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统编版必修选择性中册第二单元6《记念刘和珍君》实用ppt(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统编版必修选择性中册第二单元6《记念刘和珍君》实用ppt(4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9 10: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解题
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念:思念、怀念、悼念
“念”指出本文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
一、作者简介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鲁迅名言警句
1.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2.从来如此,便对吗?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鲁迅名言警句
6.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7.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8.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9.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0.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1.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鲁迅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5.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二、背景介绍
①大沽口事件
②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士兵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的缘起。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
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品味语句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啰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
②愤怒的揭露
③沉痛的总结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品味语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品味语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看到黑暗腐败的政局而忧国忧民
幸福者:英勇斗争,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品味语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看到黑暗腐败的政局而忧国忧民
幸福者:英勇斗争,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
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3、4、5)
1.分别概括每节主要内容。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3、4、5)
1.分别概括每节主要内容。   

第3节:追述生前事迹。
第4节:概述被害经过。
第5节:详写遇难经过。
文章写了与刘和珍君相关的哪些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这些事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形象?
刘和珍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
事件一:预定《莽原》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
刘和珍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
事件一:预定《莽原》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

要求进步,追求真理
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热忱爱国,勇于牺牲
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
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
①突出刘和珍善良
②反衬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反动文人的无耻。
③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阅读第五节,为什么详写刘和珍遇难的经过?
阅读第五节,为什么详写刘和珍遇难的经过?
学生
请愿(欣然 )
想扶起她(中弹)
又想去扶起她(未死)
爱国青年的勇敢、友爱
阅读第五节,为什么详写刘和珍遇难的经过?
学生 士兵
请愿(欣然 ) 虐杀
想扶起她(中弹)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又想去扶起她(未死) 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爱国青年的勇敢、友爱 执政府的凶残
阅读第五节,为什么详写刘和珍遇难的经过?
学生 士兵
请愿(欣然 ) 虐杀
想扶起她(中弹)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又想去扶起她(未死) 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爱国青年的勇敢、友爱 执政府的凶残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
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2.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缘由: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2.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选择复句
1、对反动派的警告
2、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精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1.如何理解这句话?
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深刻地讽刺了中外杀人者的沾沾自喜与他们的暴力和丑恶嘴脸。 从而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时的从容和伟大。
研习第三部分(6、7)
1.作者思考出来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研习第三部分(6、7)
1.作者思考出来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教训:劝戒徒手请愿
意义:发现中国女子英勇、毅然、干练,
激励后来人奋然前行
研习第三部分(6、7)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研习第三部分(6、7)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呼应上文“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表现对烈士死难的意义的有限度的肯定,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永垂不朽的思想感情。
在这篇纪念文章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爱国青年:纪念——赞颂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请愿群众)
反动势力:揭露——抨击
(段政府和流言家)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唤醒——激励
(“无恶意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