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5、3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掌握2、5倍数的特征,体会并认识3的倍数特征。
2、5、3倍数的特征,主要是关注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问题。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对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为了让学生经历丰富而完整的倍数学习过程,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2、5倍数的特征,初步形成数感,然后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浅出的学。
2.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
3.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通过观察、讨论、验证2、5、3位数的特征,借助图例,感知蕴含于2、5、3倍数特征中的道理。
通过类比、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逐步增强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渗透有序思想。
【教材分析】
《2、5、3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学生的分数运算是否熟练,取决于约分和通分掌握得是否熟练,而约分和通分是否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快地根据分子、分母的特征看出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公因数,能不能很快地求出几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因此,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概括能力已逐步形成,他们很愿意自己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整理找出规律。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性已比较强了,他们有能力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但是概括2的倍数特征比5的倍数的特征难一些,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指导。教师要“授人以渔”,这一种探索问题的发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之后,通过共同合作探索可以很容易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者3的倍数。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经历探索2、5和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体现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绪。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5、3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会判断奇数和偶数。
【教学难点】探究3的倍数特征。
【评价设计】
1.针对于目标1,我设计了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并用样题1、2来检测。在学生能在百数表中正确找出5和2的倍数后,进行师生问答,生生对话的交流,依据学生反映,教师适时给予正确引导,同步检测学生对2、5倍数的特征的认识能否迅速判断任意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来反馈学生对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针对于目标2,我采用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并用样题3来检测。通过同桌合作,一个说数,一个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在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奇偶数的特征,教师并适时给予引导,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奇偶数的含义。教师依据学生表现适时引导,进而搜集到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3.目标3达成的评价方案: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等作为评价标准。(表现性评价)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启迪猜想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老师这儿有一个高招,能够很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不信,你来考考我。
生说,师迅速判断。
师:说个大一点的,更大一点的。
师:我判断的快吗?
生:很快
师:你想不想把我的高招学到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5、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2、5、3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小妙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已知的数学背景中提炼出新的知识和方法,使学习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对2、5、3倍数特征的整体性认知和本质性理解。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并不高深莫测,并不一定来自权威和书本,积极参与数学的创造性思想活动,至关重要。】
二、探索新知、自主探究
过渡语:我们首先来学习2、5倍数的特征。观察图片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2和5的倍数,利用百数表探索
1.分层探究:2的倍数
师:出示百数表
生:找出2的倍数
师:观察这些数,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个位上是0或2、4、6、8
师: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都有这样的特征?请你举例看一看。
生:举例验证
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生:齐读
2.牛刀小试
出示课件:看谁能把果实又快又准地装进袋子里?
7 18 74 46 91
3.分层探索:5的倍数
小组合作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并交流。
4.试一试,用肢体语言表示
哪些数是5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42 70 98 45 19 5
5.练一练
找出下列数中那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24 30 35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同时观察,发现有的数重复了。
师引出韦恩图,引导学生思考及时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2、5倍数的特征,自然引入奇数、偶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想,为3的倍数特征作了铺垫。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和层次性,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为的使每位学生都会得到发展,趣味性练习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既巩固的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深度感知、合作探究
1.深度感知:3的倍数
叠罗汉,引出3的倍数的特点。
2.小组合作,获悉新知
小组合作,发现个位和十位都没有什么特点
师提醒用计数器探索
(1)从百数表中选取几个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来。
(2)每次拨完数后看看用了几个珠子,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内交流发现,小组长将发现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试一试,自我挑战
下面的数,是3的倍数的打√,不是3的倍数的打×。(用肢体语言表示)
87 32 231 121 1924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计算器教具使学生“动”起来,在互相交流中体验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牛顿曾说:一个例子,比十个定理有效。设计一定量的练习是学生知识掌握的必要手段,旨在帮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提升。】
四、堂堂清检测,拓展思维
1.“趣味行走”比赛报名统计表
项目
报名人数
35
45
50
哪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分组后,没有剩余?
2.在1~20的自然数中,找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
偶数 :
3的倍数:
5的倍数:
【设计意图: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当堂落实,当堂达标,关注课堂效果,注重知识落实与能力提升,达成“三维目标”,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也是实施高效课堂的要求。此环节进一步检测学生对2、5、3倍数特征的掌握程度。】
五、畅谈收获、梳理归纳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说你的想法?
生畅谈收获。
师梳理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维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从浅到深的思考过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设置悬念,课后延伸
想一想,同时是2、5、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