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党八股 课件(34张)-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反对党八股 课件(34张)-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09: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反对党八股(节选)
高一年级 语文
写作背景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座谈
会上的讲话。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党内主观
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八股的文风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
利的严重障碍。为了肃清其流毒,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我党
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列
主义教育的运动。
毛泽东于1941年和1942年,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
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
顿文风。
八股文,也称“八比”,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应
试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
的原文。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各要求两股文字相对
偶。这种八股文,内容上只为圣贤立言,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
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僵化的。
党八股则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在文风上的具体表现,也是
脱离实际的僵死的东西。不同的是,党八股出现在党内,打着马
列主义的旗号说空话、吓唬人。
《反对党八股》一文深刻揭露了党八股的罪状和它对革命工
作的危害,论述了马列主义文风的基本内涵,阐明了抛弃党八股、
树立马列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
政论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
的议论文。
政论文的特点有:
1.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的概括性。 3.严密的逻辑性。
常见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就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
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2.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就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
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来证明自己观点确
实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3.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剖析对
照,全面突出地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一种方法。
4.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通过打比方(形象的比喻)来论证
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5.类比论证。这种方法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
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
整体结构
1.引论部分(提出问题):第1段,指出党八股有八大罪状。
2.本论部分(分析问题):第2—9段,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论证其危害和纠正方法。
3.结论部分:第10段,必须抛弃党八股,采用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这是内容问题。
表现:第一是长而空;第二是短而空。
危害:空话连篇的文章,群众看了就摇头,不肯看下去,起
不到向群众宣传的作用;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
影响,造成坏习惯,危害群众。
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长短
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论证手法:
1.例证法。举斯大林演说简短有力却内容丰富和《资本论》虽长
却言之有物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无论长短,我们需要的是有内
容的文章,反对言之无物的文章。
2.引用论证。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通俗易懂,接地气。
3.对比论证。将斯大林只有四千字的演说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进行对比,形象说明作者反对长而空的文章。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1.反问。例如:①因为长而且空,群众看了就摇头,哪里
还肯看下去呢?②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③有些同志在前
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
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长而空的文章无人看的危害。。

2.设问。例如: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
运用设问,明确地指出了短而空的文章同样是要否定的。
3.比喻。例如:把内容冗长、内容空洞的文章比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既幽默风趣,充满讽刺意味,又耐人深思。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这是态度和动机问题。
危害:①妨害真理。②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
根源: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
解决问题的方法:无产阶级“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靠的是马列主义真理、实事求是与科学。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论证手法:
1.引用论证。①引用鲁迅所说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2.举例论证。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的相关论述。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1.排比。例如“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强调了对于装腔作势我们必须有的态度。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作者用“工人”两字的写法举例说明不看对象的表现。
正面阐释主张:做宣传就要看对象,不能“对牛弹琴”,无的放矢。
提方法:必须对宣传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不能乱讲一顿。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论证手法:
1.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工”字写歪,“人”字加撇的例子,批判了“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错误。
2.比喻论证。把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文章,比喻为“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1.反问。例如“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强调了写文章要看对象。
2.排比。例如“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
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告诫党员干部对宣传对象必须调查研究,不能乱讲一顿。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这是语言问题。
根源: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
危害:他们的文章,没有多少人喜欢看;他们的演说,也没
有多少人喜欢听。
学习语言的方法:1.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2.要从外国
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3.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
东西。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论证手法:
1.比喻论证。作者用“瘪三”这个比喻给党八股画像,把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文章和演说,比喻为缺少生气,瘦得难看的“瘪三”。
在批判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时,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设问。运用设问的手法,说明了为什么要学习语言。
2.排比。例如: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都是宣传家。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说明什么是宣传家。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这是表现形式问题。
危害: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满足于罗列现象,不思考事物的本质。
解决问题的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不解决问题,不表
示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只是充满各种符号的文章,比
喻为“开中药铺”。
?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这是写作态度问题。
危害:这是造成上面五大罪状的原因之一,并且导致文章写好
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作者用洗脸照镜子作比方,严肃而风趣地批判了那些随随便便、
责任心薄弱的同志。最后强调这些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最后两条罪状是前六条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道理很明白,
无须多说,所以作者放在一起简略论述。
思考
一.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
1.条理清晰,结构严密。文章逐条剖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
2.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在剖析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
是按照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的思路来论述。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本文综合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1.举例论证。比如分析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时,以斯大林的演说和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形象地说明了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2.引用论证。例如揭露和批判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时,引用
了鲁迅所说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以及《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中的有关论述。
3.对比论证。例如,文中“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为了说明问题,作者以半年前斯大林的重
要演说与“我们的老爷”写的文章互相比较,正反对照教育全党干部把腐朽的文风“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4.比喻论证。例如,文中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文章长而无内容,不受人欢迎;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比喻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
三.本文语言艺术高超,体现在哪几方面?
1.大量采用比喻手法。比如把文字冗长、内容空洞的文章比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把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文
章,比喻为“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等等。信手拈来的比喻,形象且尖锐地揭露了党八股的重要特征,通俗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又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
2.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例如对于装腔作势我们必须有的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
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特别是开中药铺一段,
“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让人忍俊不禁,又印象深刻。
此外,还有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都显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
3.诙谐的讽刺与幽默在文中也时时可见。例如举例斯大林的演说后,幽默地说道:“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幽默、讽刺,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适时引用俗语,如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并活用成语,如大部分罪状都用四字成语概括,将“对牛弹琴”“实事求是”赋予新鲜的含义,使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反馈与评价
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对“党八股”的文风从内容到形
式都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观点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更重要。从作家创作过程来看,
是先有内容,然后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
存在。一般来说,一个作家采用哪一种形式,除了受本人的思想习惯
和艺术修养的影响之外,主要由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只是适应一定
内容的需要而产生并为一定内容服务的。
观点二:对于作品来说,形式更重要。语言、结构、体裁
和表现手法等形式都有自身的构成规律和特点,它们一旦随具
体作品出现,不仅具有服从内容的依附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并显示出独立的审美价值,反过来会对内容起反作用。文
学作品的形式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现,与内容相适
应的形式会使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美、更深刻;因而与内
容不相适应的形式则会妨碍内容的表现,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
力。因此,形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天津市秋季学期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的观点呢?
答案示例: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文学作品
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是实现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内容
是充实形式的血肉,二者共同作用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应
该是进步健康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借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文质彬彬”。
课后练习
生活中,许多是“会过去”的,也有许多是“不会过去”的。“会过去”的是短暂的、虚妄的、表面的事物,而“不会过去”的则是能引发思考的、需要铭记和传承的。请结合你的理解,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看法,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