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方”、“如”、“与”等的意义及用法。
四、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及虚词的识记;
了解子路等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志向,从中体会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一、如何准确地翻译课文。
二、如何准确地把握文意。
【学习策略】
策略一:资料卡片积累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把要查找的事项布置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提高其积极性。)
资料1:孔子及《论语》
范例: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过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孔子教育学生,以培养品德、陶冶性情为重点,鼓励他们去担当重任,从而形成了对社会颇有影响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对什么人,都应当给予教育),他认为,不分贵族和平民,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孔子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思想体系是维护旧制度、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因而,他的思想经过后代的补充改造,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哲学,因此,《论语》是研究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共有二十篇,每篇都以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论语》的文体是纯粹的语录体,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
章节简短,是《论语》的特点之一。一件事情,一段谈话,自成章节,章节之间互不相连,更没有长篇的记叙和议论。语言精练、含蓄、生动,是《论语》的又一特点。话虽不多,却极富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论语》给后人留下许多内容丰富深刻,而又高度概括的精辟的格言警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严寒了,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枯萎的。意思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行为正派,无需下命令,别人就会去做;自身行为不正派,即使下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意思是强调发布命令者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懒惰松懈。意思是既要思,又要学,强调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等等。《论语》还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的记叙中刻画人物,三五个字,十来个字,就使人物性格跃然于纸上,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颜渊、子路、冉有等人物,以及孔子本人,在《论语》中都有多处精彩的描写。
资料2:预习课文:翻译课文
提示:运用注译评析法翻译课文:
所谓“注译评析法”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候,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重点。只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注译评析法”就是指在学习文言文时,先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对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解释、翻译,将重要的语言现象指出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全文从内容、思路、写法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的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透彻的理解的目的。
例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zēnɡ
xī):姓曾,名点。冉(rǎn)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wú):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
小结: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资料3:
思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人各有怎样的理想?体现出他们怎样不同的性格?
孔子如何对待他们的回答?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及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环节1:导语】
打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能在笑谈中潜移默化地表达出他的政治主张,这不得不说是其高明之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最好的范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弟子“言志”的一段谈话。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这是一篇既有一定的思想性,又写得十分生动的文章。
【环节2:读文:】
一、师生听朗读课文录音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毋吾以也wú
千乘之国shèng
摄乎大国shè
饥馑j
ǐ
n
哂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端章甫fǔ
小相
xiàng
铿尔kēng
莫春者mù
冠者guàn
浴乎沂
yí
舞雩yú
喟然kuì
由也/为之
;
求也/为之
;
赤也/为之小
【环节3:翻译课文】
(方法:学生对预习的“资料1和2”进行展示,可以学生间进行补充纠错,也可以教师进行校正和归纳总结)
资料1:关于孔子及《论语》(略)
资料2:翻译课文
第一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zēnɡ
xī):姓曾,名点。冉(rǎn)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wú):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
小结:
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了。平时在家时你们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些什么呢?”
第二段: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率:轻率、粗疏,形容词。尔: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率尔:轻率匆忙地。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对:回答。乘(shènɡ):辆,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上千辆。摄:夹。乎:用法同“于”,在。加:加上、施加。之:它,代词,指“千乘之国”。师旅:古代军队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军队。以:用,介词。加之以师旅:用军队来侵略它。因:继续。之:它,代词,指“师旅”。因之:继续它的,意思是紧跟着军队而来的。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饥馑:泛指灾荒、荒年。由:子路的名字。也:句中的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以引起或突出下文。为(wéi):治理,动词。之:它,代词,借“千乘之国”。比(bǐ)及:等到。比,等到;及,至、到。使:使得。有勇:有勇气,意思是勇敢善战。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兼语“之”(“使”的宾语,“有”的主语),应当是“可使之有勇”,能让他们勇敢善战。且:并且,连词。知:懂得。方:道义的方向,指为人的道理。夫子:古代学生称老师为“夫子”。哂(shěn):微笑。之: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哂之:微微一笑,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子路言志,提出了“三年”治理好一个处境极艰难的“千乘之国”,孔子一笑了之]
小结:
子路言志时“率尔而对”,孔子不以为然。
[译文]
子路轻率而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别的国家动用军队侵略它,紧接着又闹灾荒;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第三段: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求:冉有的名字。“求,尔何如”句前面省略了“子曰”。何如:即如何,古汉语中的惯用格式。“对曰”前面省略了“求”。方:古汉语称面积的用语,可译为“纵横”、“方圆”。如:或者,连词。六七十、五六十:说的是面积的里数。足:使富足。足民:使人民富足。如: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礼乐:礼和乐的合称,礼乐教化,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以及行为道德规范。以:用法同“而”,连词。俟:等待。君子:贤能的人。冉有言志,态度谦虚,他表示: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用三年时间使它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自己是无能为力了]
小结:冉有言志的态度比子路谦虚谨慎,孔子听了,不置可否。
[译文]
孔子问道:“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一个小国,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可以使得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只能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了。”
第四段: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公西华的名字。能:能够,助动词,它的后面省略了动词“为”,应当说:非曰能为之。之:它,代词,指上文说的治理国家之类的大事。愿:愿意。焉:它,代词,指下文说的做小相的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指祭祀祖先的事。如:或者,连词。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古代用布做的礼帽。这里用作动词,戴着礼帽。为(wéi):动词,做。小相:祭祀时,或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句尾语气助词。愿学,愿为小相,都是自谦的说法。公西华言志,态度更加谨慎]
小结:比起前两个人的态度,公西华更加谨慎,他只表示,愿意学着去做“小相”的事。孔子听了,没有表示态度。
[译文]
孔子问道:“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好什么事情,但愿意学着去做。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或者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第五段: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点:曾皙的名字,鼓:弹奏,动词。瑟:一种弦乐器。希:同“稀”,稀疏、稀少,这里是说弹瑟的声音稀少了,已经接近尾声。铿:象声词,这里是指鼓瑟最后一下拨弦的声音。尔:用在象声词后面的助词,和“率尔”的“尔”的用法相同。铿尔:铿的一声。舍(shě):同“捨”,放下。作:站起来。异:不同。乎:介词,用法同“于”,跟他们。三子者:三个人。撰:名词,才能。异乎三子之撰:跟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乎三子者之撰”介宾词组作状语,用在中心词的后面。伤:伤害。何伤乎:即伤何乎,伤害了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亦:副词,只是,只不过是。言:动词,谈谈、说说。其:代词,自己的。曾皙态度恭谨谦逊,孔子启发他打消顾虑,“言其志”]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莫:同“暮”,晚,时间将尽。暮春:晚春,农历三月,春季将尽。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的后面,相当于“……的时候”。春服:指夹衣、单衫一类春天的衣服。既:副词,已经。成:定。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冠者: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的礼节,故称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为“冠者”。童子: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浴: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在。沂(yí):水名,沂水河。浴乎沂:介宾词组“乎沂”作状语,用在动词“浴”的后面。风:动词,吹风。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风乎舞雩:介宾词组“乎舞雩”作状语,用在动词“风”的后面。咏:动词,唱歌。归:返回、回家。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喟(kuì):叹息。然:助词,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同、赞许。曾皙用优美的言辞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的春游图,暗示了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志向,孔子表示赞许]
小结:孔子明确表示赞同曾皙的志向。
[译文]
孔子问道:“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已经稀疏,接近尾声了,终于,铿的一声,结束了。他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我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位青少年,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第六段: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夫(fú):代词,那。言:名词,话、言语、言论。何如:怎么样,同前面几个“何如”的用法。也已矣:也、已、矣均为语气助词,三个连用,加强语气。联系上文,曾皙提出“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又引出下文孔子对几个人的谈话作了一番评论]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夫子:老师、先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哂由:笑仲由。也:语气助词,表疑问。为(wéi):动词,治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介宾词组“以礼”作状语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让治国。其:代词,他的,指仲由的。让:谦让、谦逊。是故:所以,因此。唯:难道,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邦:名词,国。也与:也和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非邦也与:不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吗?安见:怎见得。安,怎么,疑问代词。也者:也和者连用,表示反问语气,同“也与”的用法。宗庙会同:前文公西华说的“宗庙之事,如会同”中的“宗庙、会同。”诸侯:指诸侯的大事。何:疑问代词,什么。为(wéi):介词,给、替。之:指诸侯。小:名词,小相。大: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的大事。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意思是给诸侯做小相。孰:疑问代词,谁。孔子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笑仲由的原因是“其言不让”,一方面指出冉有、公西华说的,也是治国的大事]
小结:孔子对仲由、冉有、公西华所言志向的评论。
[译文]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那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又问:“老师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的话说得毫不谦让,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治国的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祖先,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若是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
【环节4:划分课文层次】
提问:课文可以分成几个成为几个层次?
明确:
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这里主要是写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出下文。
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
这里主要是写四个学生“各言其志”的谈话。子路首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且要三年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子哂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大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提问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一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
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写到这里,前面的疑团就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环节5: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方法:完成预习中的“资料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总结。
问题:这部分写孔子四位弟子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弟子
言志
侧重点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讨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问题:找出四位弟子在回答孔子的“问志”中的表现,体现他们怎样的个性?
明确:
1、子路:(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归纳:子路在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中是很名的,他的政治才能让我们觉得:他的这番发言不是吹大牛,他很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大约太有才的人都会有点傲气,作者并没有在子路的神态和性格上花费太多笔墨,我们却感觉好像能亲眼看到子路怎样“腾”地一下跳将起来,说话时在怎样昂着头,怎样挥动着手,怎样慷慨陈辞,可以是“力挽狂澜的子路”。
2、冉有(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归纳:他说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更小的国家,三年时间内,可以使国家的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但他认为自己只能办到这一点,而礼乐这方面的事自己能力不够,只能等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办到了。
管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礼义兴”,冉有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是“谦谦君子的冉有”。
3、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归纳:孔子曾有一句评价公西华的话:“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平时总是衣冠整齐,仪容端肃,应对之间很得体,从来不马虎,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官。他明明想出入的都是一些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样的大场合,参与的都是国家大事,却说自己什么都不会,只愿意去学,而且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是做一个小相。再怎么谦虚地说“小相”,也在宰相这个级别,所以他是“外交家风范的公西华”。
4、曾点:(原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归纳:孔子在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时,曾皙在干什么,他在旁边悠闲地弹瑟。老师问到时,他才缓缓地停住琴声,说:我跟其他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这个人的心境很恬静。三件事①弹瑟,②听别人说话,③在内心里与他们三个作比较。他在最忙乱之中却能忙而不乱,同时应付几桩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他不想参与到政治中去,想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多亲近。
我们从子路的答话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春秋时代战争不断。和平、安居乐业是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所以古人有那么一句话:“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每个人都愿意像这幅画面所描绘的那样生活: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安居乐业。这里所谓的“礼”,是在“仁”即爱民的基础上,倡导用文教的方式来治理百姓,所谓礼乐教化。而不是用武力。孔子后来也说“为国以礼”。曾皙的话最能反映孔子思想的精髓,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有你曾点最明白我的思想啊!所以他是“深得师心的曾皙”
强调:这就是孔子“吾与点也”的原因,当然也有孔子为人谦虚的一面,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与孔子的仁政、礼治相符合。就是文中说的“为国以礼”,用礼来治理国家。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探究:谁是刻画最生动的人物?】
明确: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些工作。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孔子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明确:
弟子
言志
侧重点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侧重强国
直率鲁莽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力挽狂澜的子路”
哂之(其言不让)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侧重富民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谦谦君子的冉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侧重以礼治邦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具有谦虚谨慎的美德。“外交家风范的公西华”。
唯赤则非邦也与?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曾皙
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描绘了一幅春游图
高雅、稳重、洒脱、从容“深得师心的曾皙”
吾与点也。(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
教师归纳总结:
四位弟子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从子路的谈话中,不仅看到了他的理想、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以及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了他性格中轻率、鲁莽,不讲谦让的一面。从冉有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既有理想、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讲分寸。公西华则不但具有谦虚谨慎的品德,而且还善于辞令。因为冉有刚刚说了“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而公西华要谈的正好是礼乐方面的事,为了避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声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
【总结课文】
这是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其言微,其旨大。从问志—答志—评志中可以看见栩栩如生的温和、自谦的孔子;子路:可使民勇,且知方也--直率,夫子哂之;冉有:可使是民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夫子叹之;公西华:端奉甫,为小相--更谦虚,夫子惜之;曾皙:?浴、风、咏---洒脱,夫子与之。
在轻松、亲切、活跃、融洽、平等中“各言尔志”,祥和中表达出孔子的为国以礼的思想。??
【拓展阅读】
(《论语》中其他“言志”的篇章)
1、《公冶长》选段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即兵役和军政)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大夫家的总管)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可见:子路具有军事才能、冉有具有管理才能,公西华娴于辞令,善于搞外交。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推与)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二、《论语》中其他关于治国的篇章。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译: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7张PPT)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语“方”、“如”、“与”等的意义及用法。
四、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
教学重点
一、文言实词及虚词的识记;
二、了解子路等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志向,从中体会孔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策略
策略一:资料卡片积累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把要查找的事项布置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提高其积极性。)
资料1:
孔子及《论语》
范例: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过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孔子教育学生,以培养品德、陶冶性情为重点,鼓励他们去担当重任,从而形成了对社会颇有影响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对什么人,都应当给予教育),他认为,不分贵族和平民,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孔子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思想体系是维护旧制度、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因而,他的思想经过后代的补充改造,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哲学,因此,《论语》是研究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共有二十篇,每篇都以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论语》的文体是纯粹的语录体,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
章节简短,是《论语》的特点之一。一件事情,一段谈话,自成章节,章节之间互不相连,更没有长篇的记叙和议论。语言精练、含蓄、生动,是《论语》的又一特点。话虽不多,却极富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论语》给后人留下许多内容丰富深刻,而又高度概括的精辟的格言警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严寒了,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枯萎的。意思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行为正派,无需下命令,别人就会去做;自身行为不正派,即使下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意思是强调发布命令者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懒惰松懈。意思是既要思,又要学,强调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等等。《论语》还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的记叙中刻画人物,三五个字,十来个字,就使人物性格跃然于纸上,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颜渊、子路、冉有等人物,以及孔子本人,在《论语》中都有多处精彩的描写。
资料2:
预习课文:翻译课文
提示:运用注译评析法翻译课文:
所谓“注译评析法”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候,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重点。只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
“注译评析法”就是指在学习文言文时,先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对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解释、翻译,将重要的语言现象指出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全文从内容、思路、写法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的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透彻的理解的目的。
例如: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wú):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
小结: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资料3:
思考: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人各有怎样的理想?体现出他们怎样不同的性格?
2、孔子如何对待他们的回答?体现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及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环节1:导语】
打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能在笑谈中潜移默化地表达出他的政治主张,这不得不说是其高明之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最好的范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弟子“言志”的一段谈话。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这是一篇既有一定的思想性,又写得十分生动的文章。
【环节2:读文:】
一、师生听朗读课文录音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毋吾以也wú
千乘之国shèng
摄乎大国shè
饥馑j
ǐ
n
哂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端章甫fǔ
小相
xiàng
铿尔kēng
莫春者mù
冠者guàn
浴乎沂
yí
舞雩yú
喟然kuì
由也/为之
;
求也/为之
;
赤也/为之小
【环节3:翻译课文】
(方法:学生对预习的“资料1和2”进行展示,可以学生间进行补充纠错,也可以教师进行校正和归纳总结)
资料1:关于孔子及《论语》(略)
资料2: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zēnɡ
xī):姓曾,名点。冉(rǎn)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
资料2: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wú):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
资料2: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
资料2:
翻译课文
第一段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了。平时在家时你们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些什么呢?”
第二段:翻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率:轻率、粗疏,形容词。尔: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率尔:轻率匆忙地。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对:回答。乘(shènɡ):辆,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上千辆。摄:夹。乎:用法同“于”,在。加:加上、施加。之:它,代词,指“千乘之国”。师旅:古代军队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军队。以:用,介词。加之以师旅:用军队来侵略它。
第二段:翻译
因:继续。之:它,代词,指“师旅”。因之:继续它的,意思是紧跟着军队而来的。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饥馑:泛指灾荒、荒年。由:子路的名字。也:句中的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以引起或突出下文。为:治理,动词。之:它,代词,借“千乘之国”。比及:等到。比,等到;及,至、到。使:使得。有勇:有勇气,意思是勇敢善战。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兼语“之”(“使”的宾语,“有”的主语),应当是“可使之有勇”,能让他们勇敢善战。且:并且,连词。知:懂得。方:道义的方向,指为人的道理。夫子:古代学生称老师为“夫子”。哂:微笑。之: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哂之:微微一笑,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子路言志,提出了“三年”治理好一个处境极艰难的“千乘之国”,孔子一笑了之]
第二段:翻译
[译文]
子路轻率而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别的国家动用军队侵略它,紧接着又闹灾荒;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第三段:
翻译
第三段: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
求:冉有的名字。“求,尔何如”句前面省略了“子曰”。
何如:即如何,古汉语中的惯用格式。
“对曰”前面省略了“求”。
方:古汉语称面积的用语,可译为“纵横”、“方圆”。如:或者,连词。六七十、五六十:说的是面积的里数。足:使富足。足民:使人民富足。如: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礼乐:礼和乐的合称,礼乐教化,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以及行为道德规范。以:用法同“而”,连词。俟:等待。君子:贤能的人。冉有言志,态度谦虚,他表示: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用三年时间使它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自己是无能为力了。
第三段[译文]
孔子问道:“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一个小国,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可以使得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只能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了。”
第四段:翻译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赤:公西华的名字。
能:能够,助动词,它的后面省略了动词“为”,应当说:非曰能为之。
之:它,代词,指上文说的治理国家之类的大事。
愿:愿意。焉:它,代词,指下文说的做小相的事。
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指祭祀祖先的事。
第四段:翻译
如:或者,连词。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章甫:古代用布做的礼帽。这里用作动词,戴着礼帽。为:动词,做。
小相:祭祀时,或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句尾语气助词。
愿学,愿为小相,都是自谦的说法。公西华言志,态度更加谨慎]
第四段:翻译
[译文]
孔子问道:“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好什么事情,但愿意学着去做。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或者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第五段:翻译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点:曾皙的名字,鼓:弹奏,动词。瑟:一种弦乐器。希:同“稀”,稀疏、稀少,这里是说弹瑟的声音稀少了,已经接近尾声。铿:象声词,这里是指鼓瑟最后一下拨弦的声音。尔:用在象声词后面的助词,和“率尔”的“尔”的用法相同。铿尔:铿的一声。舍(shě):同“捨”,放下。作:站起来。
第五段:翻译
异:不同。乎:介词,用法同“于”,跟他们。
三子者:三个人。撰:名词,才能。
异乎三子之撰:跟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乎三子者之撰”介宾词组作状语,用在中心词的后面。
伤:伤害。何伤乎:即伤何乎,伤害了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亦:副词,只是,只不过是。
言:动词,谈谈、说说。其:代词,自己的。曾皙态度恭谨谦逊,孔子启发他打消顾虑,“言其志”]
第五段:翻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莫:同“暮”,晚,时间将尽。暮春:晚春,农历三月,春季将尽。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的后面,相当于“……的时候”。春服:指夹衣、单衫一类春天的衣服。既:副词,已经。成:定。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冠者: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的礼节,故称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为“冠者”。童子: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浴: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在。沂(yí):水名,沂水河。浴乎沂:介宾词组“乎沂”作状语,用在动词“浴”的后面。
第五段:翻译
风:动词,吹风。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风乎舞雩:介宾词组“乎舞雩”作状语,用在动词“风”的后面。咏:动词,唱歌。归:返回、回家。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喟(kuì):叹息。然:助词,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同、赞许。曾皙用优美的言辞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的春游图,暗示了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志向,孔子表示赞许]
第五段:翻译
[译文]
孔子问道:“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已经稀疏,接近尾声了,终于,铿的一声,结束了。他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我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位青少年,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第六段:翻译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夫(fú):代词,那。言:名词,话、言语、言论。何如:怎么样,同前面几个“何如”的用法。也已矣:也、已、矣均为语气助词,三个连用,加强语气。联系上文,曾皙提出“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又引出下文孔子对几个人的谈话作了一番评论]
第六段:翻译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夫子:老师、先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哂由:笑仲由。也:语气助词,表疑问。为(wéi):动词,治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介宾词组“以礼”作状语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让治国。其:代词,他的,指仲由的。让:谦让、谦逊。是故:所以,因此。唯:难道,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邦:名词,国。也与:也和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非邦也与:不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吗?安见:怎见得。安,怎么,疑问代词。也者:也和者连用,表示反问语气,同“也与”的用法。
第六段:翻译
宗庙会同:前文公西华说的“宗庙之事,如会同”中的“宗庙、会同。”诸侯:指诸侯的大事。
何:疑问代词,什么。为(wéi):介词,给、替。
之:指诸侯。小:名词,小相。大: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的大事。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意思是给诸侯做小相。
孰:疑问代词,谁。孔子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笑仲由的原因是“其言不让”,一方面指出冉有、公西华说的,也是治国的大事]
第六段: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那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又问:“老师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的话说得毫不谦让,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治国的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祖先,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若是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
【环节4:
划分课文层次】
提问:课文可以分成几个成为几个层次?
提示:围绕着“问志-----言志----评志”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的层次。
【环节4:
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这里主要是写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出下文。
【环节4:
划分课文层次】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
这里主要是写四个学生“各言其志”的谈话。子路首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且要三年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子哂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大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提问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一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
【环节4:
划分课文层次】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写到这里,前面的疑团就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方法:完成预习中的“资料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总结。
问题:这部分写孔子四位弟子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弟子
言志
侧重点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第一位:子路:(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归纳:子路在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中是很名的,他的政治才能让我们觉得:他的这番发言不是吹大牛,他很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大约太有才的人都会有点傲气,作者并没有在子路的神态和性格上花费太多笔墨,我们却感觉好像能亲眼看到子路怎样“腾”地一下跳将起来,说话时在怎样昂着头,怎样挥动着手,怎样慷慨陈辞,可以是“力挽狂澜的子路”。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2、冉有(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归纳:他说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更小的国家,三年时间内,可以使国家的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但他认为自己只能办到这一点,而礼乐这方面的事自己能力不够,只能等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办到了。
管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礼义兴”,冉有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是“谦谦君子的冉有”。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3、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归纳:孔子曾有一句评价公西华的话:“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平时总是衣冠整齐,仪容端肃,应对之间很得体,从来不马虎,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官。他明明想出入的都是一些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样的大场合,参与的都是国家大事,却说自己什么都不会,只愿意去学,而且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是做一个小相。再怎么谦虚地说“小相”,也在宰相这个级别,所以他是
“外交家风范的公西华”。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4、曾点:(原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归纳:孔子在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时,曾皙在干什么,他在旁边悠闲地弹瑟。老师问到时,他才缓缓地停住琴声,说:我跟其他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这个人的心境很恬静。三件事①弹瑟,②听别人说话,③在内心里与他们三个作比较。他在最忙乱之中却能忙而不乱,同时应付几桩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他不想参与到政治中去,想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多亲近。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我们从子路的答话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春秋时代战争不断。和平、安居乐业是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所以古人有那么一句话:“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每个人都愿意像这幅画面所描绘的那样生活: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安居乐业。这里所谓的“礼”,是在“仁”即爱民的基础上,倡导用文教的方式来治理百姓,所谓礼乐教化。而不是用武力。孔子后来也说“为国以礼”。曾皙的话最能反映孔子思想的精髓,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有你曾点最明白我的思想啊!所以他是“深得师心的曾皙”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强调:这就是孔子“吾与点也”的原因,当然也有孔子为人谦虚的一面,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与孔子的仁政、礼治相符合。就是文中说的“为国以礼”,用礼来治理国家。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探究:谁是刻画最生动的人物?】
明确: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些工作。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孔子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环节5:
分析四位弟子及孔子性格和思想
弟子
言志
侧重点
性格
孔子评志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侧重强国
直率鲁莽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力挽狂澜的子路”
哂之(其言不让)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侧重富民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谦谦君子的冉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侧重以礼治邦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具有谦虚谨慎的美德。
“外交家风范的公西华”。
唯赤则非邦也与?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曾皙
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描绘了一幅春游图
高雅、稳重、洒脱、从容
“深得师心的曾皙”
吾与点也。(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
教师归纳总结:
四位弟子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拓展阅读
一、(《论语》中其他“言志”的篇章)
1、《公冶长》选段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即兵役和军政)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大夫家的总管)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可见:子路具有军事才能、冉有具有管理才能,公西华娴于辞令,善于搞外交。
拓展阅读
二、《论语》中其他关于治国的篇章。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翻译: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翻译: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翻译: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翻译: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拓展阅读
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翻译: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6、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
译: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7、孔子曰:“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译: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拓展阅读
8、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译: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9、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译:实行无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样英明,还需要再去做什么呢?
10、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作
业
1、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常识;
3、读《论语》其他篇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训练题
一、注音
喟(??)然?
舞雩(???)?师旅(????)??鼓瑟(??)?浴乎沂(???)???
莫(??)春??比(???)及
曾皙(????)?千乘(??)??率(???)尔???
摄(?)乎??饥馑(??)??侍(???)坐???
铿(?)尔??小相(?)
哂(??
)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 ??????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义---? ???
2、加之以师旅????师旅:古义----?
四、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
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乎:??????尔:
3、毋吾以也????毋:?????以:?????????????
4、居则曰??????居:?
5、不吾知也???知:???????????????????????
6、如或知尔???如:???????或:
7、则何以哉????何以:??????????????????
8、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而:
9、摄乎大国之间:??摄,????乎: ?????
10、加之以师旅???加:??????以:
11、因之以饥馑 ??因:??????以:????????
12、由也为之????为:
13、比及三年???比:? ????????????????
14、且知方也???且:??????方:?
15、夫子哂之 ??哂:????????????????????
16、求!尔何如??尔:????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如:????
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侍:
19、非曰能之,愿学焉????能:????????????
20、宗庙之事,如会同????如: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为:???????????
22、鼓瑟希,铿尔???希:?????尔:
23、舍瑟而作???舍:???而:???作: ???
24、异乎三子者之撰????乎:?????撰:?
25、何伤乎???何:?????伤:?????????????
26:亦各言其志也:??亦:???其:???
春服既成????既:????成:????????????
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
风乎舞雩???风: ?????????????????
30、咏而归????咏:?
吾与点也???与:? ????????????????
32、三子者出,曾皙后???后: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言:??????
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已:
35、夫子何哂由也????何:????????????
??
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以:???让:
37、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则: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如:
39、非诸侯而何???而:????何:????
?
?
?
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孰:
五、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4)沛公起如厕??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
?
(4)加之以师旅
(5)以侍君子???????????????????????
?
(6)为国以礼?????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
(2)且知方也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子路率尔而对曰?
5、为?
(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
6、知
(1)居则曰?????????????????????????
?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六、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章甫,(??????)
2、风乎舞雩: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不吾知也?(??????)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摄乎大国之间?(??????)?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异乎三子者之撰?(??????)? ????????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10、为国以礼?(??????)?
八、重要语句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
??
(2)既来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4)过也,人皆见也;_____?,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
(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
?
?(10)学而不厌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
?
?(12)____________,不悱不发。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
?
?(14)言必行,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2.“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
A.他??
B.你???
C.自己???
D.其中?
3.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注音
Kuì??yú??lǚ??sè??yí??mù?bǐ??xī??shèng???(shuái???shè???jǐn???shì???kēng???xiàng???shěn
二、通假字
1、希,通“稀”,稀疏? 2、莫,通“暮”,暮春?? 3、与,通“欤”,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古:诸侯相见? 2、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四、重点实词?
1、侍:陪侍???2、以:因为????乎:于----比????尔:你们???3、毋:不要???以:认为
4、?居:闲居,平时? 5、知:了解??????6、如:假如,如果????或:有人
7、何以:做什么?????8、率:轻率???尔:形容词词尾???而:表修饰
9、摄,夹、迫近????乎:于----在 10、加:加到……上???以:拿,用
11、因:接着?????以:用,拿????12、为:治理????13、比:到?
14、且:表递进,而且????方:道,准则????15、哂:笑???16、尔:你????何如:怎么样
17、方:方圆???如:或者???18、如:至于???侍:等待???19、能:有能力做
20、如:或者???21、为:担任????22、希:稀疏?????尔:拟声词词尾
23、舍:放下???而:表顺承???作:起? 24、乎:于----与,和???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25、何:什么?????伤:妨害????26:亦:也???其:自己的???
27、既:已经????成:定????28、乎:于----在????29、?风:吹风
30、咏:唱歌?
31、与:赞成? 32、后:落在后面???33、夫:语气词???言:说的话???
34、已:罢了
35、何:为什么????36、为:治理???以:用???让:谦让????
37、唯:语气词????则:就
38、安:怎么????如:或者39、而:又???何:什么
40、小:小的事情,小相???孰:谁
五、一词多义
1、如:(1)假如?(2)或者?(3)至于(4)到,去
2、以:(1)介词,因为? (2)动词,认为? (3)动词,做?
(4)介词,用? (5)连词,?表目的,用来(6)介词,用
3、方:(1)方圆? (2)道,是非准则?
4、尔?:(1)代词,你们? (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5、为?:(1)管理,治理?(2)做 (3)替
6、知:(1)了解?(2)主持(3知道(4)??zhì?通“智”?(5)见解,知识
7、居
(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
六、活用现象
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名作动,吹风?
3、后,名作动,落后? 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勇,形作名? 6、撰,动作名,才能?
七、句式
1、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 7、状语后置? 8、状语后置? 9、语前置?
10、状语后置?
八、重要语句翻译
(1)?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2)?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补充
(1)思而不学则殆????(2)则安之??????????(3)不患贫而患不安
(4)更也,人皆仰之?????????(5)不知其可也????(6)必先利其器
(7)来者犹可追????(8)己所不欲???(9)匹夫不可夺志也???(10)诲人不倦??
(11)小人常戚戚??(12)不愤不启??(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4)行必果??????????????
?
B?
(“因”应为“接着”)???
?
2.C????
3.B
4.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
5.曾晳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明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品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礼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一、知识储备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
(四)语基梳理
1.字音:
哂(
)之
饥馑(
)
铿(
)尔
小相(
)
比及(
)
冠(
)者
沂(
)水
舞雩(
)
喟(
)然
撰(
)
?
2.辨义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
”
,
)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
)
(2)词类活用
撰(
)
端(
)
章甫(
)
鼓(
)
风(
)
小(
)
大(
)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求,尔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战,勇气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六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求,尔何如?
问君何能尔。
子路率尔对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
)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
②为国以礼: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全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
子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明确:
子问题2: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写下表。
人
物
语
言
行
动
孔子态度
性
格
子路
冉有
?
公西华
?
曾皙
子问题3:从孔子态度和治国思想分析其评判学生的标准,思考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
子问题4:用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请各抒己见。
子问题5: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明确:
三、课文小结
1.人物性格小结:
孔子是怎样的老师?
弟子各为怎样的人?
2.点拨: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本文主旨: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四、拓展阅读
(一)背诵积累名句,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二)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坐》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
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
?
【参考答案】
一、知识储备
(四)语基梳理
1.字音:
哂(shěn)之
饥馑(j?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
2.辨义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词类活用
撰(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端(名作动:穿着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
鼓(名作动:弹奏)
风(名作动:吹风)
小(形作动:小事,做小相)
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于,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
毋吾以也
(动词)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全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评)?
子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明确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以勇治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以富治国)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以礼治国)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以美治国)
子问题2: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写下表。
人
物
语
言
行
动
孔子态度
性
格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冉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叹之
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
“愿为小相”
?
惜之?
更谦虚、敏而好学,墨守成规
曾皙
“咏而归。”
舍瑟而作
与之
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子问题3:从孔子态度和治国思想分析其评判学生的标准,思考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子问题4:用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请各抒己见。
参考: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子问题5: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老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解学生性情,鼓励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三、课文小结
1.人物性格小结:
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
弟子: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本文主旨: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四、拓展阅读
(一)背诵积累名句,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座》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礼治国的愤怒。这与《侍座》篇中那位亲切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截然不同。
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孔子怒斥学生的原因在于学生违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
译文参照: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