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达标考试题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40分)
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2分)
A. 弧形(fú) 和谐(xíe) 桥墩 (dūn) 匀称(chènɡ)
B. 点缀(zhuì) 驻足(zhù) 石砌 (qì) 歼灭(jiān)
C.雕镂(lǘ) 池沼(zhǎo) 嶙峋(líng) 斟酌(zhuó )
D.鳌头(áo) 藻井(zháo) 休憩(qì) 伧俗 (chā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轩榭 蔷薇 湛蓝 龙凤成祥 B.蟠龙 帷幕 书斋 惟妙惟肖
C.孕育 绝伦 雕刻 迥然不同 D.掩映 玲珑 轮廓 眼花缭乱
3、结合语意,下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园林设计的欠缺。
B、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参考价值的样板。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驻足:停止脚步。
D.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化时不同的多种花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寂寞:孤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2分)
A每当回忆起向王老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渐渐平静下来。
C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的不懈努力。
D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相径庭。
C.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守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D.马可 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6、说话得体的是( )(2分)
A老师对小明说:“这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
B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C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7、选出能与“四面云山来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 )(2分)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万紫千红总是春 C.万家忧乐在心头 D.千锤万凿出深山
8、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2分)
(1)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2)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4)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A、(2)(4)(1)(3) B(1)(3)(2)(4) C、(1)(4)(2)(3) D(4)(2)(3)(1)
9、填空(5分)(1)《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 ,江苏镇江人,他是 家、 家。他主持修建了 公路铁路两用桥。
(2)《苏州园林》的作者是 ,原名 ,字 ,是著名的 家
和 家,其代表作有童话故事《 》。
1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4分)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2)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 )
(3)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4)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11.辨析近义词,选出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________而不仅是________。(技术、艺术、方法)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_(完好、美好、完美)的图画。
(3)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_______。(巧妙绝伦、匠心独运)
(4)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________(崇拜、推崇)这座桥。
12.“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这是京剧里的唱词,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__,他怒喝三声,吓死了曹将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些有关桥的诗句。(至少两句)
(4分)
13.根据下面情境,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数学课上,学生甲上课看小说,学生乙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学生甲问学生乙:“我看小说挨批评了,你呢?被老师发现没有?”学生乙说:“没有。”
(1)学生甲的话“你呢?被老师发现没有?”隐含的意思是:
(2)学生乙的回答恰当吗?如果不恰当,他应当怎样回答?
14.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请你仿照示例,以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一下“书”、“黑板”、“家”(任选一题)。(3分)
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50分)
(一)、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0分)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1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 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2分)
1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2分)
1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16—20题。(13分)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特点,这才是可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16、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2分)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三段文字写树都强调了气氛,如甲文突出繁华欢悦,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对这三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2分)
A.甲乙两文多处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甲文没有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乙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D.甲乙丙三文都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19、从说明顺序来看,甲乙两文都是____________ 顺序,丙文是___________ 顺序;从文段结构看,甲文是 _____________ 结构,乙文是__________ 结构,丙文是并列结构。(4分)
20、有人认为甲文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4分)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消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是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21、“即使碰不到晓风残月,也令画家消魂”这句话出自_______朝____________之笔,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2、第一句话中的“闷”的读音是_________,还有一种读音是__________,可以组词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起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纤细的游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文段具体写桥之美,试说列举了哪几个例子?(2分)
25、文段中,许多句子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试举例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3分)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2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5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3)邻人亡羊 亡: (4 )既率其党 率: (5) 奚亡之 奚:
27.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 )曰:“亡之矣。”
28.翻译。(4分)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B、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三、写作(10分)请简要介绍阆中的一处景点,必须抓住景物特点并采用空间顺序写作,至少用上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