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哈姆莱特》是如何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
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法学校学习,后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616年在其52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
西方戏剧史上继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之后,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代表的“性格悲剧”是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哈姆莱特之踌躇延宕
奥赛罗之轻信猜忌
李尔王之刚愎自用
麦克白之野心膨胀
……
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第三幕
第一场 城堡中一室
“哈姆莱特”是故事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这部戏剧讲述的是青年王子哈姆莱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题目解说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别林斯基
资料链接:《哈姆莱特》剧情梗概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整个社会和国家。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亲死亡、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知道自己中了克劳狄斯的毒计。克劳狄斯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妹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被毒剑刺中,王后饮了毒酒,克劳狄斯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愿。
提示:
戏剧的四个基本要素
冲突 台词 幕和场 舞台说明
思考:
第三幕第一场里有哪些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的设计安排,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二、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三、内心冲突。
概括文中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冲突?
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
(主要冲突)
哈姆莱特的形象
崇高和卑下
可敬和可笑 奇妙混合
英雄和丑角儿
圆形人物
人性的复杂
合作与探究
如何看待哈姆雷特装疯时,对欧菲莉亚说的话?
请仔细阅读课文40页--41页中的对话。体悟哈姆莱特对Ophelia的情感是怎样的?深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提示注意:
1.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2.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3.我没有爱过你。
4.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妆奁。。。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
5.你们的烟视媚行,淫声浪气。。。 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我再也不敢领教了。
6.出家去吧(出现4次)
塑造人物形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人物的性格,特别是个性。
二、人物的心灵。
三、人物的命运变化。
环境原因: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时代,他所面对的 敌人又是一个无比奸诈、善于笼络群臣的国王,并且还娶了自己的母亲。
主观原因:他生性软弱,优柔寡断,犹豫延宕。
深受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
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脱离群众。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重大任务。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人文主义理想还不能战胜残酷现实。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悲剧的根源
人性深处最丰富、最复杂的隐秘世界
(1)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2)人性的不可捉摸与命运的悲剧特质。
(3)不同读者的个性解读。
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