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任务1:阅读作者档案,发现文意关联
请阅读下面的作者档案,尝试寻找作者生平与文章关于学习和读书的观点有关联的地方,每篇1-2处即可。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作者档案(一)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作者档案(二)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第一种是事实性关联,如:
(1)黑塞创作本文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已经开始甚嚣尘上。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等描写。
(2)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着英美文化等杂志和书籍展开,文章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引用,无处不体现着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第二种是观点性关联,如:
(1)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他坚持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2)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
二、读什么书?
任务2: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16D9F66E-5EB9-4882-86FB-DCBF35E3C3E4}?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示例: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
?
?
?
?
?
王佐良
?
?
?
?
?
?
?
?
?
?
?
?
二、读什么书?
{16D9F66E-5EB9-4882-86FB-DCBF35E3C3E4}?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巴尔扎克的小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读不了,现在的自己放不下。
《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吕氏春秋》《中国民间童话》、中国抒情诗歌和通俗小说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阅读《老子》,并逐渐从转译本到德译本,从《老子》到各种中国文学的书籍。
体会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令人振奋和感动。
二、读什么书?
任务3: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二、读什么书?
相同点: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二、读什么书?
不同点: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4: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一步:请大家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找出《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让你比较有感触的、谈及如何读书的句子。
三、怎么去读书?
(1)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3)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动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4)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5)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6)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为前提。
(7)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8)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3: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二步:请大家尝试将这些句子填写到文章的思维导图中,看看它们适合嵌入到哪一个部分?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适度调整。
三、怎么去读书?
三、怎么去读书?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3: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小型演讲 。
(1)读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正的修养吗?
(2)读书的数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
(3)强迫自己阅读名著,确实没有任何价值吗?
(4)报纸和流行文学真的没有阅读的意义吗?
(5)……
作业
四、到哪里去读书?
再读《上图书馆》,思考王佐良先生的阅读人生经历了几个怎样的阶段呢?
四、到哪里去读书?
在“公书林”读斯蒂文生的小说时翻翻插图、目录,初识读书之趣
在清华大学温情宁静的灯光下徜徉在西方文学的海洋
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捧着被铁链锁着的英文古籍撰写学术论文
四、到哪里去读书?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点缀着金黄色火球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
五、总结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
五、总结
学习之道
荀子《劝学》
韩愈《师说》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鲁迅《拿来主义》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王佐良《上图书馆》
作业布置
1.反思黑塞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论述,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将你的观点用一段完整的论述写下来,形成一篇小型的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2. 如果你有机会设计一个图书馆,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请制作一个设计图,展现你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包括以下内容:规模、样式、布局、图书分类方式等,并给出你安排这些设计的缘由,不少于300字。