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高一年级 语文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意境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标题释义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整体感知
本文结构十分精巧,采取总、分、总的形式。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细腻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开头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的总体感觉,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中间
文章的3-11段。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看到碧绿的天色,听到驯鸽的飞声,静静地开着的喇叭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地上扫帚扫后的印迹,“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衰弱的残声,“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雨“息列索落”,“一层秋雨一层凉”;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生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的枣子树,枣子、柿子、葡萄。
结尾
文章最后三段指出,无论是传统的文人学士,还是外国的诗人,都有很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写秋的名篇特别多,因此得出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最能代表秋的深味的,就是这“北国的秋天”了。文章最后再次将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作比较,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恋。
写景状物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写景状物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语言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先用两个单音节词,又以一个双音节词结尾,语势舒缓,为文章整体抒情氛围奠定基础。
语言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语言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遐想。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语言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既有古典诗文的典雅,又有现代白话文的通俗。
审美情趣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到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审美情趣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城市的喧嚣,更具乡野和自然的境界。
审美情趣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泡一碗浓茶……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所追求的趣味就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士的“雅趣”。审美熏陶,就是让情感体验从实用中获得解放和自由。
审美情趣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美学意义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并不一定是漂亮的。
审美情趣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抒写衰弱的、临近死亡的蝉声,是很高雅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把雅趣和俗趣绝对地对立,相反,他非常有意识地让雅趣带上世俗的色彩。
审美情趣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一方面,他们是俗人,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他们却有高雅的文化人的悠闲的格调,又为高雅的文化人欣赏。
审美情趣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马致远的《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林黛玉的葬花词“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都是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郁达夫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
反馈与评价
1.请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2.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最后一幅图画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是否与全文基调相违?
1.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1)小院清秋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斜阳
(5)清秋佳果
2.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最后一幅图画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是否与全文基调相违?
并不相违。作者在这段中说到“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但之后紧接着说“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在繁华之后依然是萧索与悲凉。
课后作业
1.把课文中的情景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2.阅读和“秋”有关的作品,如宋玉的《九辩》,杜甫的《秋兴》,马致远的《天净沙》等作品,提升自身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