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
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
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
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
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
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岀去包括
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
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
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
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
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
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
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
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λ。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
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
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
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
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
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
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
“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
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
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
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
念
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
体
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
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
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如果要解释差序格局,那么就不得不牵扯到孔子的礼仁义中的“仁”。“仁”是儒家
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求
“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这就是差序格局,从
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那么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格局
中,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是一种自我主义,因为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
能构成“个人主义”。
么,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到底有没有“团体”的存在?
其实这很难界定
儒学自汉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从儒学的起源即孔子开
创儒学的目的看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阶段,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礼崩乐
坏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治世的主张
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学起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重建周礼来达到安定天下
的目的。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5分)
(一)(9分)
1.D(3分)
2.C(3分)
3.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分歧的产生。材料一认为,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以“己”作为中心的,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材料二认为,每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个体,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
(3分,全对给3分,答对一点给2分)
(二)(16分)
4.(1)通讯员心里闹着别扭,既有对“我”的不服气,也有对新媳妇的一丝不满。
(2)通讯员觉得很为难,心里过意不去。(4分,各2分)
5.(1)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2)“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3)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3分。找出其中一处给2分,找出两处给3分)
6.前半段写“我”与通讯员一起去新媳妇家借被子的全过程;后半段写到了通讯员送给“我”两个馒头,“我”发现他肩上的步枪筒里多出一枝野菊花,以及他被撕坏的肩头衣布,为下文作了铺垫。(4分。各2分)
7.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即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叙述范围是“我”的所见所闻。能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5分。“视角”1分;“真实性、拉近距离、真切”答到一点给2分;“便于抒发情感”“便于心理描写”答到一点给2分)
二(28分)
(一)(16分)
8.D(3分)
9.B(3分)
10.(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能)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因为心思专一。(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1.(1)天资聪敏而又肯下功夫学习的人;(2)自恃天资聪敏而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
(3)天资昏庸却肯下功夫学习的人;(4)天资昏庸而又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
(4分。各1分)
(二)(6分)
12.D(3分)(“近景”应为“远景”,“雄健豪迈”应为“悠然淡远”)
13.《江上》(一):虽题为《江上》,其实写的是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被笛声吹着走,深沉而久远;
《江上》(二):诗歌描写了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在幽远淡雅的意境中表达诗人萧散恬淡的心绪,蕴含着前途遥远,道路无穷的哲理。
(3分。江上(一)情感1分,江上(二)情感1分,哲理1分)
(三)(6分)
14.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③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6分。每空1分。有任何差错该空不给分)
三(22分)
15.A(3分)
16.C(3分)
17.第①句表达效果更好。这一句用反问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比第②句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强调父母口音曾经带给作者的恼怒和困惑。(3分。观点1分;理由2分,答出前一个理由给1分,答出后一个理由给2分。答第②句效果更好且有理由的,只给1分)
18.B(3分)
19.由杭州市政府主办的2021年新年祈福走运大会分“线上+线下”两个阶段举行:线上活动2020年12月3日启动,线下活动2021年1月1日举行。(5分。“主办方”“活动名称”“线上+线下两个阶段”“线上活动时间”“线下活动时间”各1分)
20.示例:②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③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5分。完成一小节给3分,两小节给5分;其中颜色选择恰当1分,比喻恰当1分,特点概括准确1分)
四(45分)
21.(5分。修辞合理,三个词语运用恰当,语言优美的,给5分;少用一个词语扣1分;有缺陷的酌情扣1-3分)
22.作文以28分为基准分,平均分不低于28分。
附:《为学》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和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附:《虞美人》赏析参考示例: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