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第三课《民为贵》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第三课《民为贵》课件3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8 11: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课 民为贵
某天,黄生和辕固生在交流感情。争论
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不然。
黄生
辕固生
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
桀、纣暴虐昏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桀、纣
汉景帝
某天,黄生和辕固生在交流感情。争论
黄生
辕固生
汉景帝
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何者?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他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
上下之分也。
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
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非邪?
某天,黄生和辕固生在交流感情。争论
黄生
辕固生
汉景帝
弑君篡位
汉高祖也不对咯?!
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
给我闭嘴!
造反到底对不对?
来看看孟子时怎么说的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释】放:放逐,流放 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
传:传记 贼:名词作动词,残害、伤害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齐宣王说:“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可以吗?”
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即贼和残)叫做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孟子
诛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
残害仁和义的国君应该诛灭
齐宣王
强调君臣秩序
肯定商汤武王
滥竽充数
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注释】
之:主谓间,取独。 与:与,为、替
道:此处译为“方法”
就:接近,靠近,这里引申为“流向”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他们的百姓;失去了他们的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百姓也是有办法的:得到他们的心,就能够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也是有办法的: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
【译文】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释】
虽欲无王:虽,即使;王,成就王业
畜:通“蓄”,积聚
死亡:被诛杀或逃亡
淑:善
载:句首语助词,无义;
胥:皆。
现在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现今的国君想成就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病的艾草,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至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经》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译文】
孟子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行“仁政”
得民之道:
对比
比喻
论证
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例:
周幽王、秦始皇、隋炀帝、南陈后主陈叔宝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社稷:代指国家
是故:因此
牺牲:古:祭祀用的牲畜
今: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祭祀以时:状语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居第二位,国君是最轻的。因此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就会成为天子,赢得天子的信任就会成为诸侯,赢得诸侯的信任就会成为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国家,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已经是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这样做了却还是遭受旱灾或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
孟子云
民贵君轻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
皇帝,怎么看
唐太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元璋:
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多精华部分被删除。
第二课时
第二课 民为贵
今天,先讲一个凤凰男的故事…
家世:
家庭:
转机:
祖父的祖父的祖父也曾是个“土皇帝“
生母早逝。生父盲。爹不疼,(后)娘不爱,爹娘都偏爱后母弟。
父顽,母嚚[yín],弟傲,哥兄弟孝慈
20岁以孝闻;
30岁贵人(岳父)相助,娶妻;
几年之后,开始跟岳父干活;
50岁代岳父管事;
58岁岳父逝世,守丧三年;
61岁接岳父位自己当老大;
老大当了39年,疑因水土不服在外病逝。
虞舜,名叫重华。
个人魅力:
妻 ——不敢贵娇,甚有妇道
小舅子 ——益笃(忠厚)
周围的人——乐于交好,乐于亲近,纷纷搬来聚居,学会互相谦让
个人能力:
任贤:“八恺“(管理土地)、”八元”(推广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皋陶、共工、禹等。
除四凶:浑沌、穷奇、梼杌、饕餮
娥皇、女英
(表现道德特高尚的事)
背景:某天,岳父给了他一套衣服,一张琴,????牛和羊????,仓库


修谷仓去
挖井去
填土
纵火

提前私凿暗道
以两笠自扞而下,去
眢井瞽人,yuān jǐng gǔ rén,处于枯井中的瞎子。比喻毫无见识的庸人。
井底之蛙区别通俗来说,前者指人没见识,眼界短,后者只指人的眼界短。
所有内容源于《史记·五帝本纪》
【原文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文意疏通
1、尧以天下与舜:与,给。
2、谆谆然命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然,
形容词尾,……的样子
3、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显露,公开。
谆谆善诱,指耐心恳切地教诲、诱导。
状后
【译文】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 一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 ??
文意疏通
4、而事治:治,处理的好
夫然后之中国:中国,
这里指帝都、国都。
5、而居尧之宫:而,如果。
6、天与之:与,亲附。
【译文】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
可是,天 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
《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 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君权谁授?
万章
孟子
上一任天子授
天和百姓同授
天下由民,天意即民意,君权民授
?【原文5】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财,
善教得民心。
1、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声,声望。
2、善政,民畏之:善,好的。畏,畏服。
【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孟子民本思想评价
第一,平民性。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
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因为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还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先秦时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中国历代民本思想名句
汉唐时期
爱民如身。——汉 荀悦
苛政甚于毒蛇。——唐 柳宗元
宋元明清时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清 黄宗羲
民本思想——我国政府民生建设措施举例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到2005年废止农业税止共计实行了整整2600年。
下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