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
高一下册
第一单元
走进语文世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九九八年一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曾宣言:如果人类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那孔子的智慧到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子的世界。
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
人物简介
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
著作简介
人物简介
路
子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人物简介
皙
曾
曾点,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三十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人物简介
有
冉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人物简介
西
公
华
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强调“克已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
以:介词,因为。
乎:相当于“于”,介词。
尔:你。
或:有的人
居:平时,闲时在家。
何以:以何,何故。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译文: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尔:相当于“然”,…的样子。
摄:夹,迫近。
因:接着
饥馑:饥荒
为:治理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如:或者。
如:至于。
俟:等待。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如:或者。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舍:放下。
撰:才能,指为政的。
何伤:何妨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莫:通“暮”。
喟然:长叹的样子。
与:赞成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
(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已矣:罢了。
哂:笑。
内容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让:谦让。
唯:句首语气词,无义。
邦: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
人物分析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侧重强国。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侧重富民。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孔子对三人的评价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
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尽管态度很谦逊,但所谈也是国家大事,志趣可取。
对公西华:多才善辨,言谈谨慎,态度谦虚,尽管他甚是贬抑自己,但孔子是深知他的才干的,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指出应实事求是,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估价。
孔子对曾皙的评价
曾暂所描绘和向往的则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一幅老少同乐的春游图: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曾皙追求的是宁静高雅的生活。
他所描绘的美好的春游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
本文的主旨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孔子到陈国讲学,断了粮,据说有七天七夜没有吃饭。陈国的国君派人给孔子送去一颗九曲明珠,说如果能用丝线穿过珠孔,就送来吃的。九曲明珠就是明珠中间的孔是弯弯曲曲地拐了九道弯。孔子和弟子们试着用丝线去穿,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
拓展阅读
不得已,孔子安排子路、子贡去请教采桑娘。采桑娘说:“你们先用蜂蜜涂抹珠孔的一端,再去找只蚂蚁,把丝线拴在蚂蚁的腰上,叫蚂蚁从另一端去钻那颗九曲明珠的孔。如果蚂蚁不肯钻,只要用烟熏一熏,自然就钻过去了。”孔子感叹地对弟子们说:“采桑娘就比我聪明。人哪怕向学识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能学到东西啊!”
拓展阅读
感
谢
观
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温故知新、讲解点拨以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点;
2.通过质疑解难、切磋琢磨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精研细读以促进学生领悟人物性格、思想情感及心理特质;
4.通过主题探讨、以点带面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恰当表达交流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人物对话中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和心理特质。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等特征,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导入:一九九八年一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曾宣言:如果人类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那孔子的智慧到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子的世界。
2、人物简介:本文作者是孔子。相信孔圣人的名号大家都耳熟能详。那我们看看他的百科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著作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何许人也,我们一一来一探究竟。
(1)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2)曾皙:曾点,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三十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3)冉有: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4)公西华: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思想观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强调“克已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二、探究新课
1、分角色朗读,师带领学生翻译全文,并对个别词句进行深度解刨。
2、内容解读
(1)文章里面一共出现了几个人?他们的姓、名、字分别是什么?何为侍坐?
一共出现了五个人,孔子的四个弟子及孔子本人。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名点
冉有:姓冉名求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华。
侍坐,陪长者闲坐。
(2)文章主要围绕哪个字讨论?“志”字。如果第一段将它命名为“孔子问志”,那么接下来你将全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什么“志”。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侧重强国。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侧重富民。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4)孔子对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
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尽管态度很谦逊,但所谈也是国家大事,志趣可取。
对公西华:多才善辨,言谈谨慎,态度谦虚,尽管他甚是贬抑自己,但孔子是深知他的才干的,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指出应实事求是,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估价。
(5)孔子对曾皙的评价与其他三人有何差异?
曾暂所描绘和向往的则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一幅老少同乐的春游图: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曾皙追求的是宁静高雅的生活。
他所描绘的美好的春游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7)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三、拓展阅读
《学会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孔子到陈国讲学,断了粮,据说有七天七夜没有吃饭。陈国的国君派人给孔子送去一颗九曲明珠,说如果能用丝线穿过珠孔,就送来吃的。九曲明珠就是明珠中间的孔是弯弯曲曲地拐了九道弯。孔子和弟子们试着用丝线去穿,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不得已,孔子安排子路、子贡去请教采桑娘。采桑娘说:“你们先用蜂蜜涂抹珠孔的一端,再去找只蚂蚁,把丝线拴在蚂蚁的腰上,叫蚂蚁从另一端去钻那颗九曲明珠的孔。如果蚂蚁不肯钻,只要用烟熏一熏,自然就钻过去了。”孔子感叹地对弟子们说:“采桑娘就比我聪明。人哪怕向学识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能学到东西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