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第 6 课时 数的运算(3)
教学内容
教材第 78页第9,10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灵活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和应用。
突破方法 通过数学活动,讨论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
难点 通过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联系实际,举例练习。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学生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复习回顾了四则运算,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在刚结束的校运会中,六(1)班总共拿了35枚奖牌,其中金牌占false,铜牌是银牌的false,则六(1)班拿了金牌、银牌、铜牌各多少枚?
学生自由思考,教师指名学生讲述解题思路。
学生:因为总共有35枚奖牌,金牌占false,那么金牌数=35×false=7(枚),铜牌+银牌=35-7=28(枚)。又因为铜牌是银牌的false,那么银牌数=28÷(1+false)=21(枚),铜牌数=28-21=7(枚),所以金、银、铜牌分别是7枚、21枚、7枚。
教师:非常好,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学生:可以先将金、银、铜牌的枚数设为三个未知数a,b,c。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法:
a+b+c=35 a÷35=false a=7
c=false b+c=35-7=28 b+false=28 b=21 c=7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解题方法,先自己消化一下,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学生自由思考。
探究体验,维持兴趣
1. 教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计算去解决的,你们谁知道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哪些主要的步骤吗?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看清题意,找到有利信息进行解答。
教师总结: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弄清楚问题和已有的信息;其次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最后一步就是检验结果,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道题。
2. 课件出示:六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多交false。两个班共交了多少件作品?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1)教师指导:首先我们从题干中找到已知信息:①六(1)班上交32件;②六(2)班比六(1)班多交false。
其次我们就要明白数量关系:因为六(2)班比六(1)班多交false,我们就可以得到六(2)班交的作品数:32+32×false=40(件)。
题目要求的是:两个班共交了多少件作品?
我们已经知道了六(1)班、六(2)班分别交的作品数,所以两个班共交的作品数就是:32+40=72(件)。
教师: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适时给予点拨。
(2)教师指导:这道题我们也可以通过画图的形式解答,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通过已知信息,可以作图如下:
根据图,我们先求出六(2)班比六(1)班多交的false,是:32×false=8(件)。
所以六(2)班比六(1)班多交8件,那么六(2)班的作品数是:8+32=40(件)。
所以两个班共交了:32+40=72(件)。
巩固练习,兴趣体验
1. 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完成,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 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导:总路程不变,求出实际速度与计划速度,再求两者之差即可。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重视策略和思路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第二次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引入“直观线段图”,初步体会“画图”的策略,用画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在反思、交流、对比的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首先是学生独立尝试的过程。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数量关系、解题经验和直观线段图,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理清思路、提升认识。交流时,我紧紧围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等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步体会从问题入手逆推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