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第2课《当仁,不让于师》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第2课《当仁,不让于师》课件4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8 14:3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仁,不让于师
中国古代关于师徒之间关系有许多表述,你能说说吗?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韩愈《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孔子在教育界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万世师表
作用:
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情况,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等
师生关系
弟子心中的孔子
子贡心里的孔子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这样做是没用的,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像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像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它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这)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安抚。 和:团结协力。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吧,孔子哪里比你强?”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高不可及,就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人们感到悲哀。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子贡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
贤(才德)
他人——如丘陵 ——可逾
仲尼——如日月 ——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无限敬仰
对比、比喻、排比
子贡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
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善于经商,中华儒商始祖。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循循:有次序。
坚:坚实深奥。 诱:引导。
博:使……广博。 末: 没有。
卓尔:高大的样子。 由: 途径。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进行引导。
欲罢不能:罢,停,歇。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却不能停止下来。
思考: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①孔子的道高远无边(比喻)
(高度评价)
②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
(老师的教导方式)
③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对比)
(感叹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崇敬之情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要了我的命!上天要了我的命!”
颜渊死。子哭之恸(tòng)。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着他的人说:“您太悲痛了!”孔子说:“真的很悲痛吗?不为这样的人极度悲痛又为谁极度悲痛呢?”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
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穷开心?谁喜欢穷困?
颜回之乐,显然不在箪食、瓢饮、陋巷(物质),而在谋道、读书、做学问(精神)。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治学悟道,颜回就快乐。吃什么,喝什么,住在哪里,无所谓。这是“不改其乐”。
颜回“不改其乐”,他把学问和道德本身当作了快乐。这就是谋道治学的最高境界了。
难怪孔子要像唱咏叹调一样地夸他: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颜回(前521~前481)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
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因贫病去世,(明)后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子贡和颜回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举一反三
子贡和颜回
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屡空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③,亿则屡中④。”
【注释】
①庶:庶几,差不多。
②屡空:盛食物的器皿常常空虚,即贫困。
③货殖:经营商业。
④亿:通“臆",猜测,料事。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道德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很贫困。子贡不听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测市场行情往往很准。”
孔子认为颜回安贫乐道,求仁而得仁;而子贡不接受公家之命去经营货殖,凭借聪明才智致富也不错。孔子并不反对经商致富,只是更加注重人的仁德修养。
孔子盛赞颜回 :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2.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3.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注释]
疾:重病。 牖:窗户。
斯:这样。 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
[译文]死亡,这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
孔子认为,像冉耕这样德行优秀的人应该长命百岁,享受健康的生活。谁知冉耕却得了将亡的疾病,即使被探望,也只能“自牖执其手”,这是命运的不公平。
表现了师生情谊的深重。
麻风病
麻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已经留下对麻风病的简单描述“天神惩罚人类的疾病”。它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低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气溶胶感染传播。
尽管传染性极低,且95%人类对其有免疫能力,但麻风的杀伤力却不容小觑。
麻风分歧杆菌为细胞内寄生菌,故其发病更多与细胞免疫有关。它会累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甚至还会侵犯更深的组织和器官。
即便是被治愈,病人仍会发生容貌的损毁和肢体的畸残。
麻风病
2018年的一项新研究就表明,这些被狩猎者杀死的犰狳中,62%呈现出麻风分枝杆菌阳性。
一旦接触,那些对麻风分枝杆菌没有抵抗力的人群,就很容易被感染。
而研究结果也表明,吃犰狳的人比其他不吃犰狳的人,感染风险高出了一倍。
尽管总体感染概率不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孔子的性情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抑:不过。 厌:满足。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隐:隐瞒。
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之武城:到……去。 弦歌:弹琴唱歌。
焉:怎么。 诸:之于。
使:使唤。 戏:开玩笑。
杀鸡焉用牛刀:鸡: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小事物;牛刀:有强大功能,能力大的人或物。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言偃
(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
【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的话。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见之。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们国君,愿意与我们国君建立像兄弟一样交情的,必定会来见见我们南子夫人的,我们南子夫人也愿意见见您”。孔子开始还推辞谢绝一番,最后不得已才去见她。事后孔子说:“我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
10/10/2020







西



10/10/2020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10/10/2020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为何“与”曾点?
三 还是在讲﹁治国﹂
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
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
以礼治国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这种生活理想勾勒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理想相吻合。也可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曾晳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
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的形象,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
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