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年级:
九年级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
通过唐雎的形象,感受“士”的精神;
4.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秦国与安陵国疆域对比图
体会下列语句的语气及反映出的人物心理、性格
1.
秦王谓唐雎曰: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
……
徒以有先生也。”
表演课本剧
反问语气;
炫耀震慑,
咄咄逼人
陈述语气;
毫不畏惧,断然否定
反问语气;
坚定拒绝,蔑视中含有嘲讽
威胁恐吓
陈述语气;排比句;针锋相对,以死相拼
祈使语气;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秦王:
阴险狡诈,骄横残暴,
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唐雎:
不畏强暴
,有胆有识,
英勇斗争,不辱使命。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英勇无畏
言行一致
勇担责任
舍生取义
士
【中国古代“士”的追求】
战国末期是社会大裂变、大融合的时代,是诸子百家思想大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士作为布衣百姓、下层人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是“有过人的胆识,有传奇的经历,有非凡的功业”。支撑他们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敢为天下先”。他们的追求超越了物质,往往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紧紧相连,谋定而后动,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当代士的使命
探究写法
秦国法律规定,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战国策.燕策三》
写作手法之一:
史家文字
、小说笔法
写作手法之二:对比
、衬托
作业:
1.
有位著名导演,想拍一部历史剧《唐雎不辱使命》,邀请你创作剧本,请你发挥想象,把课文2、3、4段改编成剧本。
2.完成导学案上的阅读练习《齐宣王见颜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
10
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3.
通过唐雎的形象,感受“士”的精神。4.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批注:重点句:“安陵君其许寡人”
——命令语气、不容置疑、盛气凌人、阴险狡诈。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演中体会人物心理,感悟人物形象。文言文教学,不止关注字句积累,更要关注文化挖掘和精神塑造。
重点难点:1.品读课文,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理解人物性格。2.
通过唐雎的形象,感受“士”的精神学习。3.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第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预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梳理了故事情节,翻译了全文,对课文有了大体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赏析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首先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环节二、品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1.
(PPT出示秦国和安陵地图)师:这是秦国灭亡了韩、魏、燕、赵之后的版图,中间的小白点是魏的附属国安陵。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用疆域辽阔形容秦国,用弹丸之地形容安陵国。可就是这么一场大国巧取豪夺的外交斗争,却因唐雎而最终保全了弱小的安陵国的国家利益和尊严。唐雎是什么人?请从文章中找出对他身份的表述。教师明确:唐雎是安陵国一个无官职的平民百姓,但也是于危亡关头挽救国家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这类人统称之为“士”。2.师: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再读第1段,说说唐雎出使的原因。从哪里读出秦王不是交换而是吞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安陵君的态度如何?读语句,理解句意明确:安陵君识破秦王的诡计,婉拒秦王,秦王不悦,安陵君不安,派唐雎出使秦国。师:唐雎是如何做到“不辱使命”的?表演课本剧:第一步: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扮演唐雎,一人扮演秦王,读课文2——4段,读之前先体会、讨论人物的语言、语气,重点掌握以下句子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性格(PPT出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语气:反问
;
表现秦王咄咄逼人、蛮横
)
“否,非若是也。……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陈述语气,毫不畏惧,断然否定,坚定拒绝。
反问语气;
不卑不亢,蔑视中含有嘲讽)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疑问语气,包含威胁恐吓
;
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今日是也。(
陈述语气
;排比句;
针锋相对,毫不畏惧,凛然正气,以死相拼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徒以有先生也。(祈使语气;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第二步:全班抽取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可以用原文语句对话,也可以用白话对话,可以配合适当的表情、动作。
归纳唐雎斗争胜利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雎沉着冷静,不畏强暴,有胆有识,英勇斗争,最终用以死相拼的决心使秦王畏惧,战胜秦王,不辱使命。归纳秦王的形象:秦王是一个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恃强凌弱、前倨后恭的封建统治者。环节三:感受“士”的精神从唐雎身上,你看到了“士”有哪些特点?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教师明确:
英勇无畏、言行一致、勇担道义、舍生取义(PPT出示背景)
古代“士”的追求战国末期是社会大裂变、大融合的时代,是诸子百家思想大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士作为布衣百姓、下层人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是“有过人的胆识,有传奇的经历,有非凡的功业”。支撑他们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敢为天下先”。他们的追求超越了物质,往往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紧紧相连,谋定而后动,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当代士的使命】
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代,自然不再需要刺客和侠士,但是国际风云瞬息万变,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多难兴邦,我们民族国家有时也会面临危难,这时候,就需要为国、为民的有担当、堪大用的当代之“士”,肩负起保国护民、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位卑敢忧国,勇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一直在传承,从未间断。教师点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贡献。这种源远流长的担当意识和使命精神,已经凝结成中华民族的风骨和精神内核,汇聚成生生不息的血脉,潜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PPT显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环节四、探究本文的写法1、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根据课文及下面补充的资料,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战国策.燕策三》领会本文的史家文字和小说笔法(PPT出示)2、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找出文中存在的对比,讨论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2段中秦王与唐雎的对话,第3段中的“布衣之怒”与“天子之怒”,第4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现与先前的“不悦”“怫然怒”等情态形成鲜明对比;文章通过对比手法,让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突出了唐雎为维护国土的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环节五、课堂小结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吸引我们,对话艺术简约精妙使人赞叹,唐雎士的精神独立高贵、勇敢无畏令人敬佩,这些正是文言文的魅力,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汲取优秀中华文化的营养,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当有一天,祖国需要的你们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够勇担大任!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英勇无畏
勇担责任唐雎
士
言行一致
不辱使命
舍生取义作业:1.
《战国策》的文章常用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人物个性,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推荐大家课后借助资料阅读《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2.完成导学案上的阅读练习《齐宣王见颜斶》
1.学生捧书端坐,大声朗读课文。学生快速从课文中找出对唐雎身份的表述,预设:生:使者。生:布衣,平民,没有官职的人。生:士,有胆识有才能的人。生:先生,斗争的最后被秦王尊称为“先生”。学生齐读第1段,然后回答问题,预设:秦王要吞并安陵国。学生:“安陵君其许寡人”
——命令语气、不容置疑、盛气凌人、阴险狡诈。5.预设:以守护祖先遗产为由,婉拒秦王无理要求。6.全班同学先讨论人物的语言、语气;7.学生同桌两人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演课本剧;8.抽取两组同学表演课本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认真看戏。待两组都表演后,评选最佳演员,并对表演加以评价或提出建议。学生思考、回答唐雎斗争胜利的原因。学生归纳秦王的形象,教师明确。11.学生讨论、回答“士”的特点12.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历史上的“士”。13.学生列举当代“士”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14.由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史家文字和小说笔法。学生找出文中的对比点,讨论文章中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1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束本节课。
测评练习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怫然(
fú)
B.免冠徒跣
(xiǎn
)
C.
以头抢地(qiǎng
)
D.
缟素(gǎo
)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王加惠:
施予恩惠。
B.
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
C.
休祲将于天:
吉凶的征兆。
D.
长跪而谢之:
感谢。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记述了唐雎为维护安陵国尊严进行外交抗争的故事。B.课文第3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C.选文主要通过对唐雎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塑造他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形象。D.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富有表现力。
4.请分别归纳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特点:
唐雎:
秦王: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