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闻一多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考:“红烛”意象的特点
意象——红烛
蜡烛(或“蜡炬”),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
仅就“红烛”这一意象来看,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歌“三美”原则,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意象“红烛”的作用;
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感。
作者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
录音范读
思考:
《红烛》带给你的直观感受,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音乐美——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建筑美——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01
02
03
绘画美——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何为“三美”
小组探究
“建筑美”原则——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小节。
“绘画美”原则——按小节分析“红烛”形象。
“音乐美”原则——朗诵诗歌,细细品读。
01
02
03
内容探究
诗人与红烛对比,颜色和精神;“吐”字:生动形象,展现出奉献和忠诚;
诗人疑问、迷茫,红烛为何自寻毁灭;
找到答案,燃烧自己创造光明;
红烛的责任与担当,救灵魂、捣监狱;
(三、四节重点分析“烧”字:烧的是什么?体现出什么?)
内容探究
奉献;
不屈不挠(注意残风象征意味;)
无私奉献、心怀理想
无私奉献,因果对比
为梦想努力不计较结果,坚毅
小组合作探究
为何作者态度从“一误再误”转变为“不误!不误!”?
作者曾经为红烛燃烧自己的做法感到迷茫,但明白它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后便不再困惑,而是变成了赞同与歌颂。
“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残风意义何在?
这是作者的自问自答。
红烛为受到的困难与阻碍而感到伤心,残风意味着现实的阻挠。
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的因果关系?
为了梦想与目标坚持,自己却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红烛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最后一句是在解释:甘心奉献,无畏牺牲。
师生齐读,共赏“音乐美”
韵律、押韵(-i/in)
拓展延伸
根据诗歌内容,请你对“红烛”形象进行具体赏析,不少于200字。
作业
阅读闻一多诗歌《死水》,深入了解诗中体现的“三美”原则,并分析其中意象作用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查收搜集类似托物言志题材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