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课件(共6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课件(共6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8 15:14:03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孟子的辩论艺术
教学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导入
古往今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或者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或者为了自己的同胞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或者为了国家的和平独立敢于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他们无一不是用切实的行动甚或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他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业绩如同漆黑的历史航程上的一座座耀眼的灯塔,引领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孟子便是其中的一位。
2、作者简介
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3、课题解读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4、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5、晋文公简介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6、著作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之一,也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那么,在论辩中孟子是怎样运用辩论技巧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实行王政,取得论辩胜利的呢?
7、故事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二、课文解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带领大家进行翻译原文,并适时进行点拨。
2、字词学习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判断句??
6、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五)特殊句式——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七)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八)一词多义
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九)一词多义
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三、深入探究
1、齐宣王首先发招,他询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没听说过?孟子为何不接招?
答:齐宣王问的是霸道,是靠武力、刑法、权势进行统治,而孟子要宣扬的是王道,主张仁义治天下,回答则与自己主张相违,于是孟子使出第一招:避实就虚。孟子说:“如果非要谈,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此言一出,可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齐王不感兴趣,谈话结束;二是齐王勉强听闻,但是兴趣不浓。你想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
既然故事要发展,齐王当然要继续听下去,只是注意――齐王兴趣不浓。那么孟子要达到说服的目的,该怎么办呢?当务之急是引起齐王兴趣。于是,孟子使出第二招:欲擒故纵,引人入彀。
2、本来齐宣王是心不在焉,随口问“怎样的道德修养才可以行王道”,但是后来却逐渐感兴趣,问“像我这样的寡德之人,可以安抚人民吗”。孟子是用什么来吸引齐宣王的?
答:“莫之能御”暗合了齐宣王称霸之大欲,正所谓“欲擒故纵”齐宣王就感兴趣了,主动问道:“何由知吾可也?”(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宾语前置)这就中了孟子的计了。
3、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   为什么孟子要为齐宣王找借口?
答:孟子第二步必须替齐宣王找到“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才能使自己的论辩得以进行。于是他举了齐宣王“不忍其觳觫”以羊易牛的事例,并断言“是心足以王”。其实齐宣王做的这件事既可以解释为有不忍之心,又可以看做是“爱(吝啬)”。孟子故意指出“百姓皆以王为爱”,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说这就是“仁术”,只不过“见牛未见羊也”。这一擒一纵,使齐宣王再也不能心不在焉了。齐宣王如果没有前一次受窘的“笑”,就不会有后边的“说(悦)”。孟子欲擒故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齐宣王“心有戚戚”,问道:“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至此,孟子又获一胜,将对话纳入了自己的轨道。这招叫做“声东击西”。当然,这也仅仅是建立起对话的基础,真的要使想立霸业、已行霸道的齐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张,并非易事。
4、王问的是不忍之心与王道的关系,孟子的答案似乎是答非所问,他为什么要告诉齐宣王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呢?
答:因为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齐宣王虽然对王道开始感兴趣,但是对于行仁政实际是有畏难心理的,孟子首先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打消他的顾虑,为他具体阐述仁政措施做好准备。
5、如何理解“王道”和“霸道”?
答: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葡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轼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6、文中是如何体现孟子的语言魅力的?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孟子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
(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7、文中孟子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说服齐宣王实行王道的?
第一步: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步: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三步: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利用“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第四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
是“不为”。
第五步: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
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六步: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8、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是心足以王矣”、“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其若是,孰能御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技巧之一。王道与霸道总携全局之比。从开头以羊易牛引出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到“不为”与“不能”
,邹人与楚人,直到结尾“明君制民之产”

“今也制民之产”
等等,对比层叠展开,起到突出矛盾、揭示本质、阐明意义的作用,又收取章法错综开合回旋之功效。另一方面,论证的层次段落随文意而迭起迭落,善行善止,渊然而留以蓄势,沛然飞泻而冲腾。
9、本文主旨是什么?
答:本文是《孟子》的名篇之一,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文章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文章烛照千古的思想光辉和精彩绝伦的论证过程,是本文广受赞誉的主要原因。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对王道思想的理解是本文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用文中的话来说,王道就是“保民而王”,其对立面是靠武力称王的“霸道””。王道的出发点是仁心,王道的根本在让民众拥有一定的财产。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才能遵行礼义法度,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会富强,国家富强之后自然能够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在各诸侯国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因而未被统治者采纳。“五亩之宅”至“黎民不饥不寒”一段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和谐富足的理想社会,同时也为历代励精图治的君王树立了一个绝好的典范。
12、本文的亮点是什么?
答:孟子的辩论艺术,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开篇齐宣王以齐桓公、晋文公之事相问,实际上反映出他想要靠武力称霸的想法。孟子借圣人未曾谈过这个话题为理由,并未正面回答齐宣王的问题,顺势将话题转引到王道上来。首先,孟子提起齐宣王用羊代替牛来祭祀的往事,让齐宣王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他心中的仁心可以安民而称王。紧接着,孟子提出宣王能够施恩于禽兽却不及百姓,得出不是不能够,而是不愿意去做的结论。然后循循善诱,将齐宣王的关注点逐步引向如何“保民而王”上来。此时孟子再抛出“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可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课文总结:
文章中,随着齐宣王发出的不同问题,他的关注点不断地变化,孟子紧紧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层层推进,运用多种论辩技巧,破立结合,娓娓道来,最终成功说服了齐宣王,充分展示了他善辩能言的才能。《孟子》一书也具有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论辩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其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拓展阅读
攻其要害:在于对方的交锋中要及时发现对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击。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攻其不备:及时抓住辩论过程中对方出现的破绽,发起突然袭击。
诱敌深入:在辩论中对方长驱直入时,处于守势的一方以静制动、设置圈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欲擒故纵:先假定认可对方的论点,迎合对方心理以缩短心理距离,再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
避实就虚:暂时回避难以直接回答的实质问题,抓住对方之“虚”,选择其薄弱环节连连进攻。
反唇相讥:不动声色地反过来责问或讥讽对方,常常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设喻类比:采用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的方式反驳对方观点,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演绎归谬: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法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结论,正所谓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共68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趣味导入
古往今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或者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安康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或者为了自己的同胞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或者为了国家的和平独立敢于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他们无一不是用切实的行动甚或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他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业绩如同漆黑的历史航程上的一座座耀眼的灯塔,引领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孟子便是其中的一位。
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作者简介
课题解读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简介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著作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著作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之一,也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那么,在论辩中孟子是怎样运用辩论技巧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实行王政,取得论辩胜利的呢?
故事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齐桓晋文之事①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③?”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公,即重耳,晋国国君。春秋时期二人先后称霸,齐宣王有志于效法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于诸侯。
②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③“无以”二句:无以,无法说。以,以……为话题。王(wàng),用作动词,行仁义以取得天下。
④“保民”二句:爱护百姓,行王道于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保,安抚保护。御,抵御。




齐桓晋文之事①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③?”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⑤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⑨,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注释:⑤胡龁(hé):齐宣王近臣。⑥衅钟:古代祭祀时用牲口的血涂抹钟的仪式。
⑦觳(hú)觫(sù):因恐惧而发抖。⑧爱:吝惜。
⑨褊(biǎn)小:狭小。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⑤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⑨,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曰:“臣闻之胡龁⑤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⑨,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⑩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⑩无异于:不要怪异。
?庖(páo)厨:厨房。




曰:“王无异于⑩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王无异于⑩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注释:?“他人”二句:忖度,揣测。《诗经·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言他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来。
?戚戚:内心有所感动的样子。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现在的三十斤。
?“明足以”二句:明,视力。秋毫,鸟兽在秋天长的细毛。末,尖端、末梢。舆薪,一车子的木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挟太山”二句:挟,用胳膊夹着。太山,即泰山。超,越过。语(yù),告诉。
?折枝:折取树枝。
?“老吾老”二句:把别人的父母当作我的父母,把别人的孩子当作我的孩子。“老吾老”“幼吾幼”均是意动用法。
?可运于掌:可在手掌中运转。形容极为容易。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刑于寡妻:刑,通“型”,用作动词,作为榜样。寡妻,寡德之妻,谦辞。
?“抑王”三句:抑,表疑问,难道。甲兵,铠甲和武器,此代指军队。构怨,结怨。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注释:?轻暖:轻软暖和的衣服。
?便(pián)嬖(bì):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译文:(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注释:?莅(lì):临,到。
?因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捉鱼,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劳而无所得。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涂:通“途”,道路。
?赴愬(sù):前往申诉。愬,同“诉”。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注释:?惛(hūn):同“昏”,迷乱、糊涂。
?放辟邪侈:恣意作恶。放,放荡。辟、邪,不正当。
?罔民:罔,通“网”,网罗、陷害民众。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译文: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译文: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赡(shàn):足够、富足。
?奚暇:奚,哪里。暇,空暇。
?鸡豚狗彘(zhì):家畜。豚,小猪。彘,大猪。
?谨庠序之教:谨,谨慎从事。庠(xiáng)序,商周时期学校的名称,泛指学校。
?颁白:头发花白,指老人。颁,通“斑”。
?负戴:背上背着东西,头上顶着东西,意为劳作。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字词学习——通假字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字词学习——通假字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字词学习——古今异义
字词学习——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字词学习——词类活用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字词学习——词类活用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判断句??
6、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特殊句式——判断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特殊句式——省略句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一词多义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一词多义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1、齐宣王首先发招,他询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没听说过?孟子为何不接招?
齐宣王问的是霸道,是靠武力、刑法、权势进行统治,而孟子要宣扬的是王道,主张仁义治天下,回答则与自己主张相违,于是孟子使出第一招:避实就虚。孟子说:“如果非要谈,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此言一出,可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齐王不感兴趣,谈话结束;二是齐王勉强听闻,但是兴趣不浓。你想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
既然故事要发展,齐王当然要继续听下去,只是注意――齐王兴趣不浓。那么孟子要达到说服的目的,该怎么办呢?当务之急是引起齐王兴趣。于是,孟子使出第二招:欲擒故纵,引人入彀。




2、本来齐宣王是心不在焉,随口问“怎样的道德修养才可以行王道”,但是后来却逐渐感兴趣,问“像我这样的寡德之人,可以安抚人民吗”。孟子是用什么来吸引齐宣王的?
“莫之能御”暗合了齐宣王称霸之大欲,正所谓“欲擒故纵”齐宣王就感兴趣了,主动问道:“何由知吾可也?”(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宾语前置)这就中了孟子的计了。




3、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   为什么孟子要为齐宣王找借口?
孟子第二步必须替齐宣王找到“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才能使自己的论辩得以进行。于是他举了齐宣王“不忍其觳觫”以羊易牛的事例,并断言“是心足以王”。其实齐宣王做的这件事既可以解释为有不忍之心,又可以看做是“爱(吝啬)”。孟子故意指出“百姓皆以王为爱”,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说这就是“仁术”,只不过“见牛未见羊也”。




3、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   为什么孟子要为齐宣王找借口?
这一擒一纵,使齐宣王再也不能心不在焉了。齐宣王如果没有前一次受窘的“笑”,就不会有后边的“说(悦)”。孟子欲擒故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齐宣王“心有戚戚”,问道:“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至此,孟子又获一胜,将对话纳入了自己的轨道。这招叫做“声东击西”。
当然,这也仅仅是建立起对话的基础,真的要使想立霸业、已行霸道的齐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张,并非易事。




4、王问的是不忍之心与王道的关系,孟子的答案似乎是答非所问,他为什么要告诉齐宣王不为与不能的区别呢?
因为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齐宣王虽然对王道开始感兴趣,但是对于行仁政实际是有畏难心理的,孟子首先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打消他的顾虑,为他具体阐述仁政措施做好准备。




5、如何理解“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葡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轼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6、文中是如何体现孟子的语言魅力的?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孟子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6、文中是如何体现孟子的语言魅力的?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




6、文中是如何体现孟子的语言魅力的?
(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7、文中孟子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说服齐宣王实行王道的?
第一步: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步: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三步: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利用“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
第四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
是“不为”。
第五步: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
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六步: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8、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是心足以王矣”、“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其若是,孰能御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技巧之一。王道与霸道总携全局之比。从开头以羊易牛引出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到“不为”与“不能”
,邹人与楚人,直到结尾“明君制民之产”

“今也制民之产”
等等,对比层叠展开,起到突出矛盾、揭示本质、阐明意义的作用,又收取章法错综开合回旋之功效。另一方面,论证的层次段落随文意而迭起迭落,善行善止,渊然而留以蓄势,沛然飞泻而冲腾。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结构梳理
措施一:“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措施二: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本文是《孟子》的名篇之一,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文章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文章烛照千古的思想光辉和精彩绝伦的论证过程,是本文广受赞誉的主要原因。
文章主旨






对王道思想的理解是本文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用文中的话来说,王道就是“保民而王”,其对立面是靠武力称王的“霸道””。王道的出发点是仁心,王道的根本在让民众拥有一定的财产。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才能遵行礼义法度,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会富强,国家富强之后自然能够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在各诸侯国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因而未被统治者采纳。“五亩之宅”至“黎民不饥不寒”一段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和谐富足的理想社会,同时也为历代励精图治的君王树立了一个绝好的典范。




孟子的辩论艺术,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开篇齐宣王以齐桓公、晋文公之事相问,实际上反映出他想要靠武力称霸的想法。孟子借圣人未曾谈过这个话题为理由,并未正面回答齐宣王的问题,顺势将话题转引到王道上来。首先,孟子提起齐宣王用羊代替牛来祭祀的往事,让齐宣王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他心中的仁心可以安民而称王。紧接着,孟子提出宣王能够施恩于禽兽却不及百姓,得出不是不能够,而是不愿意去做的结论。然后循循善诱,将齐宣王的关注点逐步引向如何“保民而王”上来。此时孟子再抛出“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可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文章中,随着齐宣王发出的不同问题,他的关注点不断地变化,孟子紧紧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层层推进,运用多种论辩技巧,破立结合,娓娓道来,最终成功说服了齐宣王,充分展示了他善辩能言的才能。《孟子》一书也具有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论辩技巧娴熟的特点。这不仅使孟子在当时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其对后世政论史、文学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总结
攻其要害:在于对方的交锋中要及时发现对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击。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攻其不备:及时抓住辩论过程中对方出现的破绽,发起突然袭击。
诱敌深入:在辩论中对方长驱直入时,处于守势的一方以静制动、设置圈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欲擒故纵:先假定认可对方的论点,迎合对方心理以缩短心理距离,再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
避实就虚:暂时回避难以直接回答的实质问题,抓住对方之“虚”,选择其薄弱环节连连进攻。
反唇相讥:不动声色地反过来责问或讥讽对方,常常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设喻类比:采用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的方式反驳对方观点,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演绎归谬: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法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结论,正所谓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