛那是相当地好!而接下来针对这两个句子的分析也让学生印象深刻,相关知识也容易记忆。
3.常上讲台,敢于表达
教师站上讲台,心理平静,表达顺畅,而这也是长期站在讲台训练得来的。所以让学生多上讲台,同样可以锻炼学生,增大胆量,敢于表达,慢慢地也有表达的欲望,这比只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更好。所以讲台不是教师独占的,而应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站过的。
例: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09年江苏卷)
答:生命 , , 。
自然 , , 。
我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写答案,学生照常的抢着上来,下面是我选择的三个学生的答案:
①生命是任凭海浪吹打的海燕,生命是奔腾不息的河流,生命是永往直前的雄鹰。
②自然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自然是一位慷慨的给予者,自然是一位无情的摧毁者。
③生命如阳光般耀眼,生命如玻璃般易碎,生命如钻石般高贵。
④自然是柔和的微风,自然是凶猛的狂风,自然是莫测的天气。
⑤生命是昙花的一现,生命是小草的坚强,生命是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⑥自然是外表温存的怪兽,自然是捧着毒酒的美女,自然是拿着潘多拉盒子的天使。
以上的答案并不是最佳的,却是学生主动书写的,而且也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只有让学生多上讲台表达,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才能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组词造句,写出答案。平时表达次数多了,对这类题目也自然就熟悉了。
三、留心生活,学用结合
除加强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复习和综合训练外,还要密切联系日常现实生活,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留意教室、校园、街道、公园、广场、影剧院等社会公共场所的标语、口号、广告、招牌、匾额、警示语等,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夯实语言功底。部分新题型呈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2007年高考就设置了一道对粤剧的一则介绍文字的信息筛选题,要求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一段文字。
粤剧可能是我们天天听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分析过去,是为了把握现在,推知未来。语文教师应由高考前的诸多试题中,捕捉到有效信息,并渗入课堂中。所以我们平时应注重阅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广泛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平时多注意大人们的言行,特别是在一些交际活动时,如婚礼、生日宴会、看望病人、大型集会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最密切,要在生活中学语文,比如语言表达得体、广告词、应用文之类的考题,就是取材于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具备了学语文的良好素质。这是语文与其它科目的不同之处,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读写听说结合,多管齐下。要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与阅读、写作和听说训练密切联系起来,从一切书籍报刊、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中,从自己和同学的习作中,去“横挑鼻子竖挑眼”,发现问题,现身说法。这样,既可以充实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水平。有比较多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但表达能力弱,这与老师不给他们创造机会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读的多了,背的多了,听的多了,说的多了,不仅为阅读、写作打下了基础,为仿句造句开拓了思路,增强了语感,提高了整个语言运用的能力,也让自己树立了自信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在交际中,在很多场合,能言语自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觉得生活也阳光起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四、掌握特点,提高速度
语用题有很多题型,我们复习时点面结合,多元并重,多位一体,全面提高,决不能搞单打一。进行“点”的强化,巩固“面”的根基;根据“面”的缺陷,确定“点”的方向,同时,查找缺漏,迅速关注,跟踪弥补。每一种题型都落实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体,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侧重一些情境题。特别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和语体。熟练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是答好语用题的基础。 考生应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以便考试中能灵活运用。语言运用题有一部分是应用文的写作,如:广告词、评论、编者按等等。高三学生在学习时,要对这些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语言运用题也有一部分是句式的改写、仿写等,要掌握这些题型的答法。正所谓“咬定方法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
只有根基深的大树,才不怕变化大的天气。同样,我们有了坚实的基础、灵活的方法、稳定的心态,也不惧多变的语用题。于不变中观乱者,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