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高一年级 语文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还有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本文即出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杂文所显示的“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传统士大夫的“中庸”之道,集中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现实性与反叛性。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写作背景
第一部分:(1——7段)
“加以简括的名称,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的才能的。”(《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分别揭示三者的本质、危害和相互关系,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
第一段
“闭关主义”的本质:排外
危害:(比喻)“碰了一串钉子”,暗含着讽刺的意味。
“送去主义”:(列举事实)
“送去”的态度:“捧着”“一路的挂过去”等动作,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卖力、郑重、恭敬,有讽刺的意味。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用了反语,表明一味地进行文化输出,只能导致文艺上越来越贫乏。
“送去”本质:媚外行径,保守主义。
第二段
提出“拿来”
第三段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和“大度”讽刺盲目自大,自欺欺人。
“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尼采
对于文化只是自我陶醉,而不思变革进取,长此以往,丧失主动权,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残羹冷炙”。
四五六段,集中分析“送去”和“送来”的关系。
第四段,揭示了“送来”的真实面目,即“抛给”。
“抛来”:中性词,没有轻蔑、侮辱的意味;
“抛给”:犹如“嗟来之食”,含有轻蔑和鄙视,更多了强迫和不怀好意。
第五段,再次强调了“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第六段,(列举事实)
“送来”的本质:经济倾销,文化扩张。
“送去”与“送来”的关系:
如果只是一味地“送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最终会导致外国势力无孔不入地侵略和渗透,也就是“送来”。必须在“送去” 之外,奉行“拿来主义” ,与外国在经济、技术、文化上进行双向交流。
“送来”的危害:“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就表明,被动接受“送来”的东西,一方面处于被侵略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排斥和恐惧。
第七段
“拿来主义”的宗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闭关主义”本质:排外
“送去主义”本质:文化保守主义
3.“送去”的危害:导致“送来”
4.“送来”即“抛给”
6.“送来”的本质:
经济倾销,文化扩张
“送来”危害:排斥和恐惧
2.“拿来”
(驳)
(立)
5.“拿来”
7.“拿来”
中心论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
“放出眼光”:既开阔、宽广,又深刻、独到;
“自己来拿”: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第二部分(8——10段):具体阐释“拿来主义”。
第八段
“大宅子” :(比喻)外来文化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敢拿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第九段
“占有”呼应了第八段的“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即“敢拿”;“挑选”呼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会拿”。
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比喻)
“鱼翅”:精华的部分,真正吸收其有益养分;
“鸦片”:有利有弊的部分,要分别处置;
“烟枪烟灯”“姨太太”:完全的糟粕,只应遣散消灭 。
最后一段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概括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方式,也呼应了上一段的三个组成部分。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创新。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拿来主义”者具备的品格。
“创新”——新人、新文艺。
8.三种错误态度 “占有”:敢拿
9.三个组成部分 “挑选”:会拿
10.新人,新文艺 创新
“拿来主义”的三重内涵
拿来主义,不仅仅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可以指对待传统文化。
1907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意思是择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分,融合外来新思想和良规,创立新文化。
鲁迅先生,用了大量的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其中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
整理了22部古籍,包括《嵇康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他收集大量的古代碑帖、拓片,曾试图写一部中国书法变迁史。他在北大等学校上课,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讲稿和著作。
“拿来主义”的当下意义:
创新,既能分辨,又不要丢掉文化自主性;既要广泛接纳,又要有文化自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就是真正能面对世界,理直气壮与世界对话,向世界学习同时宣传自己文化的心态。
创新的“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也就是培养“新人”。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重要的是培养有眼光、有辨别、有创新、不自私的人才。
1.用富有画面感的构思,借助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 )比喻外来文化,用( )( )( )比喻对待外来文化三种不同的态度,用( )( )( )比喻外来文化中不同的组成部分。
课堂反馈
1.用富有画面感的构思,借助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对待外来文化三种不同的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外来文化中不同的组成部分。
2.用幽默犀利、讽刺性强的语言,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例如,“只有烟灯和烟枪,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这句中“国粹”有什么用意?
“国粹”,原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暗含着讽刺意味,指文化中应该抛弃的部分。
重新阅读本文,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