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桥之美》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7 20:5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之美》自主学习提要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汪利华 审稿:赵艳梅
课题: 《桥之美》 课 型:新授课 时间:2011年10月4日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预 习 案一、预习范围:课文《桥之美》。二、预习时间:家庭作业20分钟和课前5分钟。三、预习方法: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查阅资料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领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明确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结合预习案中的预设问题,积极思考,力争解决问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费解的问题,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四:知识链接: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有:内容的科学性和文笔的生动性。其形式有:描述式,自述式,故事式,谈话式。五、预习检测:1、给加粗字注音:煞( ) 颐和园( ) 险峻( ) 纤细( ) 孕育( ) 脂粉( ) 摄影( ) 着重( )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 ( ), 作者是 ( )。六 、我的问题:合 作 探 究 案 一、合作探究,深入感知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4、理清课文的层次。 二、研读赏析,揣摩品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三、拓展延伸,迁移生成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画?4、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检 测 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①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张择端,(朝代) 画家。为什么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


2、作者认为桥的任务是什么?

3、“高山峡谷间,凭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4、本文段的语言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